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研习社
顺时针研究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  中古史荐读|荣新江:悼念项楚先生——中国敦煌 ... ·  昨天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秦磊:清代云南科举宾兴与边疆文教治理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研习社

曾国藩的昏招点燃了义和团?

历史研习社  · 公众号  ·  · 2019-12-03 23:58

正文

顺时针研习历史,逆时针解毒世界

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


原创-NO.1153

作者: 逆北

审核:喵大大     编排:划船不用桨


坊间多有文章把曾国藩塑造成圣人,大可不必。

曾国藩虽然有过人之处,却也出过许多昏招,一面依靠湘军镇压太平天国,为清朝续命;一面又在处理天津教案时,连出昏招,将一个火药桶埋在华北平原。

公元1870年夏日的一天,尚在湖南家中读书的曾纪泽,收到了父亲写来的一封家书。早在数日前,他们就已经得知因朝廷需要,父亲由两江总督转任直隶总督。由江南财赋重地,转往帝国的政治中心。

从表面来看,丝毫看不出曾国藩是从此平步青云,还是丧失了朝廷的信任。而就在家人猜测不断时,曾国藩的这封给儿子们的家书,揭晓了这一任命背后的隐喻。


通过书信,曾纪泽方才知道,原来,朝廷调曾国藩去直隶总督任上,是要他处理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能臣断案,怎么看都是好钢用到刀刃上,处理起来应该是游刃有余。可是,曾国藩自己却不这么看,因为这件案子非比普通的民事纠纷,或是单纯的官民对抗,而是牵涉到了法国人的利益在其中,复杂异常。


曾国藩深感此行如履薄冰,一旦处置不慎,将会“激成大变”,这种复杂的心情让他抑郁异常,甚至使其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因此,曾才将这种想法倾吐于给家人的书信当中。而曾纪泽等看过后,不由得也为远在天边的父亲捏了把汗。


01 扑朔迷离的天津教案


那么话说回来,曾国藩所处理的涉外事件,到底是什么呢?

这件案子由于史料缺乏等原因,已经成为一件悬案,它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中法《黄埔条约》签订后,法国方面取得了在华传教(天主教)的特权,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完胜的结局,更让其在华传教事业迅速发展,作为通商口岸之一的京师门户天津,就是其传教的重点区域之一。


有传教就有受洗者,这其中,不乏有虔诚信徒,但无赖恶棍亦不在少数,通过长时期的观察,他们发现,无论是地方衙门官员,还是乡里的豪强,在洋人面前总显得低人一等,忌惮其三分,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正是最佳的保护伞吗?地方上的老百姓,本来就对西来的基督教感到怀疑与畏惧,而无赖们借助教会基督徒身份为非作歹的行径,更让他们增加了几分恶感。


这样一种复杂的情绪,很快就在一种舆论的刺激下集中爆发了出来。


原来,当时社会上治安并不好,拐卖小孩,甚至取走其身体器官的事情比比皆是,穷人家,更因为贫困与疏于对孩子的保护等原因,而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不少受害者家庭向官府报案,但地方官也是一筹莫展。


官府不给帮忙,他们就要自己搜寻被拐走孩子的消息,很快,有人就把目标锁定在了出入于天津的天主教堂的人身上。他们认为,教堂的人行事“鬼鬼祟祟”,很少公开进行。最主要的是,乡里的那些恶棍无赖,也藏身于其间,如果说他们将魔爪伸向自己的孩子,再转而进入教堂中躲避风声,那岂不是很容易?


类似的声音越来越多,他们决定去教堂处找个说法,很快,人们就把教堂围了个水泄不通,要求教堂里的人接受他们的检查,西洋传教士哪见过这场面,当即派人溜出去,去领事馆和当地衙门搬救兵,很快,衙门方面和领事馆的人都来了。


法国领事丰大业素来对中国的民众抱以警惕与不屑,由于话不投机,双方很快发生冲突,丰大业火往上撞,居然掏出枪连射两发子弹,这下子,原先民众的怀疑与不满,统统变成了愤怒的火焰,他们一拥而上,捣毁了教堂,并连杀包括丰大业在内数人,地方官员试图拦阻,也无济于事,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模拟复原图)


02 崇厚是来添乱的


天津发生的一切,让清廷感到脑仁疼。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硝烟刚散去不久,满朝文武一心谋求中兴,既然中兴,就得倚重与西方列强的经济等合作,可是现在发生这种事不但会影响双方的关系,甚至还会再度引发刀兵之灾。


消息传回,恭亲王奕䜣十分重视,连忙派自己的亲信、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前往处置。结果,崇厚处置此事,非但没有花功夫调查实情再做处置,反而不问青红皂白,先罢免了天津知府张光藻与知县刘杰等一干地方官员, 示好法人 ,而后又出动军队,大肆逮捕牵涉进此事的平民,以开刀问斩。

天津地界因此人心惶惶,但法方似乎并不买账。朝廷内部对崇厚的处理方式更是大加抨击,一时间,所有矛头都指向了崇厚本人以及刚成立不久的总理衙门。


崇厚本想通过此举来堵住法国人的嘴,没曾想,法国方面不但不接受其“诚意”,反而借机大加勒索,并从国内调舰队来施压。这下崇厚可慌了神,连忙向恭亲王求援,要求派人来接替自己的工作。

恭亲王能派谁呢?必定是熟悉西方情况,又镇得住场面的人物,似乎也就非中兴名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莫属。

曾国藩连占据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都能摆平,一件小小的天津教案官司,他难道还摆不平?


03 曾国藩的“中间路线”及其余波


曾国藩打仗时鼓吹的“ 扎硬寨,打呆仗 ”似乎失灵了。

曾国藩带着幕僚一干人等离开江南后,先前往京城,见过两宫太后与恭亲王等人,一方面述职,另一方面也借机了解天津教案内情。不过,让他失望的是,慈禧等人对此事也是一筹莫展,毫无头绪,只能交给曾国藩一个处置教案的底线,那就是 避免战争。


大领导有指示了,曾国藩也对这个指示深以为然,那就这么办吧!

曾的出马,让不少人感到振奋,毕竟曾声名远扬。朝廷清流等认为其理学功底深厚,必能向洋人示以“华夷之辨”大义,捍卫圣贤之道;总理衙门的官员则认为曾跟洋人打交道比较早,深谙同西人交涉之道,必能靠其手腕化险为夷。

至于普通的平民百姓,更是对曾国藩这样一个大人物,抱以极大的信心,总体来看,认为曾能轻松处理好此事的观点,占到了压倒性多数。这样的社会舆论,让曾更感到压力倍增。


(曾国藩像)


到达天津地界后,曾开始遣人调查实情,并与已经被解职的天津知府、知县等了解情况,这一番调查,曾感到收获不小,因为他至少搞清楚了丰大业开枪一事以及民众对于天主教堂的怀疑和恐惧。

他把这些迅速传回京城,但让他感到心寒的是,西太后等并不关心内情,而只是催促他不惜一切代价 尽早结案 。很显然,清廷只关注结果,而不在乎过程,这倒也是不少当领导的共性。


曾在来到之前,曾不断申明自己会一碗水平端,公正断案,但是,法国方面的施压,以及上级领导的催促,打乱了他的心绪。曾很想走一个中间路线,既不得罪法国人,又让本国官民能够服气自己的处置结果。

但这又谈何容易?


经过长期拉锯式谈判,曾国藩跟法国人达成了协议:

一是处决为首作乱的18人,另充军流放25人;
二是天津知府张光藻和知县刘杰革职充军,发配黑龙江;
三是赔偿洋人恤金46万银;

当曾将这一结果送至北京后,恭亲王连忙答允。至此,曾国藩对案件的处置,算是在程序上结束了。曾本人身心俱疲,辞职告退,教案的后续则交给了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来处置。


(继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


04 意想不到的恶果


不过,程序上的解决,并不代表曾可以从此自己置身事外。

在中国老百姓看来,本来就是中国人受欺压在前,怎么谈判的结果变成了一边倒处罚中国的官员和百姓? 不少清流派甚至是曾国藩的同乡,都对曾的交涉结果表示不满,认为曾辜负了他们的厚望,侮辱谩骂曾国藩之声不绝。

曾国藩是出了名的会做人。面对朝野的谩骂,他也不去辩驳,主动攒了一些银两分给即将被流放的知府等人,以表自己的内疚之心。

他自信自己这样做虽然“为时论所弃”,但毕竟避免了一场战争,为清廷发展中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个人毁誉,何足道哉?”


这毕竟只是曾的一家之言,让他所未能想到的是,除了自己的名声跌入谷底之外,曾对于天津教案的处置,为日后帝国内部类似教案的处置,提供了一个极其恶劣的范例。

每当世俗民众将涉及教民的案子报到衙门,清朝官员都遵循先例,袒护洋人。大家心知肚明,朝廷怕洋人、不怕百姓,遇到百姓状告洋人的官司,一级一级昏庸的地方官,又怎么可能跟朝廷唱对台戏?

于是,从天津教案开始,一桩又一桩,一件又一件,洋人的教堂欺压本地百姓,百姓怒不可遏而又报官无门,正义得不到伸张,朝廷只知道一位委曲求全。

不过短短二十多年,义和团的熊熊大火就将点燃整个华北平原……

参考文献:
1、 《清史稿》中华书局
2、《李兴锐日记》中华书局
3、黄建朗等《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5、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三联书店
6、郭黎《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述论》湘潭大学硕士论文


清朝的兴衰精选内容

谁会“叛清”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