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任后
极少发声的
证监会掌门3月20日
五千字谈论国内资本市场
,多少有些意外。虽然近期A股调整了点,但整体幅度并不大,这么看来
目前A股中有些东西已经让人不安了吗?
可以直接看发言原文(
见后面附录
),
个人划个重点,排个序:
1、目前,A股市场杠杆风险总体可控
“市场波动很正常,我认为,只要没有过度杠杆,就不会出大事,关键是要有一个合理的资金结构。”
2、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比例在快速提升,这是很好的趋势性变化
“这两年公募基金、阳光私募、券商资管发展比较迅速,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比例在快速提升,这是很好的趋势性变化。”
3、注册制绝不意味着放松审核。对IPO“带病闯关”严肃处理,决不允许一撤了之
4、防范外资大进大出、妥善处置中概股问题
5、部分学者、分析师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
“当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部分学者、分析师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对美债收益率的关注超过LPR、Shibor和中国国债收益率,对境外通胀预期的关注超过国内CPI。”
6、让做坏事的人付出惨痛代价
个人对重点排了个“序”,可以自己体会其中的味道。
看来目前A股中有些让人不安的大概率隐藏其中了。
领导强调目前A股市场杠杆合理容易理解,毕竟前面的2015年是由于杠杆惹的祸,都怕啊。也相信这次个人的杠杆总体绝对是可控的,至于其他的嘛?基金、机构啥的就不知道了。
反正基金的比例在快速提升。领导说了是好事,就肯定是好事。
至于注册制下的审核咋样不太清楚,但反正一抽查居然全都鸟兽散了,坏人都跑了肯定是好事。
关注外部因素远远超过国内因素这个感觉人之常情,人家天天涨啊,都想着好的啊,当然哪天外面跌下来了的,我不看不就成了吗?!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换人了
,当然是例行公事,但有些反常变化。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已经无纯高校背景的人员。货币、汇率政策的动向值得关注。
卸职的马骏曾是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大陆与香港区首席投资策略师,2014年4月接受央行外聘,入职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2017年离任央行,正式入职清华大学,任金融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蔡昉身份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三农”问题的理论与政策、劳动经济学、收入分配和贫困等,其主持的重要研究项目涉及主题包括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等。
王一鸣现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问题研究,关注宏观经济形势、供给侧改革、科技进步与政策、区域经济转型等领域。
注1:货币政策委员会的职责是,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讨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一定时期内的货币政策控制目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有关货币政策的重要措施、货币政策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等涉及货币政策等重大事项,并提出建议。
注2:目前央行官网已经更新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名单。网站显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共有14位委员。其中,央行行长易纲担任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
另外13位委员分别是国务院副秘书长丁学东、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连维良、财政部副部长邹加怡、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统计局局长宁吉喆、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外汇局局长潘功胜、中国银行业协会会长田国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
其实分析再多不如看资本市场的动向,毕竟资本是最敏感的,动向是最真实的。
附:
中国证监会3月20日发布的《易会满主席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易会满表示目前A股市场杠杆风险总体可控。
以下为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