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最贤的妻”教会了我们什么是伉俪情深、琴瑟和鸣的爱情。
这位“最才的女”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是作家、戏剧家和翻译家。
先生虽然走了,但留下了她的文字、她的思想、她的风骨与情怀。
今天,双语君(微信ID:Chinadaily_Mobile)就带大家重温下杨绛先生的翻译理论和作品,让我们通过阅读来缅怀先生吧。
杨绛先生1932年从苏州东吴大学毕业,之后入读北京清华研究院做外国语研究生,并认识钱锺书。两人一见钟情,在清华,两人除了约会,就是通信。
1935年,两人完婚,牵手走入围城,又一同前往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后转往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两人的爱情感动了千万人。外语造诣都很高的两人浪漫起来也是学霸级别的。
钱锺书曾送妻子这样一句话:
To C. K. Y. An almost impossible combination of incompatible things: wife, mistress & friend.
赠予杨季康(杨绛本名):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和钱锺书学成归国后,杨绛选择从事创作和翻译事业,这离不开父亲的熏陶。父亲曾对她说:“与其写空洞无物的文章,不如翻译些外国有价值的作品。”还说:“翻译大有可为。”
先生曾经翻译过多部著名的作品,除了西班牙语的《堂吉诃德》外,还翻译了《吉尔·布拉斯》(法国文学名著)、《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等等著名作品。
杨绛先生的早年翻译受到傅雷先生的鼓励,后来朱光潜先生对她的翻译也是倍加赞誉。
朱光潜先生曾说过,翻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散文(即小说)翻译、诗歌翻译和理论翻译,散文翻译杨绛最好。
1970年7月,杨绛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同事们,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改造。
繁重的劳动之余,几位年轻人聊起翻译,互相询问一天能译多少字,一般回答都是2000字左右。这时,杨绛只在旁边听也不说话。
同事叶廷芳好奇地问:“您一天能翻译多少字?”杨绛可是社科院外国研究所的前辈,她的学识让叶廷芳等年轻人羡慕不已,大伙儿都期待着她3000-4000字的回答。
杨绛认真地说:“我想平均起来每天也不过500字左右吧。”听后,叶廷芳和同事们纷纷表示不相信。
杨绛补充说:“我翻译其实是很慢的,我首先要把每段话的原意弄清楚,然后把每个原文句子统统拆散,再按照我们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组织句子,把整段话的原意表达出来。”
- 2 -
虚心求教,共同进步
上世纪50年代,杨绛翻译了法文小说《吉尔·布拉斯》,请钱锺书校阅初稿。
钱锺书在稿纸上打满杠杠,完全不留情面,打得妻子心疼。他对妻子说,打杠之处是我不懂。他善意指出了译稿的不足,杨绛立刻意识到,自己没有把原文译过来,故而像钱锺书这样的学问大家也称不懂。
她一改边读边译的做法。推翻初稿,将原著细读一遍再译,得到钱锺书肯定,果然摸索到了一个较高的翻译水平。
- 3 -
自学西班牙语翻译《堂吉诃德》
1957年,杨绛接到翻译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著名骑士小说《堂吉诃德》的任务,被告知可用任何译本。
精通英语、法语的她找来5种英法译本,仔细对比后,觉得译本代替不了原著。于是一年后,47岁的杨绛决定“偷空自学西班牙语”,从西班牙语原文翻译《堂吉诃德》。
她无师自通,坚持不懈地完成了这项艰巨的翻译工作。后来,这个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
杨绛说:“我这个人特别认真,既然把任务接下来,我自己便摸索着学,无师自通。每天读呀、背呀,到底也搞不清学的是西班牙语还是东班牙语。”诙谐幽默的言语中透出的是轻松。
- 4 -
《斐多》:用翻译寄托哀思
爱女丈夫相继离世,她最终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 《斐多》,一头扎进去,忘记自己。
这篇苏格拉底赴死前与弟子探讨“灵魂”的文章寄托了她最深切的哀思。
“我按照自己翻译的习惯,一句句死盯着原文译,力求通达流畅,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单生活下去的勇气。”
2000年,中译本《斐多》出版,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