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周律微金融
周浩,上海市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律师,专注于金融领域法律服务。以律师的视角看金融,为大家梳理一点有用的金融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望京博格投基  ·  出人意料的回本了 ·  昨天  
望京博格投基  ·  出人意料的回本了 ·  昨天  
扑克投资家  ·  4万字年度报告:化工市场2024年回顾及20 ... ·  昨天  
大道无形我有型  ·  这样说会让人觉得你水平高一点吗?不抽烟是一个 ... ·  2 天前  
CFC能源化工研究  ·  【建投专题】12月开工提升,诸多化工品表需双 ... ·  2 天前  
CFC能源化工研究  ·  【建投专题】12月开工提升,诸多化工品表需双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周律微金融

私募股权投资者的尽职调查(中篇)

周律微金融  · 公众号  · 金融  · 2017-09-25 11:06

正文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文章作者:Yzhang

商业尽职调查

本篇将专注在狭义尽职调查——商业尽职调查,商业尽职调查,英文原意是Commercial Due Diligence, CDD 或者Business Due Diligence, Biz DD。与财务,法律尽职调查不同,商业尽职调查关注的不仅仅是历史和现状,而关注从公司的历史业绩挖掘潜力和可能性,在未来取得成功的能力。

从投资人与企业家的初步接触,到真正的投资达成,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如果接触了100个项目,只有20-30个项目走到外围尽职调查,能够签订Term Sheet的只有5个左右,最后只有1-2个项目实际达成。期间有三个环节投资人会进行判断是否跟进,

第一是初步接触,投资人考虑该项目是否符合基金的投资策略,关注领域,生命周期等;

第二是外围尽职调查,通过对行业机会和商业模式的快速诊断,判断有无致命的风险因素存在;

第三是正式的尽职调查,对公司进行彻底的检视,从更深层次把握商业模式,并判断公司是否有能力实现预期。

外围尽职调查

不可能每个项目投资人都要去签正式的Term Sheet才进入正式尽职调查,这是因为投资人往往可以做一些“外围尽职调查”来快速决定是否继续跟进这个项目。也有投资人称之为“Pre-DD”,也就是投资人和企业家接触之后,在Term Sheet之前的尽职调查,这种尽职调查是正式商业尽职调查精简版和前奏曲。

外围尽职调查的目的是“初筛”,对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团队,行业机会和政策法规进行大致的定性判断,看看有没有 “项目杀手”(Project Killer)的存在。

 整个调研的过程可以说是简单甚至是简陋的,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投资人从大的方面,如行业机会,商业模式,团队等角度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往往是定性的,而不是像正式尽职调查那样拘泥于细节,进行定量的分析。老虎基金一位著名的投资经理曾这样讲过“宁要roughly right,不要precisely wrong。”

一个简要的外围尽职调查提纲如下:

 l 市场规模是否足够大?

 l 过去的增长动力?未来这种趋势是否能延续?

 l 该公司如何盈利?预测的利润增长来自哪里?

 l 都有哪些竞争对手?谁做的最好?该公司与这些公司相比,差距在哪里?是增长潜力还是天花板?

 l 该公司的市场份额在过去几年如何变化,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变化?

 l 该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容易复制?如果不容易,造成高进入门槛的因素(比如牌照)会不会改变?

  l 团队质量如何?

外围尽职调查并不求全,而是排除项目的致命缺陷,以下通过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

案例:“真增长”还是“被增长”。

STER公司是专门生产汽车转向机的公司,和千千万万零配件企业一样,这家公司的客户是整车厂。通过仔细看客户名单,投资人发现该公司所有的客户都是自主品牌(奇瑞,金杯,吉利,长城,比亚迪等)的汽车,没有一家国外品牌(独资或者合资厂)客户。因此,如果进行行业分析,应该去看自主品牌汽车的产量。

经过研究发现,自主品牌乘用车过去5年的产量增长了150%多,整个汽车市场过去5年增长了90%多,而该公司业绩才增加了100%,也就是才翻了一倍。如果单独看该公司,恐怕就会认为这还是一家不错的公司;如果只看汽车行业整体,也会觉得这公司增速与行业持平,但是看到细分市场才会发现,其实是一家市场份额不断被侵蚀的公司,其业绩增长属于典型的“被增长”。

“被增长”生产型企业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强的周期性,下游行业发展好,一切都好,如果行业增速一旦下滑,这类企业一定是最先出局的,如同巴菲特所讲: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这个案例的另外一个启示:只确定到大行业是不够的,不够细分。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出现分化,每个企业都是在一个或者若干细分市场取胜,因此要抓住细分市场的趋势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案例:B2C童装的红海

有一对夫妇在某著名B2C平台开网店上卖童装,原来只是补贴家用,结果生意越做越大,从最开始的代理,到有了自己的独立品牌,每年的销售额超过了人民币5千万元,眼看就要过亿元,正在寻求融资。投资人经过与管理层的初步接触,对童装市场做了一些简要研究,判断如下:

童装需要不断的投入市场费用去获取新客户:与成人服饰不同,童装的购买者和使用者不是同一群体,购买者是父母,使用者是儿童,质量好与不好,客户都会自然流失,因此不断投入市场费用获取新客户。

 网上买品牌童装面临激烈线上线下的竞争:

(1)线上的价格竞争:一方面很多无品牌童装打着“外贸尾货”等旗号以极低价格销售(该公司也是这样起家的),从市场平均价格来看:一件羽绒服的定价在人民币200元以下,90%的货品在100元以下,很多价格敏感的家长考虑到小孩长大很快,不愿意多花钱;

(2)线下的品牌竞争:很多国际品牌如ZARA,H&M,优衣库在店内也开始童装,平均单价也就在200-300左右,很多父母对他们品牌认可度高于国内公司,这两方面的都对公司形成了很大压力;投资人认为公司未来计划推均价300-400元的自有品牌童装,其市场地位将非常尴尬。

 流量导入困难:为了建立自有品牌,该公司计划成立一个独立的B2C门户,用户可以在线购买,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从已有的电商平台导入流量。该电商平台就如同一个占据绝佳位置的百货商场,好像南京新街口的金鹰百货一样;而成立独立的门户网站就好像在一个人迹罕至的角落开了一家新的街边店,需要投入巨大的市场费用。

正规化之后的利润水平会下降:按照管理层的描述,企业目前的净利为20%,投资人根据常识判断,类似的B2C网店很多都有漏缴增值税,所得税和员工社保的问题,如果考虑这些成本,公司未来2-3年内利润率很难保持。

尽管创始人引入了很多具备电商背景的人才,但是商业模式的缺陷企业很容易陷入激烈竞争,此项目后续成长的潜力不够明朗。

 

案例:被锁定的行业规模

有一家疫苗企业VAC公司在2005-2007年的某疫苗H市场份额猛增,从不行业最后一跃成为行业第三,3年之间市场份额从6%增长到了17%。

经过投资人的研究:发现整个H疫苗的市场规模在2005-2007年间非常稳定,因为该疫苗的接种人群是新生儿的一部分,新生儿总量和接种比率在这几年间极其稳定,每年1300~1400万。

H疫苗2005-2007接种人次(百万)

公司强调自己产品是采取了新技术,好于目前的产品,因此替代了云云。经过与同行业者和下游防疫站交谈得知:2006年该行业市场份额考前的Y公司和S公司产品出了死亡事故,因此该地域的市场供应出现了缺口,VAC公司因此一跃而起。因此在评价该项目前景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寄希望于已有产品市场份额的再次猛增,甚至还要考虑Y公司和S公司改善工艺,东山再起引起的竞争恶化,因为这样的事故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后来的尽职调查转而重点考察该公司的新产品,由于疫苗从研发到产品化周期较长,意味着投资回收期较长,最终此项目被暂时搁置。

在外围尽职调查中,投资人要关注的是大趋势,而不是细节,要抓住大象,做将军不要去抓小白兔。

申明:感谢作者的辛勤原创!若在本公众号转发过程中涉及到版权问题,敬请与管理员联系!以便及时更改删除,谢谢!(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