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情景剧《碑影三绝》在观众期待的目光下上演,本次对话活动正式拉开帷幕。舞台上,柳宗元、苏轼、韩愈依次登场,与观众“面对面”地对话,仿佛时空交汇。随后,一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悠然响起,让整个现场沉浸在诗词和历史交织的氛围里。
李芳民会长首先向观众介绍了荔子碑的基本信息,阐述了碑刻的“
三绝
”——
柳宗元的事、韩愈的文、苏轼的书法
。
陈仲文馆长则从三苏祠所藏《荔子碑》讲起,讲述了《荔子碑》背后的故事,讲述了
苏轼与柳宗元跨越时空的友谊
:苏轼被贬时随身携带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集,在海南抄录柳宗元诗文赠友。
程州馆长向观众介绍了荔子碑被誉为“
三绝碑
”、“
苏轼书中第一
”的文化地位,并追溯了它在几经辗转后于柳宗元辞世四百余年后回归柳州的传奇旅程。
黄利捷主任则结合柳州当地的历史文化深入地解读了荔子碑作为柳侯祠镇馆之宝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李芳民会长认为,
苏轼与柳宗元在理想追求和人生际遇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苏轼被贬海南时随身携带柳宗元的诗集,也是在探寻柳宗元如何度过贬谪生涯,最终从柳宗元诗文中汲取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启发。
陈仲文馆长则从二人的兴趣爱好谈起,指出苏轼与柳宗元都对
柑橘
等植物情有独钟,
恰与先秦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好相呼应
,这些喜好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同时两位先贤在家国情怀、性格操守、人生经历、审美追求等方面都有共同之处。
程州馆长则以苏轼和柳宗元的后世评价为切入,阐述了二人身上所展现的古人对道德与文才的追求。
苏轼被柳宗元所吸引、推崇,也源于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共同精神传承和不朽风采
。
黄利捷主任则从柳州的古迹“柑香亭”出发,进一步诠释了苏轼与柳宗元的相似经历:二人同遭贬岭南,历经生活困顿。
这种境遇上的契合成为苏轼推崇柳宗元的情感基础
。
李芳民会长介绍了柳氏家族的优良家风,柳宗元的父亲刚正不阿,母亲柔明勤俭,为柳宗元树立了榜样。柳宗元贬谪永州,母亲随他到贬所,曾以“
明者不悼往事,吾未尝有戚戚也
”劝慰、鼓励儿子。
陈仲文馆长则阐述了
苏东坡母亲对其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此外,陈馆长还介绍了三苏祠博物馆的
“中国有三苏家风展”
,探讨古人家风的现代意义和文化价值。
程州馆长认为,唐宋八大家的家风影响深远,柳宗元作为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
其家风通过他的行动传递给整个社会,为柳州文化发展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力量。
黄利捷主任从柳宗元的家庭教育谈起,介绍
柳宗元幼时母亲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以及被贬时母亲的
乐观教导
,鼓励他坚守理想。
李芳民会长说,苏轼和柳宗元之所以广受爱戴,是因为他们为官一方,
切实关注民生
,为当地百姓做了很多实事。
陈仲文馆长从苏轼的生平出发,讲述了他
始终不变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无论身处何种境遇,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信道直前,独立不惧,坚守节操,潇洒自适
。这种精神让后人在各种境遇下皆能从中引发共鸣,得到启迪。
程州馆长引用韩愈在
《柳州罗池庙碑》
中的话“
我民报事兮,无怠其始,自今兮钦于世世
”,说明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柳州人民都怀念柳宗元。
黄利捷主任则从柳宗元在柳州的文化影响谈起,提到
柳宗元对柳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卓越贡献
。
主持人巴方分享道,
苏轼和柳宗元以悲悯、关爱的态度对待当时落后地区百姓
,不轻视、不怠慢,因此赢得“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背侯令”式的真挚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