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国家人文历史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访谈|方诚峰:如何对宋史作出结构性的把握 ·  2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隐匿贵州的七个宝藏地:北大考古博士的文旅攻略 ·  6 天前  
三郎宏观  ·  10 ... ·  1 周前  
三郎宏观  ·  10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国家人文历史

罗马帝国的荣耀绝响:斯特拉斯堡一战击溃宿敌日耳曼蛮族

国家人文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19 13:47

正文

经公众号“冷热军事史"(微信ID:militaryhistory)授权转载。

公元357年春夏之交的一天,高卢东部斯特拉斯堡的莱茵河谷两岸旌旗招展。一支庞大的蛮族军队背靠大河,气势汹汹地排开战阵。背水列阵,兵家大忌。但是大军统帅却无所顾忌。100年来,他的祖先们曾数次从这里长驱直入,饱掠而归。而帝国的大军只会龟缩在堡垒里瑟瑟发抖。这一次罗马人竟敢主动出击,难道他们忘记了从前的教训吗?


北国腥风动地来:日耳曼蛮族入侵


从历史上看,能让罗马人数个世纪一直深怀恐惧、寝食难安的对手,只有日耳曼人。公元前2世纪中叶,日耳曼人从北欧大举南迁,逐渐与罗马发生接触和冲突。


公元前113年—前101年持续12年的“辛布里战争”让罗马人领教了日耳曼战士无比狂暴的力量。在灾难性的阿劳西奥之战中,16个罗马军团全军覆灭,12万之众仅有10人生还!前所未有的惨败几乎动摇了罗马霸权的根基。

 

罗马帝国建立后,奥古斯都不断派兵讨伐日耳曼部族,企图迫使他们臣服。公元9年秋天,罗马3个精锐军团在条顿堡森林遭切鲁西人伏击歼灭。噩耗传来,奥古斯都掩面长叹,痛惜不已。他已经抽不出力量去彻底平定日耳曼威胁了。1世纪下半期,罗马人开始在莱茵河东岸修筑边墙,这意味着帝国最终放弃了对日耳曼人的全面征服。


条顿堡森林战役之后,日耳曼从此永为罗马边患

 

1世纪中后期,日耳曼地区的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原先分裂的小部族逐渐融合成了大的部族联盟。这些部落联盟为了扩张生存空间,开始频繁袭扰罗马帝国边境,终于酿成了公元168年的第一次蛮族大入侵。


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在征讨蛮族的战争中染病死于前线,帝国盛世也随之一去不复返。随后的200年间,罗马帝国在此起彼伏的蛮族入侵、内乱和瘟疫的打击下日益衰落。


到了公元4世纪,帝国不仅丧失了莱茵河以东全部领土,莱茵河以西的高卢也岌岌可危。在入侵高卢的日耳曼蛮族中,又以盘踞莱茵河中上游的阿勒曼尼人最为凶悍。100年来,他们4次入侵帝国边境,其中2次兵临意大利。


阿勒曼尼武士,越靠近罗马边境的蛮族装备越精良

 

公元355年底,一位年仅24岁的年轻人被罗马皇帝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任命为帝国副皇帝,接管因三年内战而满目疮痍的高卢。他不得不率领一支缺乏战斗力的部队,去迎战蜂拥而来、难以对付的蛮族大军。这位年轻人名叫弗拉维乌斯·克劳狄乌斯·尤利安努斯,他的异教信仰还给了他更广为人知的称号:“叛教者尤利安”。

 

金戈铁马今安在:晚期罗马帝国军团


随着帝国的动荡与衰落,罗马军团的军制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马可·奥勒留时代的蛮族大入侵打破了罗马帝国长期以来奉行的以少量军团驻守漫长防线的前沿防御战略。为了应付铺天盖地,多点突破的蛮族大军,罗马军团被迫进行了改革。

 

改革的结果之一是军队的作战任务和职责发生变化:塞维鲁皇帝(193-211年在位)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军团和禁卫军组成的中央预备队,以便在危急时刻增援各个行省;加里恩努斯皇帝(254-268年在位)创建了独立作战的骑兵部队。


君士坦丁皇帝(306-337年)将军队划分为“边防军”和“野战军”两部分,前者担任边境卫戍部队,抵御小规模入侵。如果出现大规模入侵,边防军依托设防城镇和战略据点阻击迟滞敌军,以待野战军驰援战场,与敌军进行主力会战。为确保战略机动性,野战军配备精锐重装骑兵部队,但仍以步兵为主。


4-5世纪的罗马军队

 

改革的结果之二是军团数量激增。帝国早期和中期的军团数量一直维持在15个军团外加15个辅助军团,约18万士兵的定额。到了塞维鲁时期,正规军团数量被扩充到30个,几乎翻了一倍。戴克里先皇帝(284-305年)又进一步将军队总兵力扩充到50万人。

 

改革的结果之三是军团的日益蛮族化。罗马军团过去只能由拥有罗马公民权的人服役。而卡拉卡拉皇帝(211-217年)将公民权范围扩大到帝国境内所有自由男性都能享有,许多非罗马血统的人自动获得公民权,从而有资格加入罗马军团;戴克里先皇帝为了扩军而实行强制征兵和军人身份世袭制,使罗马军队的兵员素质、军容风纪和组织训练严重下滑,昔日的无敌铁军,逐渐沦为蛮族和强拉壮丁组成的乌合之众。

 

这一时期罗马帝国军团的武器装备和战术,自然也随之蛮族化和劣质化了。由于公民权的普及化,罗马公民和行省人、蛮族之间的界限消失了。军团和辅助军团的划分不再有意义。


君士坦丁皇帝将每个军团的人数从6000人缩减到了1000人,由于经费被优先分配给骑兵,昔日装备精良的罗马重装步兵的风光消失殆尽:步兵盔甲被换成粗糙廉价的蛮族式样,罗马军团的象征——方盾、重投枪和西班牙短剑都被废止,改为装备轻便的椭圆形盾牌、骑兵用双刃长剑、以及轻质投枪。辅助军团沿用了传统的名称,但已经变成了轻装部队。


装备寒碜的军团兵和辅助兵,指望他们去保卫帝国实在是勉为其难


相对于步兵的衰败,帝国的骑兵力量却得到了长足发展。帝国骑兵的基本作战单位是骑兵旅。每个旅有三个营组成,总兵力1000人。骑兵部队的主力当属重装骑兵。罗马的重装骑兵的装备与战术基本模仿其东方劲敌波斯人:人马都身披重甲,配备圆盾和4米长的骑枪。此外,还有马匹不披甲的重装骑兵和弓骑兵。


穿戴华丽的晚期罗马帝国骑兵


由于战斗的主角已由步兵转为骑兵,这一时期罗马军队的战术变得笨拙粗陋:步兵的任务只是结成方阵、投射箭矢标枪以削弱敌方的进攻势头,然后在肉搏战中尽量维持战线,军团传统的严格而标准化的操典与精巧灵活的战术不复存在。


罗马骑兵则展开于步兵方阵的两翼及后方。弓骑兵负责骚扰掠阵,重装骑兵单独编组集中使用,依靠集群突击战术在战役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罗马帝国骑兵冲锋


雄威犹存力回天:斯特拉斯堡大捷


从公元356年年中到年底,尤利安在高卢击退了阿勒曼尼人的入侵,并渡过莱茵河收复科隆。这些胜利为他在军中赢得了崇高的威望。


公元357年春,阿勒曼尼人卷土重来,再次入侵罗马高卢行省。受到上年战役胜利的鼓舞,君士坦提乌斯皇帝从意大利为尤利安调来了由巴尔巴提奥将军的2.5万援兵。尤利安计划与巴尔巴提奥实施联合作战:

 

尤利安率领1.3万人的军队,从高卢的桑斯出发,向东直抵蛮族的前线基地斯特拉斯堡。巴尔巴提奥率领的2.5万大军,从米兰出发,翻越阿尔卑斯山,迂回到斯特拉斯堡以南的莱茵河沿岸城市巴塞尔,这里是阿勒曼尼人的大本营。两支罗马军队将以一次漂亮的钳形攻势困住敌军,将其压缩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歼灭。


尤利安围歼阿勒曼尼人的计划


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计划却被罗马人自己给破坏了。在行军前往斯特拉斯堡的途中,尤利安接到报告,巴尔巴提奥的部队在巴塞尔附近突然停了下来。在原地待命了数日之后,竟然全军撤退,掉头回米兰去了。这个不可思议的举动让尤利安瞬间陷入窘境。


现在,他必须依靠自己的1.3万人独自面对由阿勒曼尼酋长赫诺多玛统帅的3.5万蛮族大军。尤利安没有选择退缩,他敏锐地捕捉到了与阿勒曼尼人进行主力决战的机会。罗马军以先发制人的姿态,继续向着斯特拉斯堡挺进。

 

此时,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阿勒曼尼人的1.5万援军也已抵达斯特拉斯堡。加上本地守军,赫诺多玛手中已有3.5万强悍的蛮族战士。骄傲的酋长自恃兵多将广,决心出城野战,凭借优势兵力击溃罗马人。这对尤利安来说倒是个好消息:如果用他仅有的1.3万兵力去攻打设防坚固的前罗马军营驻地,那是绝无胜算的。

 

两军在莱茵河西岸遭遇。占据绝对人数优势的阿勒曼尼人摆出常用的“野猪头”楔形阵,但罗马军团毫不畏惧,主动发起进攻。


罗马军左翼是老将塞维鲁斯指挥的步兵分遣队。中央由军团兵和辅助兵组成六列横队:


第一列称之为“主力兵”,由经验丰富,久经战阵的老兵组成,他们穿戴盔甲,装备标枪、盾牌和长剑。


第二列则由重装弓箭手和装备轻型投枪的步兵组成,这两列部队组成战阵最坚强的部分,就像一面墙,掩护后面第三列、第四列的装备飞镖、弓箭和短标枪的投射兵。


第五列士兵装备新式的弩和老式的投石器,最后一列是由重装步兵组成的预备队,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投入作战。


晚期罗马军团阵列,以重装步兵掩护多列投射兵中远程打击敌人


罗马重装骑兵则组成右翼。统帅副皇帝尤利安和他率领的200人的近卫军骑兵居于中央,站在前卫与后卫之间的位置。


斯特拉斯堡战役双方布阵


罗马军右翼骑兵首先向阿勒曼尼骑兵发动进攻,尤利安随即命令中央的步兵军团主力紧随骑兵发起冲锋。阿勒曼尼人随即展开迎击。罗马骑兵初战不利,因军官阵亡陷入慌乱之中,被阿勒曼尼骑兵击败,逃回本阵。此时阿勒曼尼主力已经压上,战斗演变为全线步兵交战。蛮族人身躯高大,孔武有力,向着罗马军发起狂风一般的冲击。

 

罗马军阵的前两列迅速组成盾墙,抵抗第一波冲击。阿勒曼尼人咆哮着用长剑巨斧和矛枪乱砍乱刺,用盾牌、肩膀和膝盖用力推挤,试图压垮罗马人的盾墙。赫诺多玛率领一支由部落头领组成的精锐突击队亲自上阵,一度突破了罗马军的中央阵线。

 

但蛮族的好运到此为止了。罗马军团猛烈的中远程投射火力有效削弱了他们的冲锋威力,标枪嗖嗖划过天空,重飞镖像冰雹一样落下,还有密集如雨的铁头箭迎面飞来……阿勒曼尼人的阵形开始破损,伤亡越来越多。已经突破的中央阵线,被罗马军第六列的预备队迅速填补。这支预备队训练有素,以传统军团的方式作战——他们蹲伏在盾牌之下防御蛮族的大力劈砍,然后用长剑对敌人暴露的侧面进行刺杀。


晚期罗马军团注重步兵投射火力,以期在近战肉搏前最大限度杀伤蛮族有生力量


关键时刻,尤利安决心一鼓作气。他带着200名近卫军骑兵策马扬鞭,一边呵斥着逃跑的骑兵,一边激励着乱了阵脚的前线步兵,及时扭转了战局。


被击退的罗马骑兵迅速重整队形,作为主力军的预备队,面对大批压上的敌人,没有丝毫的退缩。而躲在丘陵后面的敌军右翼部队,终于按捺不住纷纷现身,正好被严阵以待的塞维鲁斯步兵分遣队拦住截杀。


阿勒曼尼人具备蛮族勇猛冲杀的典型优点,也有着蛮族不耐久战的致命缺点。


由于无法突破罗马人的坚固阵线,自身伤亡惨重,阿勒曼尼人的大军很快动摇了。他们狼奔豕突,继而溃不成军,向着身后的莱茵河飞奔逃命。罗马军散开队形乘胜追击,并用投射武器对慌不择路跳下河泅渡的敌军残兵进行攻击。


战役最后阶段态势


包括酋长赫诺多玛在内的大批阿勒曼尼人被俘,6000余人被杀,还有很多人被莱茵河的激流卷走。罗马人仅损失4名队长和243名士兵。这次战役被称之为“斯特拉斯堡大捷”,是罗马帝国后期战史上少有的一次大获全胜的战役。


凯旋:罗马霸权的落日余晖


斯特拉斯堡大捷为尤利安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威望。战役结束后,军团高呼其为奥古斯都,他平静地婉拒了这个称号。尤利安的辉煌胜利引起了君士坦提乌斯皇帝的极端妒忌,他甚至荒谬地宣称是自己指挥了这次战役。在“赢得”了多瑙河战线的蛮族征讨后,虚荣的君士坦提乌斯皇帝在公元357年4月底驾临罗马,迫不及待地为自己举办了一次凯旋式。


被士兵簇拥着的君士坦提乌斯,无视民众的欢呼,纹丝不动地坐在战车上,由始至终维持着君主在臣民面前的威严形象。战车造得实在太高,穿过拱门时,连小个子的他也不得不低下头才能通过。罗马人喜欢用拱门来装饰街道,所以一路上他得不停地低下头去。


这是他唯一的动作,战车上的皇帝始终眼望前方,目不斜视,似乎脖子得了不能转动的毛病。如果此时有谁说那不是真人,是座雕像,所有在场的人都会深信不疑。”


沐猴而冠的君士坦提乌斯二世的凯旋式,竟成罗马荣光的绝响


这个略显滑稽的仪式,竟然成了罗马最后一次凯旋式。不久之后,君士坦提乌斯便撒手人寰。尤利安继任皇帝,旋即战死沙场。病入膏肓、内忧外患的罗马帝国在100年后寿终正寝。


历经千载的霸权荣光,也终究逃不过凯旋将军身边那名奴隶所坚定重复的耳语:“这一切不过是过眼烟云。”


好 文 推 荐


坚守孤城4天半直至全军覆没:如果没有这场保卫战,就不会有后来的台儿庄大捷

李宗仁在回忆录里写到:“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为大明帝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禁军勇卫营四处灭火,仍难挽明朝灭亡结局

作为帝国武装力量的明军问题重重,明末崇祯皇帝最不能忍受的是将领的日渐跋扈。为打破内外交困之局,崇祯需要一支忠诚敢战的军队,大明帝国最后的禁军勇卫营应运而生。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Q&A | 为什么青岛啤酒那么有名?

香港财政司司长梁锦松在一次省港两地交流会上说了一句话“外国人认识中国通常有两种途径,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青岛啤酒。”

点击图片进入文章


△点击图片,查看所有往期杂志


国家人文历史

微信ID:gjrwls

长按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