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3
月
10
日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杨玉龙
李志轩提示
无论是国有景区还民营景区,去门票化的前提是:必须具有跨界盈利的能力,即具有“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的商业模式,否则,不收门票了,靠什么维护景区正常的开支。我们登录淘宝、百度搜索引擎免费,使用微信免费等等,其前提是运作着首先要有跨界思维,否则,只能是亏损到底。
值得注意的是,景区免门票的行为,可能与《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冲突,即涉嫌低于成本价提供服务。不过,这种利国利民的行为,我想物价局的执法人员一般不会去真正查处这些景区的。正如吴晓波在论述中国经济变革有四大动力时说:中国的制度创新不是顶层设计的结果,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的!
以下为正文
景区
“
去门票化
”
是行业竞争的选择,也是市场发展与成熟的必然要求,更是得民心之举。
三八妇女节当天,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自春节黄金周以来首次突破
8000
余人次,这也是春节假期结束至今西双版纳人气最旺的一个旅游景区。
自
3
月
1
日起,这家老牌的
4A
级旅游景区率先开启了试水免收门票的第一步,对本地人免票,标志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旅游转型升级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3
月
9
日云南网
)
景区免门票,对游客无疑是惠利人心的好消息。以前,旅游景区门票价格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尤其是在一些地方,门票收入是大多数景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也就巴不得在门票价格
“
涨
”
上做文章;但
随着全域旅游概念的普及,门票经济正逐渐向旅游产业经济转型,与之相伴的是平价、免票的景区越来越多。
景区
“
去门票化
”
是行业竞争的选择,也是市场发展与成熟的必然要求,更是得民心之举。有数据表明,
旅游产业链效益约为门票价值的
7
倍,其中包括食宿、交通、购物及间接创造的社会财富。这就意味着,单一的追求
“
门票经济
”
就是一种短视行为,唯有实现旅游产业经济转型,从单一门票经济向多元收入结构转变,景点的繁华才会长久。
降低景区门票价格,甚至免门票是民之所望,也是实现旅游转型升级之道。以西双版纳景区为例,
在实施取消门票措施的同时,相关部门已经协调引入直升机旅游等转型升级新项目,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将由传统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成为西双版纳的
第一个城市旅游综合体
,并为随后转型升级改造的其他旅游景区提供范本。
从已有的经验来看,免门票并不是坏事一桩。以始于
2002
年的
“
免费西湖
”
为例,它就带动了杭州的现代服务业,对景区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并完善景区配套服务设施,积极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等等,西湖不仅没有
“
赔本
”
,并且,
在西湖景区的带动下,杭州大热的不仅仅是一个湖,周边县市区旅游产业也出现井喷效应。
3
月
5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实际上,对于以旅游产业为自豪的地方而言,理应认识到降低景区门票价格,乃至
“
去门票
”
的多重意义。有舍才有得,会舍才会有大得,眼前的小账要算,更长远的大账更不能含糊,西双版纳景区试水免门票未尝不是好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