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业方向-
视觉传达设计
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
作品名称:异宠 SPECIFIED
作者姓名:邢凯悦
指导教师:李文龙、马志强、张洺贯
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异宠自身有着独一无二的属性,这些属性无时无刻吸引着人们内心对于独一无二的渴望与追求,但线下饲养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的收藏交易平台可以在对动物本身毫无伤害的情况下进行收藏以及交易,满足了人们的内心需求,也提供了更加安全、透明的交易环境。
作品名称:再造泳场~水的拥抱~
作者姓名:李乐欣
指导教师:李文龙、何浩、吴帆
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作品围绕颐和园南如意门自然水域游泳打造IP“涮涮北京”,旨在吸引人们关注此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视觉设计将南如意门的绣漪桥进行变化融合到游泳者多个片断、状态中;视觉放大了人们在自然水域游泳的自由感,用人、动物等元素传递“亲近自然,畅游如意”的理念;探讨推进自然水域游泳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活力的可能性。
作品名称:生命储存 Life-Storage
作者姓名:李慕雪
指导教师:薛天宠、李文龙、张洺贯
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人逝去后能留下什么?平均每秒便有1.8个生命消逝,在这样一个老龄化现象加速且公墓土地资源紧张的时代下,如果我们能通过数字的方式,让人的情感、智慧、记忆永恒流传,得以永生...
作品名称:一厘米
作者姓名:王叶桐
指导教师:廖柳钧、何君、蒋华
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本项目旨在通过图像来探索记忆与尺度的关系。以痕迹为线索,通过自然物和人造物中的痕迹探索记忆。以1cm为单位,收集关于人和物的记忆叙事,探索自然、人造物与记忆之间的联系。同时作品也象征着在当今信息图像时代下,信息图像的泛滥导致感官体验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感知闭合,令人感到窒息。通过这种方式探讨记忆与尺度的关联。
作品名称:秩序之外
作者姓名:吕心怡
指导教师:李贝壳、何浩、潘镜如
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本作品展现了爱情的不可预料和难以捉摸的本质。每个故事通过电影中的关键物体,将爱与秩序、混乱交织在一起,呈现爱在瞬间绽放的永恒之美。这些物体作为爱情信物,不仅象征了电影中的浪漫瞬间,更是情感记忆的转译,使其能够在视觉上重新呈现和解读。
这不仅是一次对爱情的视觉探索,更是一场情感旅程,邀请观者感受那些打破秩序、令人心动的爱情瞬间。希望也引起回忆,使大家想起自己生命中那些无法预料却美丽动人的爱情瞬间,感受爱在无序中的独特魅力。
作品名称:迷失的维度 Lost Dimensions
作者姓名:赵鑫鑫
指导教师:李贝壳、韩涛
专业方向: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
毕业设计反映的是现在数字时代所面对的信息洪流所导致的感官缺失的现象,以及如何正视“身体”这一媒介在当下环境中的“缺席”状态,从而促使我们重新思考“身体”在数字时代的主体性以及叙事性的问题。
作品名称:半透明的爱 SEMI-TRANSPARENT LOVE
作者姓名:张竞文
指导教师:潘镜如、韩涛
专业方向: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
关键词:暴露与隐匿、边界与显化、主动与被动
基于爱与被忽视的问题角度,分别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尺度,找到被人造透明材质笼罩的三个场景,将符号化的、破碎的、凝固的空间景观展现在半透明容器内。分别从内容、形式与观展方式三个角度提出三组关键词:暴露与藏匿、边界与显化、被动与主动。邀请观众自主透过模糊的半透明材质发现爱与被忽视的问题。
作品名称:更靠近蓝的一端 Closer to the Blue End
作者姓名:王孜玉
指导教师:李贝壳、韩涛
专业方向: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
寻着青岛779km的海岸线望去,相持的两端记录着自然与人类长达百年的斡旋。
作者提取自然界中动态变化的海岸线为视觉语言;试图沿海城市作为研究场域通过展览形式借由分板块的作品向观者传达出以海岸线为区隔递进的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展览内容聚焦“人迹”以图像秩序的建立展开,将走访收集所得信息划分为不同类别围绕着海岸线发生的事件侧面重新整合。第二部分内容聚焦“关系”向海岸线推移,使用海岸线变化图像及与之对应的事件发生进行第二次整合意图将观者置于第三方视角。终章将目光转向海洋以动态化的方式对海潮与海岸线的位置进行编辑。跨越时间物理局限,层层展开海岸线背后的深层语境。它不再是静态的界限而是流动的交响——我们对这颗蓝色星球的无限遐想。
作品名称:注意!有人正在监视你
作者姓名:陈志颖
指导教师:潘镜如、廖柳钧
专业方向: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推进,监视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公共空间还是私人领域,人类都难以逃离各种形式的监视。当我们生活在数字化社会中的时候,人与生活空间都变成了一种无差别的“数据”,监视者观察和分析监控数据。展览提出观看与被观看的核心问题,思考人类在数字社会中的角色。
第一部分是“人”的被观看。展览通过详细记录和分析各种监控设备的使用方式及其对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传达监控场景中的情感复杂性;在第二部分“物”的被观看中,展览通过影像展示生活空间被数据化的过程,经过扫描和解读之后生成数字模型和信息;第三部分模拟一个监控室。用多屏显示实时监控视频,展示监视者将监控数据编码和解码的过程。
作品名称:地'表'伪'造'物'
SUR'FACE' FAK(E)'TI'FACTS'
作者姓名:曲美霖
指导教师:韩涛、何君
专业方向: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
作品《地'表'伪'造'物'》(SUR'FACE' FAK(E)'TI'FACTS')提供了一种策展的新视角,是对这个时代策展内容、策展方式、策展语言、甚至策展未来美学的探索性设计尝试。
地表伪造物被定义为虚构信息所造成的实体化结果。
策展实践立足于后真相时代真实与虚拟的边界的瓦解的背景下,以地表之上无尽嬗变的伪造物为策展对象,以鲍德里亚拟像理论为路径,通过当下人工智能技术的生成性复制的模式,制造新的地表伪造物,尝试展现当下人工智能技术介入下物的新的复制状态与未来美学——无尽的移动、映射、扩散与嬗变。
展览板块、内容的呈现皆基于“元素”、“映射”、“扩散”的人工智能生成技术流程架构,通过记录地表伪造物的当下情境,分析地表伪造物的形成机制,尝试建立具有系统性与互文性的策展逻辑与模式,“原物-文本-扩散生成图像”是一种全新的人与非人、物与非物多重主体协作的新工作流逻辑,探索展览内容收集、转译与再生产的新工作方法,以反思地表伪造物的后真相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