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卢泓言
且慢。且松。且定。戒急。戒紧。戒躁。降伏此心。唯此一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长春晚报  ·  价格瞬间暴跌!有人3天立省7000元 ·  5 小时前  
长春晚报  ·  价格瞬间暴跌!有人3天立省7000元 ·  5 小时前  
幸福成长札记  ·  第64天在闲鱼上卖货,先做好长期的事情 ·  14 小时前  
幸福成长札记  ·  第64天在闲鱼上卖货,先做好长期的事情 ·  14 小时前  
梅特涅的信徒  ·  共和党外交政策的两种声音 ·  3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中东变革之路 ·  3 天前  
猫笔刀  ·  形势有变,中概股起飞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卢泓言

深度:社交分析框架

卢泓言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2-24 20:06

正文

文 | 大绵羊

全文 8870 字,建议阅读时间 18 分钟



一个分析框架


每出现一个新的聊天工具,媒体就爱给他们套上时髦的名词,诸如视频社交、匿名社交。新物种哪怕只有一点点改变,就觉得看不懂。


如果把需求挖得够深,就会发现,大部分所谓的社交新品,只不过是微信的变种。微信之外,还有没有社交app存在的空间?


要找到答案,先要找到好的 分析框架 。产品是视频、还是匿名,这是表象。表象不该成为分析的起点。什么是起点呢?


不管从哪个点切入,不管是什么本质, 产品活下来就一句话:大家要用。所以 向下挖两层,挖到需求层 ,想明白大家的需求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脉络就出来了。


因此分析多闪app时,似乎不该先问:视频社交成不成?视频社交是表达形式。


似乎更该问:这个app、这个功能到底要满足什么需求?这个需求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功能呈现的形式,有没有很好的满足这个需求?


同样,对社交软件发红包,我也不太能理解。打个不好的比喻,就像一个小姐,不仅免费让你睡,还倒贴钱给你。如果社交app也要长期靠补贴来拉新拉活,要不就是对应的需求不够刚,要不就是需求满足得不够好,或者切入路径不对。




社交的核心需求


那需求层面,社交上的核心需求又有哪些呢?比较大的、占据我们主要时间的有3个,而且从古至今,变化不大。


1. 说个事,把事情说清楚,以事务交流为主。


比如商量个买卖、讨论个工作。这个需求 靠事情推动 ,“说“的需求非常明确,是社交上 最刚的一个需求,频率最高。


最重要的,它是 先产生了强烈的说的愿望,必须得传个话给谁谁谁,再去选说的工具。 只要工具比现有的更方便,用户就会主动找你。


90年代初,电话刚出来时,哪像今天推个社交软件那么费力,安装费2000多,大家还托着关系装。为什么?举个例子,比如我做生意,要找谁说个事 ,那就巴不得马上找到他,说的需求很强烈。所以他自己就会主动找更好的工具,不是强制他用,而是他主动要用。需求真实存在,产品一出来,大家就会用,需求端推动了产品的自生长。


即时通讯类产品,最主要就是满足这个需求,在你想找谁说个事时,能说得上。于是进化路径也很清晰,就是 传话传得快、找人找得到,传的信息要全,打字讲不清楚的事,还能发个图和视频说清楚,从免费到付费。


比如,古代传递消息,靠飞鸽传书、快马加鞭。后来电话出来了,就打电话。光听声音不够,又出来什么视频电话、思科远程会议系统。再后来,qq、微信免费发消息,都是这个演化路径。


2. 交流想法,联络感情


交流想法感情也是说,和第一种说有什么区别呢?第一种是 说事 很理性 ,需求 靠事情触发 ,有事就必须说,但事情办完,也就不说了。这个需求不仅刚,而且紧急,巴不得马上收到回信。所以第一波装电话、买大哥大的,都是所谓的商务人士,因为他要说的事情最多 。


但除此之外,你还会和朋友聊聊最近看的书和电影,八卦下对某人的看法,或者和老婆视频,东拉西扯半天,就问问吃了啥、做了啥。这也是在说,但说的都不是正事,沟通的是想法、情感。


这些沟通,不靠事情,而 靠情绪情感、荷尔蒙触发。 感觉来了就多说点。可以说是出于本能,爱的本能,希望了解别人、也得到别人理解认可的本能,人人都害怕孤独,情感上的沟通才会带来力量,让你享受被关心、被爱包围的感觉。它有很强的情绪按摩的作用,所以结了婚、有情感沟通对象的人,情绪也往往更稳定。


因为靠情感推动,这类需求没有说事的需求刚,看起来似乎 可有可无 。你不和谁交流思想、不和老婆视频,也死不了,即使生活有点单调、孤孤伶仃,照样能过。包括facebook刚出来时,很多人也想不到这个东西会做成那么大的市场,哪儿有那么多要写的。


但实际上情感沟通是个真实需求,而且很普遍和高频。人的一念,有八万四千烦恼,每天情绪都会波动无数次,一波动,就有表达、释放的需求。只是以前工具不够,想说想表达的,被大家憋回肚子了。


微信、facebook这类工具出现后,大家才知道,原来这个需求还可以这么释放出来,掩藏的需求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社交工具产生了大量的信息,抛开其中说事的,多数都和情感沟通有关。甚至有的人开2个微信号,一个加同事,专门说事,一打开就是烦恼,下班马上关掉;另一个加家人朋友,专门沟通感情,闲聊扯淡,打开就很温暖和开心,能获得能量。


满足这类需求的产品很多,有几种形态:


一,即时通讯。 这是解决这个需求,最快最高效的方式。想和谁做朋友、想和谁聊聊阿凡达,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他直接沟通。比起打电话,即时通讯工具的好处是可以留言。情感联络不像说个事那么紧急,不需要立即答复,留言不会干扰对方时间,没有打电话时马上就要回答的压力,思考余地更多。


二,“我说你听”类产品。 facebook、微博、博客、朋友圈、人人网,看似不一样,本质上都是“我说你听“。既 然找人直接聊就是最高效的办法,为什么facebook类产品还有市场?


因为很多时候你找不到人聊。比如,你想聊阿凡达,但通讯录的人不熟,或者你不知道谁对这个话题感兴趣、谁愿意和你聊。大家这么忙,为了这么个可说可不说的事,冒然发个信息,显得很打扰。要是聊的不投机,还可能聊两句就断了。又比如,你想和谁做朋友,但才加了好友不熟悉,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总不能每天发个早上好吧?


换成“我说你听” 就好很多,我对微博粉丝、对朋友圈所有人都说,不定向,随时都可以说,先把自己亮出来。别人听了感兴趣,就会主动来互动。


“我说你听”类工具,就像个缓冲垫,当你和一个人还没熟到可以随时发消息、但又存在进一步沟通的意愿时,这是很好的方式。大家可以先保持一种 联络的状态 ,等着契机出现。通讯录的大部分关系链,其实处在这个状态。


有没有觉得奇怪,很多产品互抄功能时,抄过来都会死掉。但“我说你听”这个功能,不论是snapchat、instagram,还是whatsapp、微信,加了都有人用,日活还很不错,可见背后的需求很普遍。 这种表达的愿望,是重复可持续的。情绪一来就想说,所以这类工具,都做成了大平台。


抄失败的,很多是关系链没做好。要让我说,一定是听的人里面,有我感兴趣、或者想说的对象,人数越多越好。我愿意听,也是先对说话的人感兴趣,才会听他说的话。如果关系链没有,都是互不感兴趣的人,说不起来,也没人听。


三, 直接促进人和人互动,以游戏类为主 情感沟通和说个事不同,因为没有可以说的事,所以最难的,是找到沟通的契机或话题。很多产品,做的就是这样的桥梁。几年前的开心网偷菜、微信群里的各种互动小游戏,还有线下的麻将、ktv,都不过是种联络方式。甚至不少人打王 者,也是为了和朋友增进感情。


包括 snapchat, 我认为它早期的产品形态,也是种促进沟通的手段。story出现前的snapchat,我一直看成是类似开心网那样,直接刺激点对点沟通的“恶作剧游戏”,发个艳照阅后即焚,给你恶搞一下,只不过这个“游戏”用到了发送信息的功能、沉淀下了关系链,感觉有点像即时通讯而已。


一个产品到底该是什么,不该看它长得像什么、而该看它实际是什么,也就是用户使用它,到底是出于什么发心。只有当用户想找一个人聊天说事,第一时间就想到用这个app时,它才称得上是即时通讯。正如不能因为抖音加了聊天功能,就说它是即时通讯一样。你会去抖音找人聊工作、聊阿凡达吗?


3. 认识新朋友


这是社交市场饱和后,几个需求中 相对好切入 的细分市场,和游戏尝鲜类似,大家 不排斥新品


认识新朋友是真实存在的需求,这块也主要靠荷尔蒙驱动。 很多人可能觉得我现在生活状态就很好,不需要什么新朋友,其实这个需求普遍存在,为什么呢?


就像前面说的,情感沟通是非常普遍和高频的需求,人不是理智的机器,一定会有情感诉求,当你想沟通某个话题,在周围找不到可以理解你、适合交流的人时,怎么办?


一是泡社区,像网红凤姐,早年就经常泡社区,周围的人都不写诗,她又喜欢写,找不到可以聊的人,只有泡社区。二就是找新朋友。不管是“我说你听”、还是泡社区,其实都有点隔靴搔痒,最能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找到合适的人直接沟通。你失恋了,天天泡情感论坛、发朋友圈,都不如重新找个女朋友有效果。


所以不是没有交新朋友的需求,而是遇到一个很投缘的新朋友太难,大家也懒得去找。所以做这块的产品, 优化路径 也比较确定,就是 能最快最准的,让他找到感兴趣的人。


目前我能看到的,社交上占据时间多、容易做出大市场的需求,基本就上面这3个。微信为什么厉害?这几个需求它都做了:


第一个靠聊天功能满足了,音频、视频都有,绝大部分场景的聊天需求已经能满足了;第二个需求,朋友圈、聊天能满足;第三个弱一点,是摇一摇、附近的人和漂流瓶,现在玩的人不太多了。所以微信出现后,做社交必须要先回答一个问题: 有了微信后,大家为什么还要用你?




一个案例:多闪


挖到需求层,再用上面的思路,分析一下多闪。


多闪呈现形式很新颖。但泛泛谈视频这种形式,不容易找到要点。关键在于, app到底要满足用户什么需求? 把上面3个大的需求对一遍:


第一个刚需,最大的一块儿,事务性交流,是不会用多闪的,用户不会说去多闪找人谈工作。 第三个陌生交友的需求,多闪也满足不了。


根据产品现在的形态,满足的是第二块需求,朋友闲聊,联络感情会用到,适合这个场景。比如旅游了、吃了什么,发个小视频分享出来。


联络感情的分享场景, 图片和视频确实比文字更适合 ,因为 联络感情并不一定要说什么、讲多深刻的道理,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分享给朋友就好。


但有2个问题:


1. 微信也能分享视频和图片,使用场景比多闪更丰富,基本能满足用户联络感情的需求


微信这3个场景的功能,就基本能满足不少人分享的需求。


场景一: 点对点单发短视频。 隐私性比较强的,比如家人团年,通过点对点的聊天来发。虽然视频编辑功能没多闪丰富,但意思基本能传达到位,差不多就能满足80%小白用户的需求了,没必要用多闪。


场景二: 朋友圈发小视频。 私密性没那么强,又想向所有人都说出来的,用朋友圈“我说你听”的方式发,基本替代多闪的世界功能。


场景三:即刻视频。 “我说你听”分享的最高形式,就是随时随地分享,像一种意识流,全部倾倒出去。不用留底,也不用太精心的编辑,看完就完了。


核心是 够随性, 才没有在朋友圈被万人关注的压迫感,没压力,才可以随时分享。即使视频不咋样,也可以自我安慰,入口很深嘛,很多人不会看到,过期就自动删除了,发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就看成一个神经病的自言自语喽。多闪主打的是无压力的分享,这个功能,基本也能替代掉多闪的随拍了。


此外还有一点,在朋友联络感情的分享场景,很大一块儿内容是公众号、小程序、小游戏, 哪个平台可以分享的内容形式更多,大家就会在这里留下来。 这些都使得在满足“联络感情”这个点上,微信就能满足很多需求了。


我能想到的,微信难满足的,就是分享抖音视频。腾讯的封杀策略,使得抖音链接不能直接分享到微信。如果这2个人之间会频繁分享抖音,可能会用到多闪,毕竟分享方便。不过高频分享抖音的关系链,应该不多。


2. 启动难


多闪的沟通主要是点对点的单聊,中国人不太开放,视频和图片这种东西,一般只和比较熟的人分享,如果咱们就是工作上的关系,不可能给你单发个吃团年饭的视频。通讯录即使200号人了,但真正能高频点对点发图发视频的,可能不超过10个,里面还只有3个用多闪,所以 即使多闪能读到通讯录关系,真正能互动的关系链很少。


假想个场景,我正在听演唱会,很high,想把这种感觉分享给同学,让他们也感受到,和我一起high。那这时 我的需求 是什么?就是拍个视频,马上就让朋友看到。 微信、qq就是聊天的主要场所,加的好友最多,登录最频繁,把视频分享到这里,大家最容易马上看到。 既然这样,我的处理逻辑自然是:拿微信直接拍了就发。


要是觉得微信视频功能太少,想用抖音来做,也 仅仅把抖音当成制作视频的工具 ,做好了,把视频发到人气最旺的微信、qq ,增加聊天的料, 而不是倒过来, 让大家从人气旺的地方,迁移到抖音去看我。


大家还爱把多闪和snapchat类比,孩子们不想和家长共用facebook,用了snapchat,国内的年轻人会不会也有同样的需求?不共用一个社交app的真实需求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可能是不想被父母看到状态更新和留言,我一个朋友发现他的微博被父母浏览后,就再也不写微博了。但在这一点上,微信似乎更能满足隐私的需求,每副图都可以单独设置可见对象了。


多闪的产品形态、发展路径,和一个叫ifchat的视频聊天软件类似。但ifchat已经死了。


总结一下:用户是懒惰的,当他产生一个需求时,一定是先从现有工具中选一个能满足他的,而不是下一个新软件。多闪想要满足的需求,微信、qq差不多已经能满足了,我目前还看不到用多闪的理由。




切入思路


从已有的成功案例,看切入思路。还是从上面3大需求谈:


1. “说个事”的需求


这块刚需最强、频率最高、市场也最大,以微信、qq这种即时通讯产品为主,但已经被巨头占领。各家产品的核心功能其实都差不多,杀得进去的新品,是 切入 巨头覆盖薄弱的关系链和场景。


(1)微信和米聊


很多人弃qq用微信,容易形成种印象,qq用户之所以会转到微信,是因为微信比qq简洁好用,所以只要新品好用,用户就会过去。


但我认为,微信、米聊早期活下来,不光在于好用,更重要的是,他们 利用免费,切入了qq覆盖薄弱的市场 —— 短信关系链。


在早期,微信、米聊的核心功能和qq差不多,要让两个常在qq聊的用户直接转到新平台,很难。用户都懒,怎么省事怎么来。


但当时市场有个薄弱点,除了qq,大家还用短信飞信,这部分关系链是qq覆盖不全的。原因很多,比如qq繁琐,有的人不喜欢;还有的加不来qq好友;qq比较私人,有时也不好意思一认识就加。 这都使得在某些关系链上,qq渗透不进去,否则就不会形成qq、短信、飞信并存的局面了。


正因为这个市场存在,早期微信和米聊才有了突破口。我没微信和米聊的数据,但猜想他们的早期活跃用户,可能不少是qq覆盖不深的关系链。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假想个当时的带量场景:


微信装上了,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人聊。手机通讯录、qq通讯录一导完,有8个装微信的,全部都加一遍。假设这8个还同时加了qq好友,可能聊几句聊到哼哼哈哈,就没下文了,想着反正还能回qq再聊。要不就是聊了一个钟头,直接说咱们回qq吧。没必要为了这1个人,多装个微信占空间。


但如果这8个人,都没加qq,免费发信息只有用微信,多半就会把微信留下。


整个切入有几个要点:一是市场有薄弱点, 微信基于手机通讯录加好友, 了qq渗透不深的市场 —— 短信市场, 靠免费打短信的收费。这个关系链做牢固,自然渗透开,最后反过来包抄掉qq的关系链。


二是通讯录批量加好友。 qq加好友的方式很麻烦和低效,在加好友的第一步,很多关系链就流失掉了,让给了短信市场。qq是一个一个加,微信靠通讯录批量加,效率高很多,尤其是whatsapp那样的模式,不验证就可以发消息,关系链可能一夜之间就过来了。


三是有流量来源。让用户自己拉人,来得慢,他自己还得费力苦口婆心劝人家下载,刚开始用时如果没人可聊,看一眼就删了。有带量渠道,至少新用户打开软件,还能找到几个也装了app的朋友,马上可以聊。


微信用户破10亿,渗透到这个地步,可以做的薄弱关系链很少了。所以 聊天宝 现在做功能创新,还有发红包,几乎等同于把微信用户 硬拉 过来。


硬拉,是最难的一条路。比对方好十倍,也未必拉得过来。聊天宝现在拉微信的用户,本质上和微信在香港拉whatsapp的用户差不多。 微信这么好,在香港都没 拉走whatsapp的用户了


(2)yy


yy做的也是说个事的需求,切入的是游戏连麦 的细分场景,这个场景,qq无法胜任。这在游戏中,也是个高频刚需场景,所以yy当时起量很快。后来用户聚集,才延伸开做了直播。


2,联络感情的需求


和说个事的需求不同,联络感情的需求 不全靠理性 ,而靠 情绪和荷尔蒙 推动,产品周期 受用户心理影响很大 。刺激一过,产品就开始降温。做得大的产品靠一点, 用了还想用。


(1)博客、微博、facebook、朋友圈


如前所述,这类产品和聊天不同,本质上都是 “我说你听” 。说了没人理、说了被讨厌的人看到了、今天说了明天就后悔,都可能不再说。听到的是广告,是伪装、负能量,内容不感兴趣,都可能不再听。


所以要让人说了再说,听了再听并不容易。从博客转移到微博、微博转移到朋友圈,梳理几个进化的点:


第一,降低内容生产的门槛,增加内容的信息量。


从博客的长文到微博的140个字,生产内容难度在降;从微博发文字到朋友圈发图片,又再降。


生产门槛越低,能生产的内容就越多,内容的阅读难度也变低,从读长文变成读几句话,再变成读图片、看视频。


但与此同时, 内容的信息量、八卦度在增强 。长文限于交流思想,140个字重在抒发心情、表明观点,而图片、视频可以记录一切所见,跨越吃喝拉撒方方面面,八卦度最高。你和你老婆拍个合照,肯定比你写篇《论婚姻制度》更吸引人。


我说你听的听,本来就是个偏消遣放松的需求。 哪里内容越丰富、越八卦,读起来轻松、有意思,人就去哪里听。听的人走了,说的人也跟着走。


第二,能更快获得正能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长春晚报  ·  价格瞬间暴跌!有人3天立省7000元
5 小时前
长春晚报  ·  价格瞬间暴跌!有人3天立省7000元
5 小时前
幸福成长札记  ·  第64天在闲鱼上卖货,先做好长期的事情
14 小时前
幸福成长札记  ·  第64天在闲鱼上卖货,先做好长期的事情
14 小时前
梅特涅的信徒  ·  共和党外交政策的两种声音
3 天前
梅特涅的信徒  ·  中东变革之路
3 天前
猫笔刀  ·  形势有变,中概股起飞了
3 天前
风青杨  ·  你非要出轨,就趁早
8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