专栏名称: 凤凰网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来,慢一点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医药经济报  ·  医药经济专家谈 | ... ·  2 天前  
李光满说  ·  中国对美反击,直击美国命门! ·  3 天前  
大白话时事  ·  关税大棒如期而至,特朗普贸易战2.0正式打响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网读书

王维与李白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凤凰网读书  · 公众号  ·  · 2024-02-23 08:30

正文

来源|读首诗再睡觉

王维与李白为何老死不相往来


世界将以哪一种方式结束?

已从灰烬中捕获清凉的人

怎么会喜欢

依然骑在光线上的人——

敬亭山、郁轮袍,都只是精致的面具


如何咽下,这夜色中的星星点点……

两个低烧的诗人为何

非得去敲对方的门?

对话,时而连乌有乡的墙壁都听不见。

更何况,隔绝带来的美妙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没几个人能懂


肩并肩,紧挨着站在我的书架上。

但也像两个盲人。

一碰就碎的

泛黄的书页

令人心碎的诗的壮烈远景……

安静飞往体内的苦寒之地

我们共同的面相,只能是孤立无援


作者 / 陈先发












王维与李白是不是老死不相往来,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文学史公案吧。


盛唐三大诗人中,以王维年纪最长,李白约比王维年轻六七岁,杜甫又比李白年轻十一二岁。这三人中,王维成名最早,在朝为官也早。李白与王维有共同朋友,比如孟浩然,有共同的知遇者,比如玉真公主。李白和王维同朝为官时应在天宝初年李白待诏翰林成为宫廷诗人那几年,这期间两人的确没有留下什么交往记录。


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对照王维与杜甫的关系。杜甫在安史之乱之前京漂十年,肯定知道王维的大名,也肯定在各种场合上碰到过,只是这个时期两人并没有什么交往记录,只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杜甫从龙还京,官拜左拾遗,常伴君王左右,此时的王维已经是一名得到君王原谅的“罪臣”,杜甫此时才有与王维唱和的诗篇出现。但杜甫和王维也难称友人,只能说杜甫在多首诗中明确的表达过对王维的敬意。由此我们可以假设王维是因为谦退自抑而不愿意和人多有交集,他不是没有朋友,只是把自己的朋友圈缩小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比如裴迪就与他几乎形影不离。而裴迪和杜甫作为同龄人,交集也有不少。


因为史料没有留下王维和李白两人交往的记录,所以人们只能按照两人老死不相往来的这个方向去探索。很多人做过各种分析,比如出身区别,王维出身太原王氏,属于高门士族,不管有没有玉真公主的提携,晋身之路是自然铺就的,只是起点高低的问题,而李白出身商人之家,属于贱民,且历史背景不清楚,很可能年轻时还有命案在身,想要实现他“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宰相理想,不另辟蹊径,是没有什么可能性的。


但出身的区别并不妨碍交往,更何况既然同朝为官,抬头不见低头见,怎么就不可能有所唱和呢?可偏偏就是没有,那只能归结为性格问题,气场不合。王维是比较清冷内敛的,低调甚至佛系的,李白则热情奔放,举止上难免给人以不好的观感,也是有的。假若仅仅因为表面的气质与举止的不合拍而形同陌路,不是没有可能,但也不是什么值得深度推敲的原因。


更有甚者,将两人的老死不相往来联系到玉真公主的身上。诗中谈及的“敬亭山”和“郁轮袍”说的就是玉真公主。这两大意象俨然成了李白和王维之间与玉真的心结所在。


“敬亭山”自然指的是李白那首《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将敬亭山与玉真公主联系起来,纯属无稽之谈了。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亲妹妹,她所修行的道场遍及大唐名山大川,不独一个小小的敬亭山。李白能够得到玄宗的召唤,玉真的作用诚然有,但也并非唯一的举荐者。 而“郁轮袍”相传是王维做的一首古曲。据说王维正是凭借这首古曲征服了玉真公主的心,将玉真原本已经许诺给张九皋的殿试头名转给了王维。


八卦文章将王维与李白的形同陌路与玉真公主联系起来看,其实没有什么道理。正如这首诗所说的 “敬亭山、郁轮袍,都只是精致的面具”。


“已从灰烬中捕获清凉的人,怎么会喜欢依然骑在光线上的人。”这一句可以解读为王维与李白两个人心境发展上的一种不同步,但是 我更认同陈先发的这一句:“两个低烧的诗人为何/非得去敲对方的门”呢。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