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据国家发改委官网显示,
发改委“机构设置”—“机关司局”中正式设立“低空司”,全称为“低空经济发展司”。
同时,继上个月8家央企联合成立低空经济创新联合体后,又一家央企进军低空经济
。中国邮政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中邮无人机(北京)有限公司。
国家发改委挂牌成立“低空经济司”
12月25日发改委宣布低空经济司挂牌成立,统筹低空经济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发改委官网介绍显示,低空司是负责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的职能司局。
具体职责方面,拟订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
议,协调有关重大问题等。
目前低空司已开始开展工作,近期召开了“推动低空智能网联系统建设专题座谈会”和“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座谈会”两场座谈会。
其中,在“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座谈会”上,低空司负责人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委和有关中央企业进行座谈,了解相关领域低空经济典型场景应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情况,并就推动低空基础设施有序规划建设进行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中国邮政集团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国邮政速递物流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中邮无人机(北京)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许宁,注册资本1亿元,经营范围含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人工智能硬件销
售、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等。
这并非中国邮政首次布局低空经济领域。
公开资料显示,此前中国邮政已经在浙江安吉、贵州贵阳、四川凉山等地积极尝试用无人机送快递。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国邮政展示了多款无人机。
其中,一款六旋翼多用途网联无人机,可有效解决偏远山区、乡村地区用邮难题,缩短党报党刊、救灾救援物资、血液药品投递时限。一款中型无人机具备长航时、大载重优势,具备更长滞空时间,可完成更多种类、更高性能任务及飞行载荷挂载,满足更加严苛的物资运输场景需求。
许宁表示,目前中国邮政速递物流组建了多旋翼、复合翼、直升机、固定翼等多机型无人机编组,建立了总部—省—地市三级管理架构。无人机在四川、上海、江苏等10余个省市进行试点应用,实现了多场景的无人机探索实践。
对于邮政领域实施方案,国家邮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用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政策,加快分拣设备、运输工具等设备升级,支持智能云仓、智能配送、低空物流等规模化发展,丰富无人机应用场景,提升综合处理能力。
低空经济2024“+”速起飞
在今年全国两会“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国家规划引导更多资源迅速集中,目前全国多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
从国家层面的《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到北京、上海、广东等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不仅明确了低空经济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还为其提供了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的支持。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今年8月正式印发。其中提到,到2027年,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创新高地、商业应用高地和运营服务高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
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京召开。会议强调,2025年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中提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扩大北斗应用规模。因地制宜建设低空信息基础设施。
低空经济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主要依托于低空空域(通常指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以内的空域)进行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活动。这种经济形态涵盖了从飞行器的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到飞行服务保障等多方面的产业。
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分别在飞行器制造、基础设建设以及跨界融合生态三个层面具备万亿市场空间。其中中国低空经济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领域,研发包括各种工业软件,原材料包括钢材、铝合金、高分子材料等,零部件包括芯片、电池、电机等;产业链中游包含无人机、航空器、高端装备、配套产品、低空保障与综合服务;衔接下游需要有飞行审批、空域备案等,通过后的下游应用是低空经济与各种产业的融合。
在政策牵引下,大量初创企业、汽车公司、通信巨头、AI企业、软件厂商等涌入低空经济赛道,针对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基础设施建设、低空保障和综合服务等低空经济产业链的堵点和卡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合力助推“低空+”应用场景落地。
目前,全国已经开通了数百条低空物流航线,在很多地方,“货”从天降已成为一道日常风景。与此同时,无人机在应急救援、城市安防、电力巡检、国土测绘、农林植保、消防等场景的商业模式已基本跑通。
在深圳、上海等城市,低空体验飞行、无人机表演已成为文旅常规项目。此外,“空中巴士”在一些地方也实现常态化运行,随着多家企业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产品实现载人“首飞”,世人对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运营有了更多的期待。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末,我国无人机经营性企业已超过1.7万家,我国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大民用无人机出口国,而且在无人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约占全球70%,是全球第一大技术来源国。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为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有望达到3.5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