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
前段时间,一个叫《幸福三重奏》的综艺节目热播,其中一期很有趣,当大S看见福原爱为老公剥虾时,一脸难以置信:“怎么能让你剥?”,然后不无优越地讲道:“剥虾很麻烦,我老公帮我剥我就吃”,言外之意是老公不帮她剥,她就不会吃虾。
这句话透出一种强烈的傲娇感,实际上可能连汪小菲都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义务,也不知道不给老婆剥虾会有这么严重。其实这不过就是大S对理想化老公的一种描述罢了。
那为什么“剥虾论”一出,很多网友都说大S太作了呢?因为大S的言论让网友们有被贬损的感觉,毕竟,不是每个网友的老公都会给自己剥虾。
所以今天想分享一下家庭冲突(关系)的心理动力之一:理想化和贬损。
理想化和贬损看似矛盾,却相生相克,也就是说,越是理想化,就越容易发生贬损。延展出来的,就是相爱相杀,最后,越相处越孤独。
1、理想化是怎么产生的?
它是被忽视的结果。
人们为什么会构建一个理想化的自己或他人?这是为了得到一种安全感,为了让自己感到有力量。越是现实生活中不如意,越容易把一些人或东西理想化。就像生活越糟糕,越想中彩票一样。
金庸的武侠作品特别受欢迎,也是满足了人们理想化的需要。因为他的作品能让很多男性,在青春期的虚空中找到力量,帮助他们把人生理想化,中国人长期处于被控制和否定的环境中,因此看到武功高强、无所不能、救天下于水火的侠客形象,就很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把自己理想化,在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中逃离痛苦。
2、理想化与贬损在关系中,长什么样?
亲子关系:
从小到大,我们都有一个宿敌: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父母理想化中的孩子,他成绩优秀、乖巧懂事......一旦我们达不到父母的要求,马上就会被他们指责:你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你还能干点啥,你看那谁谁家的那谁blabala,我们总会让父母失望,只有“别人家的孩子”,不会让他们失望,因为那是他们理想化中的孩子。
夫妻关系:
女人们一起闲聊,无非就是老公和孩子,大家都很喜欢夸自己老公和孩子,这也是一种理想化,是对自己生活状态和老公、孩子的理想化,以便让自己活得安全感和优越感,可是回到家,却并非如此,指责抱怨一点不会少。这跟我们的父母不愿意当面夸奖我们,而是在别人那里夸,是一样的,是父母在满足自己的理想化自己。(你以为他们是在夸你?非也!他们只是在自夸而已)
亲密冲突:
有时女人们会因为心疼自己的男友/老公,跟他们说:我不需要你这么辛苦,我们都是过简单生活的人,没有那么多物质要求。这看似是体谅和安慰,可在男人听来,却是一种贬损,就好像说:“你不行了,一边歇着去吧”的感觉,严重触及了男人的自尊。他们会这样解读:女友/妻子对我很失望,是因为我不够好,这一刻,他听到的是一种否定,是被指责的声音。
还有一种隐秘的指责,来自于自我认同感不高的人,他们的指责不是直接说你不好,而是说:哎,我和你在一起,我不好,或者说不要做那么多,言下之意是:做那么多也没用。
而女友/妻子也很委屈:我很懂事,很为你考虑了,可是你怎么否定了我的好意呢?
亲密关系中很多鸡毛蒜皮的争吵,就是这样发生的!
3、理想化会会带来什么问题?
对婚姻的理想化,毁掉了很多婚姻;
对伴侣的理想化,让亲密关系中一地鸡毛、战火连天,都在指责对方不好。
对他人的理想化的直接行为,就是改造和雕塑对方,如果不能,就会指责。
对自己的理想化,会经常恼羞成怒,就像一个父亲对对抗自己的孩子说:“我还不信我治不了你!”,这是父亲感觉到孩子在打破理想化的自己,所以很生气。
关系中的理想化。在关系中,我们经常考虑别人如何看自己,这也是在扮演那个别人理想化中的你。这很累的。毕竟在冷酷严苛的环境中,做一个他人想要的人,比较安全。敢于打破这种理想化是特别需要勇气的,尤其是在最亲近的人那里。可是我们只有做真实的自己,才是轻松自在的,你不可能一辈子带着面具生活。
对父母的理想化,会导致你很容易指责父母糟糕,说明我们没能打破对父母的理想化,没有勇气承认,他们就是如此。
最后,如果你总觉得对不起身边的人,那也可能是因为你的理想化一直在发生作用,根本没看见对方的真实,也不敢看见。
4、如何打破理想化与贬损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