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是数据真空期,重磅宏观经济数据1、2月合订公布,最近出的只有PMI数据。
国家统计局制造业PMI数据显示
忧大于喜
,需求不足问题突出。制造业PMI录得49.1%,延续去年四季度的收缩态势,和市场预期一致。剔除春节影响开工的季节性因素,2024年1-2月制造业/非制造业PMI均较12月,有边际上的一点点的改善,但仍然维持在低位。出数据的中采提示,需求类指数仍然
在荣枯线以下
,反映需求不足的企业占比超过60%,需求不足问题仍然突出。
关于消费、投资等宏观主变量的看点,延续开年直播
“浮云遮望眼,柳暗花明否”
中的观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另外,近期有很多捕风捉影的消息。上周五,
30年期国债期货市场大跌
,又因为某官方媒体上连续发文章谈及经济形势及未来风向。很多基金经理到处询问,甚至有的问到我这里来,问是不是上面风向转变了。
两会之前,博弈躁动情绪加剧,近期各种小道消息,很容易来回180度大转弯,一切的定调,还是要等到开完会再说。
宏观上,目前有确定性的,是一些新提法,尤其和制造业、基建投资相关的:
比如,最近关于
“新质生产力”
的提法,是高层在去年9月于黑龙江考察时提出的,提法主要包括,“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个概念四季度没有被怎么关注,今年开年增长乏力,市场相关概念股才开始躁动。不过,听了些个股的新质生产力解读,很多都是
技术往帽子上一贴
,分析师主要推荐当前估值血便宜的逻辑。
再比如,近期关于
“大规模设备更新”
的提法。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着重研究了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问题,强调了这一举措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会议提出,通过提高技术、能耗和排放标准,引导先进产能提升,鼓励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数字化的设备更新,以促进投资和消费,同时推动废旧资源循环利用。
虽然每一个新提法出来,市场都会先狂追一波相关赛道股。但是回归到根本逻辑,
科技强国,技术助力产业升级,本身确实是经济增长的根本路径。
以前,我们通过引入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可以走走捷径;但是现在,大家都拉平到世界生产率前沿,不再能够很容易地受益于国外的技术转让,很多技术购买也有政治敏感性,所以未来我们的技术改进会更加困难。
经济增长的内源动力,也更取决于国内能否推动重大创新。
从逻辑本身出发,这些提法都极其正确的。但是,目前在这些新技术、新产业上面的资本投入,也是
远远不够
的。
比如我了解到的,国内一个在清华搞量子技术的朋友甚至都面临资金投入约束。数字世界继续演化,有巨量的算力需求,量子计算是未来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不仅月薪低,支撑研究的科研基金也少,这批年轻人身上的人均年投入远不足100万(收入加研究经费)。
上周大火的月之暗面杨植麟的访谈,也暗含
这个时代的技术突破,
很需要
“花钱”
。
没有落实到实打实的资金投入,所谓“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最后可能也就是喊喊口号,现实的技术差距却越来越大。
新动力,还是等待资金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