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余华英卖掉的儿子”现身?警方出手 ·  2 天前  
新华社  ·  在建世界最高桥,有新进展 ·  3 天前  
浪潮工作室  ·  在景区喝的不是山泉,是粑粑水 ·  4 天前  
新华社  ·  今年秋台风怎么这么强?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母亲架设的桥》(水上勉)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5-12 19:59

正文


戳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


初中《语文》第三册  1993版


作者简介

水上勉



水上勉,日本小说家。1919年生于福井县。父亲是穷木匠。 8岁时被送到相国寺当徒弟。几年后逃出寺院,靠半工半读上完中学,后肄业于立命馆大学。他从事过送报、卖药、编辑等三十几种职业,熟悉日本下层社会的生活。长篇小说《雾和影》 (1959)、 《饥饿海峡》 (1962)等反映了在二战日本战败后,由于饥饿贫穷被迫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们的心理。 《红花的故事》 (1969)塑造了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手工业者的形象。短篇小说《棺材》 (1966)通过次郎作夫妇的惨死,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略战争给本国人民带来的灾难提出了控诉。

 

1960年他发表了《海的牙齿》,获第十四届日本侦探作家俱乐部大奖。这部小说以日本某工厂将工业废料排入海中,造成严重公害为题材,揭发了社会黑幕。成名后的水上勉,每月为七家报纸写连载,被称为“写作机器”。他于1962年又写了《饥饿海峡》,这部长篇推理小说奠定了水上勉的文学地位。水上勉后来又写了《桑孩儿》、《五号街夕雾楼》、《一休》 、《越前竹偶》、《湖底琴音》、《湖笛》、《寺泊》、《宇野浩二传》等纯文学名著。《一休》获谷崎奖,拍成电影后风靡世界各国。水上勉后来当选为日本文艺家协会副理事长,成为一个纯文学大作家。于2004年因肺炎病逝,享年85岁。

 


水上勉先生不仅是日本的知名作家,而且是中国人民所熟悉的日本友人。他生前长年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多次访问中国,曾先后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理事和最高顾问,与老舍、巴金、周扬等一大批中国文学艺术界人士有着深厚的友情。水上勉是一位热爱中国的作家。1938年曾到“满洲”工作过,战后曾多次访问中国。1975年作为日本作家代表团访华,此后多次访问中国。1985年到中国调查、采访后创作了小说《沈阳的月亮》。他与老舍有着深厚的友谊,1965年樱花盛开的季节,老舍先生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他专门到东京拜访了水上勉。水上勉激动不已,二人在一起交谈了两个小时。

 

席间,水上勉先生向老舍先生表示:“如果我有幸访问中国,很想参拜黄梅东山五祖寺。”老舍先生笑容可掬地听着,他随手撕下桌子上包点心用的包装纸,从衣袋里掏出钢笔,写下那首有名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老舍把纸条递给水上勉先生,说:“如果你去中国,我陪你去黄梅。”老舍先生回国后的第二年,在文革中,遭到残酷迫害,含恨而去。在老舍去世的第二年,水上勉写了一篇题为《蟋蟀葫芦》的散文,表达对老舍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后又写了许多悼念老舍的文章。

 


《母亲架设的桥》文章短小,但却构思巧妙,感情饱满。这得益于象征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主要是赞美母亲,却意在此而言彼,着墨于母亲架设的桥。桥是文章的中心意象,作者抓住了桥的具体特征:这是一座生活的桥,帮助家人度过艰难岁月。而在作者心中,母亲更是架设了一座精神的桥,引导我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桥即是母亲的化身,与桥融为一体,将文章的感情主旨升华。

那些年

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想重温童年时光?

每周一到周五晚八点

让全中国最好的声音

演绎那些曾伴你成长的课文

与你一起入眠~

想听更多课文?

直接戳文末“阅读原文”,或进入中国之声微信公众号,点击底部菜单栏“读课文”↓


声明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系列朗诵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禁止用于商业用途。转载须完整转载,并署名来自“中国之声(zgzs001)微信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听更多精彩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