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两天,朋友圈里发生了一场争吵。
有个同学,毕业后大家和她的联系就仅止步于朋友圈了。看着她基本每个月都有晒出国机票,我们都以为她是进入了跨国企业工作。
有一次,看她又晒出了国外商场打折的图片,同学就私下询问她是否可以帮忙代购点化妆品。她欣然同意,还立刻发出定位说:“我现在还在商场呢,不过只会逗留二十分钟,你快点做决定。”
因为是熟人,也没想过问对方要小票,甚至还在收到物品后又私发给了她一百红包,作为麻烦她的感谢。
结果,同学的妹妹在推荐下加了她,没有注明裙带关系的姑娘发现了一个秘密:她的朋友圈在同学和同学妹妹那里,完全是两副样子。
原来她一直是在做代购,按理说这也没什么好遮掩的,但她却在熟人面前伪装每次出国都是出差的样子。老同学们都是不爱麻烦别人的人,所以每次从她那里代买,都会发个小红包表示感谢。
同样的商品,在熟人分组里面是正价,陌生人那里就是折后价,甚至还有不少熟人购买物品的小样,被她私吞后拆分出来单卖。
有些人视朋友如珍宝,千金不换。有些人视朋友如二傻,捞一票是一票。
做生意赚钱,大家都能理解,但哪些钱能赚,该怎么赚,这条线却并非清晰可见。
但也正是这条说不清、道不明的线区分了人与人之间的层次和境界。
其实,同学们如果知道她做代购,一定会帮忙给她介绍生意,闹了这么一出,反倒再也没人光顾她,真是应了那句话,心眼太多的人,注定很难富起来。
虽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有些人急功近利冲破头想“暴富”,又不想脚踏实地一步步获取,反而选择了拆别人东墙补自己的西墙,通过搜刮、哄骗、压榨等等小猫腻来不劳而获。
殊不知在这拼命逐利的过程中,别人早就把你张牙舞爪的跳梁小丑模样看得一清二楚。
2
每个人都说自己爱钱,但却没有几个人真正懂得如何赚大钱。总是执着在偷工减料上面,想着能省一点就是一点,这种人做不了大买卖。
有一次,我在一家老字号饭店吃饭的时候,旁边坐着一对老夫妻。老爷爷一边吃一边感叹,和过去比,味道差太远了。老奶奶安慰老伴,可能是换了大厨或者换了配方。
原来这家店的老板年岁渐长,就让小儿子来接管。年轻人有干劲,接手第一天就找大厨、采办、会计,各个工种的员工来开会。
整场会议就只有一个主题:节流!小儿子总觉得这么大一家饭店,顾客也不少,怎么每个月利润才这么点。听完每个职员的叙述后,他首先就把店里坚持了几十年的招牌“一品豆腐羹”换了汤底:“你用牛骨熬高汤,他们也吃不出来。每天到隔壁烧鸡店,回收他们的鸡架子就行。”
紧接着,小儿子又大刀阔斧的改良了好几个菜品,甚至最后要求大厨用回锅油来炒菜。成本是降下了一大半,可顾客也基本流失的好无影踪了。
《论语》中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简单来说一句话:
大商之道,利人利己。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所取,有所不取,不仅是一个人的修养,更是赚钱的智慧。一个人能不能赚大钱,完全取决于格局。
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能停留在奸商这个低层次的段位。
你算得那么精,别人一看便知。小心哪天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
3
其实,
想赚钱,藏猫腻,不如常怀“利他心”。
面对鱼龙混杂的购物之路,做朋友的生意怕被杀熟,外人更是坑你没商量。买个东西而已,消费者反倒在“防猫腻”之路上越走越难。
被誉为日本“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先生说:无论你积累了多少财富,你的境界在哪层最为重要。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敬天爱人。“敬天”就是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尊重法律和社会伦理办企业;“爱人”就是办企业要造福人类,促进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要至善,要“利他”。
很多售卖者觉得利义不能两全,舍此才能逐彼,但真正懂得生财之道的人都明白,无奸不商是一种多数人的偏见,真正的差别是先有利还是先有义。
消费者的信任被辜负了一次,就不会再次给予。殚思竭虑的耍小心眼,从暗处抠抠搜搜,总归是伤了用户的心,砸了自家的生意。
4
这不双十一即将来临,我们又再次陷入了两难的情景:
买买买的话,就怕被藏在洪流中的不良商家坑骗;不买的话,又觉得损失了每年难得一次的购物优惠。
当然要说起最壕的剁手经历,当属买房无疑。
然而稍不留神,就会变成踩坑血泪史。
那些买房踩坑流的泪,都是看房时脑袋里进的水,
不论做过多少功课,遇到“猫腻”全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