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这波暴风骤雨般的反弹中,除了咄咄逼人的沪深300之外,最令人欣慰的便是REITs,虽然还没有注满去年挖下的深坑,但至少让人看到了希望。
2月,中证REITs指数也录得了九连阳,旗下许多REITs产品单月涨幅在20%左右,并且在3月继续上涨。
股债双牛阶段,REITs的表现会更好
REITs是一个舶来品,在美国国内数十年的发展历程里,长期年化回报9.7%左右,不逊标普500。
虽说REITs一般的宣传口径是兼具股性和债性,但我们现在也都体验到了,REITs更多地还是股性更强一些。
平安证券之前做过一个统计,从2008年到2022年,REITs在2009、
2010、2011、2012和2014年的表现会很好,富时REIT指数在上述年份内取得了比标普500更高的涨幅,而上述年份都有个共性——股债双牛行情。
至于,出现股债双牛的背景,往往需要货币政策的宽松,保证流动性层面的充裕;
同时经济基本面相对稳健,良好的企业盈利是股票稳增长,债券稳定附息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投资者风险偏好的抬升。反映到宏观经济层面,可能处于美林时钟的复苏期和扩张期。
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个体感,刚刚过去的2月,国内资产的权益端在国家队救市环境下迅猛反弹,沪深300单月涨幅9%,债券端30年为代表的超长期国债持续逼空,30年国债ETF涨了3.77%。
所以,至少在2月,中国资产的确是股债双击了的,那么中证REITs指数大幅反弹12%,也是合理的。
给机构投资者松绑
之前REITs为什么跌得惨,我觉得和二级市场的流动性短缺有一定关系,买REITs的主要是险资这种机构投资者,本身二级市场的交投并不活跃。
今年2月8日,证监会印发《监管规则适用指引——会计类第4号》,明确了REITs的权益属性,这意味着什么?
在金融工具准则下,股票为代表的权益类资产可以分为两类——
以交易为目的,计入FVTPL,(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股价的涨跌直接影响当期利润表;不以交易为目的,计入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二级市场价格波动不用计入当期利润表,只有分红收入才计入利润表。
把REITs明确为权益,意味着机构投资者在会计入账方面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假如我就是为了买来吃息,那计入FVOCI之后,二级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对机构的报表的影响是不大的。
对机构投资者来说,是不是就有了更大幅度投资权益市场的可能?
这是不是就是给险资松绑,鼓励长线资金入市?
这是不是就是权益市场以及Reits市场流动性紧张背景下的增量资金?
这
两天,圈内热议新华保险和中国人寿,
分别出资250亿元
共同发起设立的
鸿鹄私募。
其边际增量的示范效应,势必会引发市场对其投资策略的关注。
既然又是一家担负着长线资金入市、资本市场“压舱石”的机构资金,
在整体债券低利率、权益高波动的环境下,具备较为稳定的付息能力的权益资产,还剩什么呢?
高股息股票、红利ETF以及REITs等等。
在一众REITs产品里,与长钱资金属性比较匹配,具备一定的规模增长空间,回报相对更乐观的新能源类基础设施,是最值得关注的。
如图所示,鹏华深圳能源REIT(180401)、中航京能光伏REIT(508096)、中信建投国家电投新能源REIT(508028)相较中证REITs指数的超额也会更明显一些。
关注底层资产质量
除了流动性问题,影响REITs价格的最终还有底层资产质量。
所谓REIT,是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将地方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分离,把收益权打包出去融资,对投资者多了一重生息资产(收租),对地方政府化解地方债务,也提供了一重可能。
理想很丰满,但只有实际运作起来,我们才能具体理解到招募说明书里提示的那些问题。
和所有高股息投资一样的,投资REITs之后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分红能否持续?
由于宏观环境的影响,部分产业园的出租率多多少少会受到影响,体现在出租率上,截至2023年Q4华安张江产业REIT底层资产张润大厦出租率降至 63.3%,建信中关村产业园REIT底层资产出租率降至63.8%,出租率的下降必然对2024年的净利润和利息造成压力。
从2023年累计可供分配收益完成情况来看,29只REITs中,超过2/3都是完成目标了的。其中,中金山东高速REIT完成度高达293.24%;而建信中关村REIT、华夏中国交建REIT、华安张江产业园REIT,完成度分别为64.93%、77.34%、77.78%,与我们的体感也是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