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联生活周刊  ·  当老师后,我开始尽心尽力“攒破烂”了 ·  17 小时前  
三联生活周刊  ·  小镇耍花灯的热闹,再华丽的灯光秀也比不上 ·  2 天前  
新周刊  ·  煤炭大省,亟待破局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周刊

萧敬腾出生前,中国人如何求雨?

新周刊  · 公众号  · 杂志  · 2017-05-22 08:01

正文

网友恶搞图。


数据显示,成功率在90%左右。


文/张发财

本文首发于《新周刊》491期专栏


先说个故事:北宋淳化二年(991),大旱。太宗赵光义几次求雨不成,三月己巳日终于爆发,下诏臣工:再不下雨,“朕将自焚,以答天谴”;又说,再不下雨,你们也烧了自己。


这个绑架式自杀求雨法终于让雨神崩溃了,第二日,雨。


农耕社会的帝王,求雨是必修功课。较之赵光义祈雨的气急败坏,北齐文宣帝高洋更加暴躁:天保九年(558)大旱,高洋数次祈雨未果。高洋暴怒之下毁掉了战国水利专家西门豹的祠堂,并发坟冢。然而求雨还是失败了。高洋甚至想让皇太后二婚,因为俗语云“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当然,没嫁成。


相比较这两位,多数帝王的做派是温和并恭顺的。在中国文化的认知里,久旱不雨是天谴。帝王惯常避开正殿居于幽室,素服减膳,静思己过,引咎自责,祈天祷地。数据显示,成功率在90%左右。


电视剧《苏东坡》拍摄古代官员求雨的场景。


古代也有 萧敬腾演唱会式的求雨


祈雨没有时间限定,“无限日,得雨乃止”。明昌三年(1192)大旱,三月丁酉,金章宗命有司祈雨,未遂;四月甲辰,祈雨于社稷,未遂;丙寅,下诏责躬,未遂;丁卯,复以祈雨,未遂……五月甲戌,祈雨于社稷,此次终于感动上苍,是日,雨。这一次“零存整取”雨量充沛:乙酉,以雨足祭社稷;戊子,百官贺雨足;六月甲寅,以久雨,命有司祈晴。


明太祖的运气就差了很多。洪武八年(1375)四月,“京师自去年八月不雨”,8个月没有一滴雨。为此明太祖进一步表达了诚意:清查囚犯。大旱除了表示天谴,也意味着人间有怨怒。


东汉永初二年(108)五月,久旱,于是太后亲临监狱审犯。有一个囚犯为自己申诉,太后查清确属冤屈,将其无罪释放。车驾还宫,还在路上时大雨便从天而降。清查冤狱和天降大雨的因果关系莫名其妙,笔者百思不解,于是怀疑这场雨不是因为太后洗冤,而是因为洗车。洗车必下雨,才是真理。


萧敬腾到外地演出,多次遇上当地降雨,故被调侃为“雨神”。


除此还有救济贫民、免除劳役求雨法,但成效不大,很少使用。特别是秦朝,愈是大旱愈征劳役。有劳役,就有范喜良;有范喜良,就有孟姜女,就有冲倒长城的大水。


通常的做法是“未雨绸缪”:每年春天先行打点,做“雩祀”祭礼。汉朝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详细介绍了活动流程:选择壬、癸两日,在离城十里处铸坛,坛前架十米的三角架,堆柴泼油。召集2000名青壮年,每人一个火把,从城里直至求雨坛分十段,每段200人。第一队人喊叫着从城内出发,和第二队会合,依次走下去,最后2000人集合,烧掉三脚架,六个时辰后必降雨。


此求雨法实测有效,因其形式高度酷似萧敬腾户外演唱会。众所周知,雨神每一场演唱会,都集娱乐、观赏、洗浴于一体。


据说这才是真正的雨神。图/资料图片


有龙的地方就有雨


“雩祀”形式多样,但龙是不变的主角。《左传》即有言“龙见而雩”,唐《祈雨法》更强调龙在祭礼里地位之重要:“以甲、乙日择东方地作坛,取土造青龙,长吏戒斋三日,诣龙所,汲流水设香案,雨足,送龙水中。”


宋真宗时期则有《画龙祈雨法》,其做法是:先戒斋,选庚、辛、壬、癸日到水草茂盛的幽静之地修筑祈雨坛。此坛与拳击擂台很像,“坛三级,高二尺,阔一丈三尺”。坛修成后,在白色绢布上方画一条向左看的黑鱼,周围画十颗星,鱼的下方画一条龙,龙下有水,水里有乌龟向左看,并吐出黑气。这张水族馆导游图完成后,杀鹅取血置于盘中,以柳枝蘸水洒在龙图上,据说很灵。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