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07年我要去古巴以前,听说那里物资短缺,食物匮乏,当时甚至想过,未来的五年里,自己会不会沦落到亚马逊和食人部落的原始人一样,手拿梭镖,脸涂油彩,向大自然祈食。然而到了古巴才发现,孤陋寡闻刚愎自用其实是一种罪恶。
古巴是个穷国家,然而民以食为天,没有人是会和吃过不去的。这里的食物就像这里的人种一样,在经历充分而丰富的混血过后,文化的融和带来了异彩纷呈的大杂烩。印(土著)、欧、非、阿拉伯、东亚等各种文化元素在这里混合,全部体现在了食物上。
五百多年以前,也就是当哥伦布发现古巴之前,加勒比诸岛上就生活着不少的土著。其中最著名的有瓜纳哈塔贝伊人、塔伊诺人、希波涅人等。《花样年华》里有一首插曲就叫稀波涅,是西班牙语唱的哟。
图:古巴土著分布。
图:塔伊诺人Cos。
目前比较流行的人类学研究认为,这些土著人可能是远古生活在蒙古的亚洲人,通过白令海峡或者通过太平洋一系列岛链迁徙到美洲的,因为他们在皮肤、骨骼特征上与今天的亚洲人非常相似,并且也会制作和使用陶器,木工等。
拉美生长着大量的薯类植物,其中木薯、红薯是土著人喜爱的食物,也正是因为地理大发现帮助薯类传入亚欧,才使得世界人口大幅增长。在今天的古巴大家经常吃的木薯和红薯,是从土著时代开始就非常流行的食物。
老百姓加工木薯的习惯是——削掉它坚硬得像痂壳一样的外皮,冲洗掉粘稠、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滑腻的浆液(你不要乱想,虽然几乎没差别你想想也没啥),然后切成指头长的小段,均匀铺满烤盘,送到烤箱中加热,直到雪白的木薯变得半透明,松软之后取出,淋上肉汤,木薯会吸收汤汁,然后再撒上盐、蒜泥,吃的时候再挤点柠檬汁。清香爽滑,入口即化。
图:古巴一般的农贸市场,墙壁上油漆着西班牙语的“社会主义”一词。古巴菜贩还在使用原始的秤,蔬菜一般被码放得很整齐,放置在木质托盘上,蔬菜和水果中间插着纸板,纸板上写着数字,代表土比索的标价。24-25土比索约等于1美元,也就是说1元钱等于4个土比索,1个土比索等于两毛五。
图:中间露出白色切面的是木薯,西班牙语La yuca。实际上我们在古巴的时候常常把木薯和山药Ñame搞混。
图:烤木薯段。一般会挤上柠檬和蒜泥食用。
图:同样是烤木薯,但是带有一些蒸的感觉。木薯这种食材很奇怪,烹饪的时候,要温度、水分、时间刚刚好,最后才会变得松软可口。当然,除了烤箱烤蒸,有时候人们也喜欢油炸。
而红薯的做法就很多了,在拉美常见的做法是切片,然后油炸——
图:古巴农民收获红薯。一般在拉美,红薯都可以生长得非常巨大。
图:炸红薯片。西班牙语Boniato frito。
除了薯类,炸菜蕉也非常常见。古巴种植着大量的香蕉、芭蕉、菜蕉,其中菜蕉偏硬,无味,但是切片、晒干、油炸之后香酥可口。
图:菜蕉仓库,在古巴,粮站、学校、机关、医院、市场到处都设有很多这样的仓库。
图:古巴菜摊上的菜蕉(左)和芭蕉(右)。
图:油炸菜蕉片。一般香蕉一炸就软了。只有比较坚硬干燥的菜蕉才能炸出比较好的效果。
玉米也是拉美常见的农作物,古人喜欢把玉米磨碎,制成面糊,然后灌入玉米叶制成的包裹里捆扎好,下锅炸,上锅蒸,亦或是埋入土里,上置火堆烘熟。这种食物,叫做玉米粽子Tamal。
图:玉米粽子。
图:古巴妇女在厨房晒玉米粽子。比较遗憾的是,他们始终没有想到要在玉米填料里加点肉、糖一类的馅料。
几乎是从土著时代开始,古巴人就有吃菜豆汤的习惯,只不过那时候阿拉伯的鹰嘴豆和非洲的黑豆还没有传入,一般他们吃一些扁扁的菜豆。在今天,古巴人会用各种豆类、南瓜、猪肉一起熬汤,后来西班牙人殖民开始,还带来了血肠加入进去——
图:左边是黑豆,右边是红芸豆和鹰嘴豆,都是外来的,中间三种是本土的。
图:加了鹰嘴豆和血肠的的菜豆汤。以前我们在古巴学校吃饭,一日三餐除了蔬菜沙拉、肉类、米饭、面包、饮料,一定要不定期搭配三种汤之一,分别是黑豆汤,菜豆汤和鹰嘴豆汤。上图属于菜豆汤和鹰嘴豆汤的混合体。
当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填饱了肚皮,人们就有更高的追求,丰富的海鲜可以提供蛋白质,而从古自今,海的孩子都喜欢龙虾。如今古巴人烹饪龙虾的方式非常简单粗暴,一刀从中间劈开,然后铁板烧。挤柠檬,撒橄榄油食用。
图:码头工人装卸龙虾。一般古巴的龙虾来自于野生捕捞和近海养殖,由于环境的恶化,野生龙虾越来越少,而古巴人也比较注重环境的保护,在Cayo Largo这类外国游客云集的度假胜地常常有搭乘帆船出海,潜水捕捞龙虾,然后在船上烧烤这一项目。但是近些年来,特别是到了龙虾繁殖的季节,但凡国有旅行社的这一类项目都不再从海中现捞龙虾,而是船员带个头小一些的龙虾给游客意思意思。虾壳被洗净以后会被扔回海里。而游客抓住海星、寄居蟹一类的都不准带上船。当然私人游艇例外。
图:一般古巴的龙虾就是从中间劈开,铁板烧。
差点忘了说了,古巴人喜欢在海边抓龙虾,卖给游客,便宜的时候1美元一只,你让他加工好,最贵也就8美元。
吃饱喝足,来口初级天然饮料——
图:椰子。根据我多年和古巴园丁交换椰子的经验,古巴椰子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带有硬壳的椰子,长在高一点的树上,这种椰子有椰肉。还有一些椰子不带硬壳,长在矮一些的树上,这种椰子只有甜的椰汁,没有椰肉。
其次还要吞云吐雾。
没错,今天享誉世界的古巴雪茄,严格地说,距今已经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早在土著主宰加勒比的时代,烟草就已经非常普及。
图:古巴工人正在卷雪茄。
今天哈瓦那俱乐部大名鼎鼎的品牌雪茄高希霸的Logo,就是一个印第安酋长的头像——
图:高希霸雪茄中的一款——BEHIKE,而BEHIKE这个词本身也和土著有关。
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古巴人日常接触雪茄的频率也就和毛子接触伏特加差不多了——
图:古巴街拍。
好的雪茄真的是有咖啡、叶子、可可、奶油味的。
到这里,我们的远古回忆暂时告一段落。如果你有幸去哈瓦那旅游,在斜坡大道自由哈瓦那酒店的底楼,可以邂逅一家土著风格的餐厅——Restaurante Polinesio。
图:自由哈瓦那酒店Habana Libre底楼的Polinesio餐厅。
图:Polynesia餐厅内部。
从装修风格到菜式力图再现土著风情。而它的老侍者曾跟随卡斯特罗参加过国宴,至今还保留着我国领导人赠送给他们的茅台。
1492年,哥伦布一路误打误撞,终于发现了他朝思暮想的“东方印度”。以至于这些西班牙人一踏上古巴,见到个黄皮肤就将他们命名为Indios(西班牙语印度人)。哥伦布去世后,先进而野蛮的文明征服落后弱小文明的历史拉开了序幕,少量身份较高的土著得以和殖民者通婚,保住了性命,丢掉了传统,而大多数土著都被征服、消灭、奴役。来自于欧洲的食物开始进入加勒比。也就是我们今天常常见到的西班牙菜、意大利菜。
如今,在古巴,面包、牛奶是家家户户必备的食物。古巴厨师烤面包的技术当然也相当纯熟。
图:一般的古巴面包。厨师一次做一板几十个,用塑料匣子送到食堂,在早中晚就餐时和晚上加餐时配发。全国上下统一标准。这种面包比较软,但是非常新鲜,一般限于当天食用,每个人每顿饭可以领取1-2只(也就是说一天以内可以领取4次),午晚正餐时可以蘸汤,涂果酱,夹菜。晚上加餐和早餐一般是夹酸奶酱,白酱或者黄油,有时候我们也能领到鸡心饼,夹这个的效果简直了......
古巴人习惯用面包夹黄油、蛋白酱、果酱、奶酪、火腿。这一点和如今西方餐饮习惯一致。
图:外带加餐专用面包。这种面包在制作时坯子正面涂了油,因此烤出来要光滑一些,不容易变质,一般我们外出活动时,会统一配发这种面包,里面一般夹一片很嫩的火腿,一片奶酪,然后用保鲜膜裹得很严实。这种面包被保鲜膜包起来以后一般2-3天都不会变质。
图:古巴高中生正在领取加餐。左边穿衬衣的是校工,穿白T恤衫戴手表的是老师,穿白衬衣和黄色裤子的是学生。一般在课间、晚间,老师和学生都可以领取加餐Merienda,包括酸奶、面包、饼干等。
图:糙一点的小圆面包会出现在街头小摊贩上,一般被制成夹肉汉堡,10-15土一个,折合人民币2-3块。
除此之外,古巴人还发明了大名鼎鼎的古巴三明治,将口感较硬一点的法棒切开,往里面填入肥美的火腿,醇厚的芝士,鲜滑的黄油,还有鸡蛋、蔬菜等,然后用加热板将其夹住,烤的外酥里嫩。大街小巷都见得到这种美食,售价大概3-5美元一只。小到街边小吃摊,大到高级酒店自助餐厅,这应该算是标配。
图:古巴三明治。
图:烤过的古巴三明治。
米饭类要数来自西班牙的海鲜饭了Paella:
图:厨师正在给海鲜饭装盘。后面有一个乐队正在给就餐的食客表演,在哈瓦那老城,这非常常见。
在哈瓦那能做正宗海鲜饭的餐厅,还是比较有实力和背景的,因为做这道菜需要的藏红花、各种海鲜、大米对原料要求比较高。比如这家Hostal Valencia——
图:哈瓦那著名瓦伦西亚风格餐厅Hostal Valencia。
可乐饼也是常见的美食,它其实和可乐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Croqueta的音译。用面浆、芝士、火腿末和鸡肉末,搓成丸子,沾上面包屑油炸至表面金黄,吃起来外酥里嫩,咸香可口。
图:可乐饼靓照。
这种精致加工的食物应该是来自西班牙的,有时候,在古巴经历粮食危机的困难岁月里,人们只有往面浆里加入过多的面粉代替芝士和肉末,这就导致口感有点像吃粘土棒子——
图:奶酪分量减少了的可乐饼。
两种可乐饼的差价是很大的,高级酒店里一盘可乐饼可以卖到8-9美元,而古巴街头国营餐厅里的简易可乐饼只需要3-5土比索一个,折合人民币1元钱。
仅次于可乐饼的就是Fritura了,我们给它取名为炸面蹶子,就是玉米面糊加点盐,最多加点葱花,直接下锅炸成兵乓球大的丸子。油腻、涨肚,然而在单调的岁月里这几土比一个的食物,你只要往上面洒点辣椒酱,吃起来就跟油炸臭豆腐似的。
图:Fritura,在古巴街头随处可见。2-3土就可以买到一个,吃上5个就腻得不行。然而原来我们下了课,常常跑到学校门口的餐厅10个10个地买,蘸白酱,番茄酱或者辣椒酱,可以吃一下午......
两种意大利食物在古巴很常见,是意大利面和比萨。
高级餐厅里的比萨底子很厚,料很足。原来我们最爱去打牙祭的地方是老国会大厦对面的Restaurante Asturiano.
图:Paseo de Martí 马蒂大道小国会大厦对面的一排老楼,现多是商业建筑,其中粉红色这个是餐厅。街东边这排房子看上去确实.....
然而站在这排房子的位置朝对面看又是这样的——
图:Capitolio
神奇的世界!
我们今天习惯称呼它为小国会Capitolio, 没错,这就是傀儡政权巴蒂斯塔当政的时候参照着美国国会大厦,缩小了一点尺码修建的议会大楼,里面还像模像样的设立了圆桌、皮椅,弄得跟真的要搞参议似的。
古巴革命胜利后,卡斯特罗没有像那些泥腿子农民起义军领袖一样沐猴而冠,自登宝座。而是另外选择了办公地点,这个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大家伙就成了历史遗迹,被很好的保护起来,专供打脸。
转过头来再看街道这边粉红色那栋,从外观上看去,整个一危楼。你不会知道里面分四层有三家餐厅,其中两家都是极品,分别是餐厅区域第一层的Los Nardos和第三层的Asturiano。装修极为豪华,空调总是开得透凉,服务态度超好,菜量超足,关键是价钱超便宜,20美元可以点一大盘意大利面,一个比萨外加饮料,吃到撑。这里是游客和古巴条件好点的人生日趴、聚会的不二之选。
先会穿过最下面的Los Nardos餐厅,有一整面墙的酒,厚重的木桌椅,烛光,钢琴伴奏。
图:Los Nardos餐厅。
而Asturiano餐厅要简洁一些。
图:Asturiano餐厅。
这里的炸虾比萨,底子有一根手指头那么厚,一张比萨有锅盖那么大,原来很多学生吃一个,还要带走一个。
火腿菠萝比萨配熏肉比萨混烤。
当然,我们留学生和古巴民众一样,高级餐厅不可能天天吃,一个月也就是一两回。平时吃的比萨大概长这样——
也就是面饼上挤点薄淡的芝士,然后撒点火腿丝就出炉了。不过说实话一分钱一分货,这样的比萨一般也就1-2美元,虽然卖相难看了点,但分量和口味童叟无欺。
古巴有自己的意大利面条加工厂,当然也从西班牙进口pasta。
古巴人做面条的方法很传统,就是把面条煮熟,拌番茄酱,这是大多数家庭的日常——
一般在这样的便利店里都能买到Pasta,售价大约0.6-1.5红比索,折合人民币4-9元——
此外,他们还喜欢用白酱,拌着煮熟了的通心粉、鸡蛋、配苹果、菠萝、火腿、马铃薯丁,做冷沙拉Ensalada Fria。
有了面食,再来看肉类。古巴人偶尔吃牛肉罐头,但不是经常吃牛肉,倒不是因为不喜欢,是因为曾经卡斯特罗大力倡导培育超级奶牛,牛在古巴地位相当之高。
古巴人对猪就不太客气了。
首先有烤猪——
直接用炭火烤小乳猪,这是西班牙人的习惯。
图:古巴农民在烤猪。
图:街头卖猪肉汉堡的古巴人。这种猪肉汉堡大概5-15土比索一只,吃得人满嘴流油。
烤到皮肤焦酥,皮下油脂析出,然后一刀一刀片下来,夹在面包里,或者配黑豆饭食用。而猪骨和洋葱、大蒜一起熬汤。
然后烤猪排——
图:Los Nardos餐厅的招牌菜之一——猪排皇冠Corona。
记得我12年左右去吃的时候,一个大盘子里,盘底全是土豆泥,盘中是一整幅肋排。当时只卖8-12红比索。
炸猪皮Chicharrón是一种常见的街头零食,带油猪皮被炸干,吃起来嘎嘣脆——
当欧洲人带来了先进的畜牧和捕捞技术,也就带来了羊肉、鸡肉、大型鱼肉的烹饪和食用习惯。
除了猪肉,古巴人也常吃羊排,煎、烤、炖,和西班牙人的吃法无异——
而且很诡异的是,我们在古巴很少看到绵羊或山羊养殖场,可羊肉却并不怎么贵。
烤鸡非常常见,一般是一整副鸡腿直接送进烤箱烤到外皮酥脆,鸡肉松软。学校、机关、医院等国营食堂里半个月可以吃一次。如果自己购买,大概20土比索一只,折1美元。
图:古巴小贩在国宾馆前海滨大道缅因号纪念碑附近的广场上卖烤鸡腿和炒饭。左边烤鸡腿标价20土比索,折合人民币5元。右边炒饭标价15比索,折合人民币4元左右。
图:烤鸡腿配黑豆饭、炸香蕉、薯条。以前我们外出活动,需要离开学校食堂一天时,午饭标配就是这种套餐,只不过薯条会被换成沙拉或者木薯。每个人可以领到一盒,至今回忆起来,都是垂涎欲滴。
古巴人很爱吃金枪鱼,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橄榄油浸或者醋渍的金枪鱼罐头即开即食,或者涂比萨。
口感很像纯瘦猪肉,营养价值丰富。
另外一种是新鲜金枪鱼直接剁成段铁板烧——
还有一种炸鱼排,一般是鳕鱼片裹上面包屑炸得外酥里嫩,可以单独为菜,也可以夹面包——
炸虾如今发展得已经非常精致,肥美的基围虾裹上面包屑炸好以后,蘸着白酱和柠檬汁吃,那口感真是令人陶醉——
图:普拉多大道115号的炸虾。
乌贼作为海鲜,本来可以被料理得非常小清新——
然而在我们的食堂里偶尔也有失控的时候——
炭火烧烤在古巴也是非常普及的。
在旧城老广场有一家百年老酒馆,卖黑啤和烧烤,永远是人满为患,而这家的Pincho是吊起来吃的,有点小贵,2美元一串。
图:哈瓦那老广场,我们爱给这里命名为啤酒广场上喝啤酒的游客和古巴人,判断他们的方法很简单,古巴女性喜欢大量使用黄金或者金色首饰,而男性多是圆寸、混血。
欧洲的元素就到这里,乐章继续。
眼中只有黄金的殖民者绑架、差遣大量土著开井挖矿,外加从欧洲传播来的天花,疟疾,鼠疫肆虐,导致土著人口大大减少。劳动力匮乏之后,黑奴贩运就开始了。随着黑船从非洲拉来了大量的苦力,新的元素也加入了已经混合了多年的印欧食物。
黑豆饭如今在古巴是重要的主食,黑豆,猪肉,香叶,辣椒,胡椒炖汤,然后浇在煮熟的白米饭上食用,古巴甚至曾经向非洲、中国大量进口黑豆。据说黑豆具有高蛋白、低热量的特性,长期食用,对肾脏有好处,古巴人均寿命长达74岁,与此有关。
图:黑豆饭。
随着后来更加广泛的人口大迁徙,食物的类型更加丰富,比如,中国的酱油,豆芽蛋炒饭——
图:中国炒饭。
在哈瓦那的中国城,过去有好几家老店都卖中国炒饭Arroz frito。
图:哈瓦那老城的中国城,由三四条街组成,里面有天坛、中山两家规模比较大的餐厅,一家华文报馆,一家武术学校。
阿拉伯人的鹰嘴豆炖汤——
关于餐后甜点和零食,各种常见的西式糕点在古巴都能见到,如果你漫步哈瓦那主教大街,从海明威常去的小佛罗里达酒吧开始,一直到兵器广场,更是可以将它们一网打尽。
图:主教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这里每天都如此热闹。
图:国营小吃店的员工在整理糕点。
西班牙炸饺子Empanada——
鸡蛋布丁 Flan——
蜂蜜泡芙——
Arroz con leche 米布丁——
炸薄脆Chiviricos——
西班牙炸油条Churros——
还有几种非常常见的街头点心——芝麻糖,花生糖,番石榴果酱,奶糖。
炸花生,古巴人喜欢用雪白的A4纸把花生卷成一个小桶出售——
图:总督府博物馆前卖花生的胖妞,她本人也是一大景点。
很看重生日的古巴人会自己定制蛋糕,高级酒店Habana Libre 的蛋糕大概10-15美元一个不等。主要也就是卖外国人,古巴人自己搞的奶油蛋糕绝对惊为天人,物美价廉——
图:古巴土蛋糕。一般老百姓过生日都会订做,价钱在15-100土比索左右,折合人民币4-25元。
在哈瓦那具有百年历史的巧克力博物馆,你可以吃到新鲜的巧克力,而且一定要记得喝一杯冰凉的巧克力冻饮。
图:老哈的巧克力博物馆。
关于饮料,古巴因为盛产甘蔗,所以天然甘蔗汁随处可见,旧国会大厦对面的一家小店只卖鲜榨甘蔗汁,大盆大盆的甘蔗汁透过巨型冰块降温,然后直接装入玻璃杯,清凉解暑,每天顾客络绎不绝。
图:古巴鲜榨冰镇甘蔗汁,杯子也是一大特色。
古巴有自己的矿泉水,可乐品牌——Ciego Montero,生产矿泉水和可乐,柠檬汽水,我们叫它的Tukola土可乐,其味道比可口可乐还要好。售价约1美元一罐。虽然古巴民众的月工资只有25美元。但是只要是在正规单位上班的人,一日三餐要发这个,也就是说,每个月发可乐都要发三十多美元。
古巴的朗姆酒以哈瓦那俱乐部闻名世界,古巴人自己也常喝——
根据朗姆酒为基底可以调制出各种其它名酒,其中最著名的是莫吉托和黛吉利,它们因海明威而享誉世界。
图:街中小杂货铺的侍者正在调配mojito。
图:小佛罗里达的黛吉利。以前海明威常常喝一杯,带一杯。
还有一款美国水兵发明的调酒叫Cuba libre,是古巴白朗姆加可口可乐,实在很有象征意义。
古巴有能力自主生产多种啤酒,其中比较著名的品牌是Bucanero和Cristal,游客和本地人都经常喝。
此外还有一款前发酵甜味饮料,叫Malta。
秋季的午后,在萨拉托加的顶楼露台点一杯啤酒,看着老城的街景,你会爱上生活。别问我生活是谁。
图:萨拉托加酒店顶楼的露天spa(躺椅背后这一面是spa,躺椅面对着城区街道,看得见国会大厦、哈瓦那港。)
古巴有和哈根达斯一样著名的冰激凌品牌Coppélia,因为坚持使用传统工艺闻名世界。然而它的价格对国民来说非常平易近人。在Yara电影院对面的Coppélia冰激凌广场正中,蓝色的太空飞碟形的建筑就是其总店,这里随时都是排着长队,但是真的值得期待——
图:哈瓦那coppelia总店,排队的古巴人,吃冰激凌的古巴人。
普通街头巷尾的冰激凌也非常好吃,一个球也就才几个土比索。
古巴有自己的咖啡品牌——水晶山,这是质量非常上乘,可以出口的咖啡。在古巴购买一袋水晶山大概才不到10美元。以前课间我的语音师常常在办公室里用摩卡壶煮这种咖啡,香味可以穿透墙壁,飘过整个走廊。
此外,古巴人常常能够吃到各种热带水果。
这里的番石榴是红心的,牛油果、芒果巨大,木瓜多汁,菠萝酸甜。
古巴人吃牛油果是撒盐的。
木瓜很便宜,一两个红比可以买一整个。
古巴芒果真有这么大,顶一个小西瓜,而且非常甜。
夏天特别喜欢喝冰镇番石榴汁。
古巴人过得并不富裕,受到制裁,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更是堪称拮据。但是他们对生活,对食物的态度从来没有自暴自弃,该精致的时候精致,该讲究的时候讲究,该健康的时候健康。
以下照片均来自于古巴——
超市:
菜市:
街头小食:
街头小贩在做Fritura:
小一些的社区菜市:
超市:
基层供销社:
街道肉铺:
乡村菜摊:
古巴人一个月工资最低25美元,但是体力劳动者75美元,商人上百美元。他们医疗、教育免费。有工作的人一日三餐在工作单位吃免费的,还可以往家里带。没工作的人但凡勤劳一点每天挣几美元是没问题的。而且劳尔上台,允许开放个体经营,试点自由市场经济也快10年了。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些食物我想不起来了,有些食物我想的起来它的样子和味道,但是记不起它的西班牙语名字了,抑或我当初吃它的时候就没认真去记过。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会无可奈何地成为过往,没有什么会是永恒,只有当初和你一起享受饕餮的人,还有那些转瞬即逝的感觉,还依稀印在记忆中。就道一句,朋友,无论你在哪里,去体验,去品味,活好当下每一秒,因为它溜掉了就不再回来了,向前走,且珍重!
作者 | Hannibal Lecter 曾锴
本文原载知乎问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3986236)
经作者授权转载
今晚12点,最新一期节目《世界很小 后会有期》就将上线。以色列、加拿大、北欧、日本……2016的世界很小,大紧带你再次上路,感悟风俗民情,体察世间万物。更有独家花絮内容以及精彩观点奉上,大家不可错过。
点击阅读原文
观看由斯巴鲁首席冠名的《晓松奇谈》之——
《匠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