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社
新华通讯社官方账号。新华社是中国国家通讯社,现场新闻、原创新闻报道的大本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江南晚报  ·  一中国籍游客在日本遇难!紧急提醒! ·  昨天  
人民日报  ·  【夜读】年末了,谢谢我亲爱的朋友 ·  3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特斯拉,又出事了! ·  5 天前  
新华社  ·  辽宁省和大连市人民政府被约谈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社

评论区“哭穷”成功了,然后呢?

新华社  · 公众号  · 社会  · 2024-12-25 08:14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讨论了年轻人如何应对互联网商业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实施差异化定价的“大数据杀熟”现象。年轻人采用反向驯化的策略,如伪装成新用户、清除浏览记录等,以获取更优惠的商品价格。然而,这种策略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难以改变算法规则,且可能引发算法的更精准推送。文章呼吁商业平台遵循基本的商业伦理和法治精神,不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强调平台应读懂消费者的情绪表达和权益诉求。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年轻人采用“反向驯化”策略应对大数据杀熟现象。

年轻人通过伪装成新用户、清除浏览记录等方式来躲避算法追踪,以获得更优惠的商品价格。这种行为虽然短期内可能有效,但难以改变算法规则。

关键观点2: 网友的“赛博哭穷”体现了对恶意算法的反感和无奈。

消费者在面对商业平台的差异化定价时,感到不满和无奈,通过留言、更换账号等方式试图影响平台的算法,以获取更好的待遇。

关键观点3: 商业平台应遵循基本的商业伦理和法治精神。

文章指出商业平台不应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呼吁平台方读懂消费者的情绪表达和权益诉求。同时,相关部门已经重视算法引发的乱象,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治。


正文


记者:尹思源

面对“大数据杀熟”这一互联网顽疾,年轻人最近发现了其中的“bug”。


有的人在评论区留言“哭穷”,匿名隐身或者更换账号,就能刷到“9毛9的咖啡”;有的人在互动区吐槽“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不久就买到了便宜几百元的机票;还有的人对着手机说“这个软件爱‘杀熟’”,删除后重装,就会领到意想不到的优惠券……


针对“大数据杀熟”,年轻人“见招拆招”式的针锋相对,被网友自嘲地称为“反向驯化”。这波反向的“驯化”操作,能起多大作用尚未可知,但年轻人用“小聪明”应对“大数据杀熟”,体现出对恶意“算法”屡禁难绝的反感和无奈。其中蕴含的情绪表达和权益诉求,平台方应该读懂,应该有所行动。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商业平台利用大数据算法,分析用户的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让很多消费者心意难平。


既然平台算法可以根据我们的行为来调整策略,那我们是否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平台的算法呢?于是,就有了不少网友的“赛博哭穷”。



网友分享的经历显示,有的去平台反复留言:“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为了躲避算法追踪,有的网友还修改自己的头像和昵称,清除浏览商品的记录;还有的网友频繁更换平台账号,或是使用新设备登录平台,将自己伪装成新用户……种种努力,为的是和新客享有同样的红包、优惠券或降价优惠。


一些网友称,自己的努力有效,平台给自己重新推送了更优惠商品或直接降价。更多网友纷纷效仿,一时让“反向化”成为网络热词。



“反向化”即便有用,效果恐怕也有限,更难以改变“大数据杀熟”的算法规则。


年轻人以“反向驯化”来对付“大数据杀熟”,与其说是为了省点钱,不如说是向恶意“算法”表达一种情绪。


因为,网友这种“智斗”,可能一时能躲过某些平台算法,但在高科技的算法面前,这种行为很容易被识破,引发算法的跟进和更精准推送。从更长时间跨度看,“反向驯化”只会让算法更“精明”。



如果说算法背后是人性的博弈,折射的是平台的价值选择,那么“反向驯化”则是网友对不合理规则说“不”的无奈抗争。


在很多消费者看来,自己作为平台的老客户,理应比新客户得到更多优待,至少也该一视同仁,这是基本的商业伦理。


但部分商业平台为了占有更多资源,对“拉新”很上心,种种优惠和政策倾斜主要向新用户展开:“大额优惠劵”只发给新用户;老会员预订酒店价格反比新会员贵;用新手机号搜索同一航班同一舱位,票价往往会更实惠……消费者沦为算法“算计”的对象。


区别对待客户,违反市场公平原则。这正是“大数据杀熟”被诟病的重要原因。



“赛博哭穷”的背后,是消费者对打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朴素期待。


商业平台如果只盯着短期利益,把算法当做“黑箱”和“宰客利器”,只会蚕食消费者的信任。


算法引发的乱象,已经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比如,不久前,中央网信办等部门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提出要重点整治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



遗憾的是,某些商业平台以各种理由规避责任,逃避监管,或是以商品标注的“时间不同、地点差异导致价格浮动”等说辞,为“大数据杀熟”辩解开脱。


大道至简。海量的大数据,高科技的算法,都不能脱离商业最基本的规律。遵循基本的商业伦理和法治精神,平台经济才能健康发展。面对主管部门的三令五申和消费者的无奈反抗,某些商业平台应该好好反思了。


(题图漫画:潘红宇)


版权声明:

“千笔楼”栏目的所有作品,均为新华社合法拥有版权的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单位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华社“千笔楼”。违反上述声明者,本单位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注!

推荐文章
中国新闻网  ·  特斯拉,又出事了!
5 天前
新华社  ·  辽宁省和大连市人民政府被约谈
5 天前
半月谈  ·  【品读】血脉里的眷恋
7 年前
网优雇佣军  ·  假如通信人都是暴脾气...
7 年前
星座不求人  ·  2017年8月10日运势丨祈福川藏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