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很容易焦虑?看一篇文章会焦虑;看一部电影会焦虑。看了这篇,你会找到答案。
程勇只能救一个吕受益,其他人怎么办?
中国人的习得性焦虑
最近《我不是药神》称霸暑期档。上映7天,累计票房超过18亿。
这部电影,属于笑着笑着就看哭了的类型。
很多人看完,会陷入到焦虑中,最担心的事情,是怕奶奶的话一语成谶
“谁家能没有个病人
”,更害怕这个人是我们自己,我们成为了电影中的吕受益。
所以他们紧张地咨询怎么买保险,准备调整作息规律,嚷着要养生。
其实关于药品太贵的事情,2015年已经有之,为什么我们到今天才开始焦虑,还是说,并不是事件本身带给我们的焦虑,而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带来了
习得性焦虑
?
世界上只有一种病
电影中的药贩子张长林道出了焦虑的本源,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
无论是吕受益和病友们集体在制药公司门口抗议“天价药”还是他说服程勇:
“印度有一种治疗白血病的仿制药,药效与正版药相当,我亲测过。正版药4万一盒,仿制药批发价只要500元。”
都是来自于“穷”的焦虑。
首先是目前的社会福利状态,让大部分人明白自救更靠谱些。所以中国人不敢病,不敢死。
慢粒白血病存活率很高,但是治疗药格列宁每瓶4万的高昂价格,让很多家庭承受不起。电影中的老人吃了三年药,家里的房产、财产都没有了。
虽然电影后面介绍格列卫纳入医保,但纳入社保目录后属于乙类费用,仍然有一笔
自付费用
。
不同地区、不同医院报销比例不同,4万元的药折算下来大约也要1万左右。
按照药价来算,吕受益的命值5000元,老奶奶的命值500元,还有更多的人命一文不值,他们甚至买不起一瓶500元的格列卫。
朋友大C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例子。
前两年,一有积蓄满世界跑。和他电话聊,不是在喝酒,就是在喝酒的路上。
朋友说起他,对其自由自在的人生表示无比羡慕。
直到家里突生变故。大C说,“看着他妈从手术室里推出来,麻醉未退,紧闭的双眼,毫无血色的脸,一度以为停止了呼吸。”
180m大高个,像个小孩子似的在我面前呜呜的哭了起来。在他妈醒来的时候,他做出了承诺:努力攒钱,过正常的生活。
生一场大病毁掉一个家庭,一夜返贫。
其次,日常的生活花销本身就不少。吃喝拉撒,买房养车,子女的教育,医疗的准备,赡养老人,养老金的储备等都需要钱。
你看到的是房子车子,我看到的是每个月必需扣除的房贷和车贷。
很多人都是表面风光,财务状况一团糟。
这一切的源头,可能是你并没有认真对待来之不易的人生,为自己的人生做一份规划,而这份规划极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你的
人生自救指南
。
从现在开始积极改变
千万不要在身体不好的时候才知道养生,没有钱的时候才想着存钱。
人生就像一个巨大的账户,里面有许多小账户,每一次的认真经营都是往账户里存钱,资产如是,身体如是,爱情亲情更如是。
NO.1 照顾好自己,定期体检
生活作息要有规律,23:00休息,7:00起床,按时吃饭,多喝水,多喝热水。
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是对家庭最好的照顾。
一些重大疾病,都是有预兆的,只不过,一开始的时候是很小的预兆,很多人没有当回事罢了。
破题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定期体检,用科学的方式关照我们的身体,把悲剧扼杀在摇篮里。
定期体检每年只需要花费300元,就可以享受普通套餐,600-800可以进行一个全方位的检查,相比治疗,体检花费的钱只相当于单次治疗的费用。
NO.2 重新梳理财务状况,改变习惯,学会储蓄
小不理财,大不聚财,理财一定是从赚钱伊始就要做的。
如果没有,那也没有那么糟糕,从现在开始梳理自己的财务状况,有多少存款,有多少负债,多久可以还清都梳理清楚。
关于储蓄,刚开始工作,收入有限。我建议其每月留存
2000元进行阶梯式12存单法
。当然,这个存单可以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银行定期存单。而是,寻一家靠谱的理财机构进行按月投资,把投资收益放到最大化。
同时,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学习接受多元化的理财方式。
NO.3 给自己和家人配备全保险
保险是家庭的保护伞,一切正常的时候,是一笔开支,当面对困难,它却是最强大的保护伞。
关于保险,“双十法则”:所需要的总保额是家庭税后可支配收入的10倍,保费支出占家庭收入的10%。
也就是说,大C每月收入5000元,年收入65000元,那么可购买保费6500元,保额650000元的保险。每月结余550元即可。
NO.4 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收入来源多样化
当然,我们还年轻,除了规划好人生,更需要努力。不仅仅要节流,更要开源。
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抓住机会,也可以实现价值变现,财富增长。
吴晓波说:“我欣赏一种状态:笨,且坚韧。很多人也许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但就是很傻很天真的坚持过来了,这才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我可能也会焦虑不安,但我终将以自己的节奏去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