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张鸣
张鸣,浙江上虞人,1957年生,长于北大荒。出生赶上鸣放,故曰:鸣。著有《北洋裂变》《直截了当的独白》《历史的底稿》《历史的坏脾气》等作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视觉志  ·  李行亮和她,都回不去了 ·  4 天前  
老张投资笔记  ·  封号一周,憋出内伤! ·  5 天前  
老张投资笔记  ·  封号一周,憋出内伤! ·  5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TOP级传媒行业黑马多岗位急招!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张鸣

目光如豆的大人们

张鸣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6-12-13 06:31

正文

                               

                                     

无论哪个阶层,大家都感觉到,现在孩子的教育出问题了,不是哪个环节的问题,整个成长的环境都有麻烦。前几天看一部反映中学生生活的电影,看完大家感觉真像记录片,议论起来,感觉真是整个社会都有了毛病,家庭有养无教,学校升学第一,环境乌七八糟。孩子在这样的条件下成长,不出毛病,才怪呢。

孩子的教育,最大毛病,是施教者短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但是在这个课堂里,无论有意还是无意,孩子接受到的,都是功利主义的短平快思想,从幼儿园到中学,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一个,学习好就行,家长为孩子奔波,找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搭钱费力气,托人找关系,请家教,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学习成绩好点,再好点,只要孩子成绩好,那么就一白遮百丑,什么都好,哪怕在家里呵爹斥妈,油瓶倒了不扶。至于孩子身心发育如何,心理状况怎样,能否跟人交往,有没有爱心等等,一概不操心。家长最操心的事儿,一是中考,中考完了,操心高考,好像把孩子送上了大学,就一切OK

很多家长其实也不是一点都没有觉察孩子的问题,但是他们得过且过,将一切问题,都往后推,幼儿园推小学,小学推中学,中学推大学,大学毕业了还不行,想法子再让孩子读研究生,如果读到博士毕业或者出国留学回来还不行,自己也差不多快见马克思了,管不了那么多了。再就是往别人那里推,指望老师,从幼儿园老师指望起,一直指望到大学,就是不怕一直都碰不上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或者碰上了孩子已经问题成堆,管不了了。

家长如此,学校和老师也差不多。中国之大,幼儿园、中小学不知凡几,说起来,名目也五花八门,但是,就其功能而言,只有两种,一种是为了升学的,一种是为了看住不出事的。前一种被人称为好的、质量高的学校(园),后者是被人称为不好的、质量差的学校(园)。好的学校一切为了升学率,从制度设置,学校管理,老师配备,老师教学,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升学。差的学校一切都是为了看摊,别让孩子在学校出事,打架斗殴,自杀早恋,只要别在校园里发生,出了校园,哪怕洪水滔天。

说起来,学校都配备专职和兼职的负责思想工作的教师,但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实际上很少有人管,学生打架,不问是非,不管情由,一律处分,最后推出校园了事。学生出了思想波动,成绩下滑,负责任的班主任,也就是找找家长,让家长去过问,不负责任的,干脆管都不管,谁管他是父母离异还是家庭遭灾,或者是恋爱失败。成绩差就往差班推,再差就推出学校,只要不影响咱的升学率就行。家长指望老师,老师推给家长,大家自顾自,顾眼前,能把眼前那点事应付过去,就万事大吉,以后的事,孩子的前途,时间还长,推着看吧。

进入大学,事情往往变得更糟。中小学还有升学的压力,大学连这个压力都没有,一切活动,都围着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的指标体系转,什么核心期刊发表数,课题数,博士点、硕士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数量,关于学生培养,也不是没有指标,但份额相当大的是博士论文“百优”数量,最后还是转化成了所谓的科研成果。多数学生好容易考进了大学,开始了自己青春期最关键的自主生活,但是,却摊上了一个自顾围着自己目标运转的怪物,没有硕士点的学校奔硕士点,没有博士点的奔博士点,奔上的,奔一级学科,奔重点学科等等,几个国内的大学巨无霸,则气吹似的要奔国际一流。每个学校都有眼前的目标,也只为了眼前目标做事,今年奔这个,明年奔那个,学生基本上没有人操心,操心的话,也是围着自家目标来操心,不是让学生参与“土法炼钢”缴纳核心期刊论文,就是指望他们交粮纳赋(学费和杂费)。

好像整个世界的大人,都把眼睛盯在前面的三寸之地,所有的操练,都是只顾眼前,但是,孩子的培养,却是一个涉及千秋万代,慢功细活的长远之计。无论短时间咱进去多少银子,引进多先进的机器,都催不出合格的人才。

大人们,把你的头抬起来,好吗?想想我们让孩子受教育,办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