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创业剧”
“我最近正在筹建一所免费的女子高中,专门解决山里孩子读书的问题。”
“平日里啊,像您这样的企业家是我最崇敬的了……您一看就是特别有社会责任心的人。”
《山花》第2集,在飞往北京的航班上,张桂梅背着旧挎包,向身旁的乘客殷切地说着,想说服他们为筹建女高捐款。
2020年,《山花》制片人李行第一次看到张桂梅的故事,那时,张桂梅的事迹还未受到广泛关注,但李行觉得这个发生在中国土壤上的故事有特点、有力量、有创作空间。
许多编剧对改编张桂梅的故事有顾虑,张桂梅是真实的人物,电视剧创作需要平衡真实性和艺术性,剧本不好写。2021年下半年,李行找到编剧袁子弹,同她讲了4个字——“热血女高”,袁子弹一听就来了兴趣。“这不是一个关于苦难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燃烧的故事。”李行说。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干成筹建全国第一所免费女高这样的大事?
去女高实地采风前,袁子弹从媒体报道上了解到的张桂梅辛苦、严肃、病痛缠身,媒体采访视频里,年过60岁的张桂梅嘴唇没有血色。
真正见到张桂梅本人时,袁子弹意外地发现张桂梅挺幽默、挺能说,能拉着采风的人说上三四个小时不停歇,还把自己给说乐了,饭都不肯去吃。创作《山花》时,编剧们也呈现了张桂梅更多幽默的情节——和媒婆像小学生般吵架、喝多后和同事互怼……病痛、疲劳虽然存在,但张桂梅的精神底色是昂扬、乐观的。
袁子弹决定,既要写张桂梅的“难”,也要写张桂梅的“强”。
《山花》第9集和第10集,鲜花饼老板姜大宝许诺给女高捐5万元,到账只有3万元,张桂梅带着一面锦旗去找他,开口就感谢他慷慨解囊,捐了10万元,“你就再捐5万元吧,凑个整,十全十美,有山有水”。
听说姜大宝晚上有饭局,来的都是老板,张桂梅脸不红心不跳,“带上我一起呗”。老板们爱面子,纷纷许诺捐款,给张桂梅灌酒。滴酒不沾的张桂梅也只能硬喝下满满一大杯白酒。事后有老板反悔,张桂梅带着锦旗冲到楼盘剪彩现场,当着摄像机的面给老板鞠躬,动情地感谢老板捐助,最终收到了打款。
“‘强’是什么?我觉得是永远有想法、有行动,永远开朗乐观。”袁子弹和《山花》导演费振翔一致的印象是,张桂梅没停过,“她发现问题几乎不抱怨,永远在想办法解决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就想办法拉上人一起解决。她带着攻克一切的决心去做这件事。”
《山花》其实是一部“创业剧”,主线是张桂梅四处“找钱”、建女高、努力托举出第一届女高学生的过程。
“创业”波折不断,光是前期筹建女高,张桂梅就相继遇到没钱、没地、不能担任校长、招不来老师、招不来学生等困难,这些困难都真实存在。“虽然剧集呈现了很多苦难,但依然令观众充满希望,会觉得它更接近于一部爽剧。因为看到苦难,观众的第一反应不是‘完蛋了’,而是‘张老师肯定能搞定’。”袁子弹说。
《山花》的剧名来自《卜算子·咏梅》中的那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没能力撼动巨大世界时,你能为世界做点什么?”袁子弹说,“张老师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她给普通人打了一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