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智合
智合,一个有温度的法律新媒体。以敏锐慧眼洞察行业起落,以法律视角解读社会热点。行业研究,律界波澜,热点时评,实务技能,我们只传播有价值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  太突然!暴雷倒闭了!有人已交一年费用 ·  19 小时前  
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  太突然!暴雷倒闭了!有人已交一年费用 ·  19 小时前  
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  飙涨118.57%!一天一个价 ·  昨天  
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  飙涨118.57%!一天一个价 ·  昨天  
商业洞察  ·  印度工人再闹罢工,这次三星不忍了 ·  4 天前  
大河报  ·  胖东来深夜公告: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  3 天前  
大河报  ·  胖东来深夜公告: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智合

内卷加剧、法律咨询公司瓜分业务:中国律所如何应对行业变革?

智合  · 公众号  ·  · 2024-05-30 18:28

正文

来源 | 智合研究院



2018年,美国法律服务市场总创收规模约3000多亿美元,占美国GDP的1.6%;中国法律服务市场总创收规模约1000亿人民币,占中国GDP的0.12%。 [1]

总创收差距20余倍,GDP占比差距13倍——这是彼时中国律所距离“顶尖”的差距。

五年后的2022年,两组数据已经分别缩小到了约12倍和约10倍——这是中国律所快速发展、奋起直追的结果。 [2]

但与此同时,中美律师人数的比值也从约2/7缩小到了约1/2。差距的缩小,更多得益于体量提升带来的规模效应。

根据American Lawyer 发布的2022 Global 200 榜单, 排名前五的美国律所,总创收约211.5亿美元,而排名前5的中国律所,总创收约72.82亿美元,为前者的1/3。 [3]

诚然,国情的差异让创收不足以成为衡量服务实力的唯一硬指标,但这仍体现了中美律所的客观差距。

差在哪儿?


四重颠覆性威胁,挑战着法律服务行业

“这是一个需要颠覆性创新的时代。”


过去近十年里,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阿什希·南达(Ashish Nanda)教授一直担任着“律所领导力与发展战略·中国课程”的讲师。


LLMG讲师阿什希·南达


以往,擅长案例教学法的阿什希会更倾向从咨询行业的具体案例切入。正如那个经典的“鲍勃·安德森案例”:

鲍勃·安德森,一位全球知名咨询公司合伙人、高科技部门主管。过去3年带领部门实现了每年26%的复合增长率。在外人眼中典型的成功人士。但同时,他却倍感压力,焦虑不已:所在部门的另一位合伙人消极怠工;两位助理希望得到更多培养和晋升指引;新加盟的优秀年轻人无人带教;上级布置的战略规划超期半年仍未思考;每天14个小时的工作时长让他疏于关心妻子;不断飙升的体重,每况愈下的健康状态……

没有哪位律所主任或合伙人愿意否认自己不是“鲍勃·安德森”,只因他所面临的职业困境,总会或多或少在每个咨询行业从业者身上得到复刻。

但这次美国行,阿什希教授没选择用这个大家感同身受的案例 :2024年是个极为特殊的年份,太多的外部变数让律师行业迎来了极不寻常的变化,且这些变化过于容易感知,刺激着每位律所主任、合伙人乃至是普通律师紧绷的神经。

阿什希知道,比起那些通用问题,律师们更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们在这个“混乱不定”的时代缓解焦虑、指点迷津。

所以,在“2024律所领导力与发展战略·全球课程·美国站”中,阿什希教授启用了一套全新开发的课程内容,第一课,就是高度针对2024年特殊行业环境的主题——“引领颠覆性创新”。


LLMG第一课:引领颠覆性创新


相较于持续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着眼于发现新属性、开辟新市场,往往一开始表现欠佳,但发展更快。

“当前的律师行业,存在着四重颠覆性威胁。” 阿什希说。这些对传统律师、律所的威胁,恰恰来源于某些颠覆性创新。

外包服务,加剧行业内卷式竞争的“头号功臣”之一。 法律服务的高昂收费来源于其准入门槛、严谨要求等因素,但也实实在在影响着客户获取法律服务的意愿。在经济下行时期,再低价接地气的律师,在触达客户方面也比不过收费更低、使用范围更广的外包服务供应商——一如国内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的法律咨询公司。

技术驱动的法律服务(Tech-enabled legal services),不少传统律所被弯道超车的潜因。 以“四大”为例,就一直在结合技术化的法律服务加速进军法律服务领域。“四大”之一的毕马威,单2021年就在税务和法律技术上投资超10亿美元。而国内律所对技术手段的重视度一直不高,很多律所迄今尚未完成全所日常事务的数据化、线上化、流程化。

替代性争议解决方案(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简称ADR),加速改组传统争议解决领域的冲击力量。 ADR简便迅捷、方式灵活、成本较低的优点使其在商事争议解决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优势,而全球范围内对ADR的提倡推广和普及应用,也进一步压缩着传统争议解决律师的生存空间,驱动甚至是逼迫律师寻找开发新的业务机会。

人工智能,2023-2024年的绝对主角,将奠定新世代律所领先地位的关键要素。 正如许多管理者提到的那句观点:人工智能不会淘汰律师,但会淘汰那些不会使用人工智能的律师。

这些颠覆性创新当然是挑战——没有一家头部律所不因此而焦虑。

如何应对这种既创造新解决方案,又破坏现有秩序的创新要素?律所该怎样自我实现颠覆性创新?

唯一肯定的是,颠覆性创新的要素会越来越考验律所的内部管理和组织能力,考验律所管理者的远见和领导力。

决定胜负的领导力

消杀行业龙头艺康曾遭遇过一次严峻的挖角威胁:6名高管转头竞争对手泰华施,几乎损失了整个全国客户业务团队。

彼时的首席执行官艾伦·莱斯特·舒曼(Allan Lester Schuman)以一种堪称高明的手段解决了这一危机:

对内即时回应、一对一安抚员工,两天重组团队,向员工通报事态发展;对外提起诉讼、取得竞业禁令……事后,艺康继续主导了美国机构客户市场,而泰华施则在美国市场遭遇困境,解雇数百名员工,总裁亦引咎辞职。



同行挖角常见么?至少在律师行业,律所之间的人才流动实在再正常不过——由于多数情况下影响不大,律所管理者往往并未认真且深入地思考两个问题:

如果我的明星合伙人团队被挖墙脚,该怎么应对?

如果我挖到了其他所的明星合伙人团队,会有什么风险?

显然,这考验的是管理者的应急处理能力和人才领导能力——在律师行业愈发激烈的竞争中,前者影响着律所能否稳健长远地朝着既定战略目标努力,后者则决定了未来律所在整个法律服务市场的专业竞争力。

阿什希教授在分享中提到,跳槽的明星员工在往后一年的业绩明显低于未跳槽的明星员工,甚至五年之后,有的人业绩依然赶不上未跳槽的明星员工。

因此, “人才争夺战的胜利不是靠聘请明星员工,而要靠系统地培养明星员工。”

哈佛商学院有一门专门培养团队写作协同能力的课程:亚北极生存环境模拟。团队成员会被设置在飞机紧急迫降的场景中,分组想办法打捞飞机上的15件物品,并对其重要性排序。


LLMG学员正在进行亚北极生存环境模拟


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是,大部分小组最终采纳的是小组中最健谈发言者的意见,而非那些更中肯、实用的意见。

这也是哈佛的目的所在: 你得先在沟通中展示出足够的“个人魅力”,才能真正在团队中树立自己的“领导力”。

管理者具备了领导力,律所才能以更高效的方式进行团队协同,才能赢得人才的长期认同,进而长久形成和维持律所的组织一致性。

这是更主张“内敛”和“低调”的中国律师,需要兼听则明的关键一点。

做下一位探险家沙尔克顿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课本上收录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伟大的悲剧》,讲述了1911-1912年斯科特和阿蒙森分别带领的两支小队征服南极点的故事。

课本没提到的是,那一个南极大探险的时代还有另一位同样勇敢的探险家——欧内斯特·沙克尔顿。

他没做到阿蒙森的率先插旗南极点,也没走上斯科特一样的抵达南极点却死于返程的悲壮结局——如以目标是否达成衡量,那么沙克尔顿的几乎所有探险都是不成功的。

沙克尔顿名留青史的原因只有一个:他的队友愿意称他为“世间最伟大的领导者”。

在律师行业的深度竞争期,我们也需要更多能让成员们极端逆境下仍满怀希望的沙克尔顿。



需要明确的是: 我们关注美国律所,并非是因为中国律所真的在各个维度全面落后,而更多是因为闻道先后、达者为师。

从本文开篇的数据不难看出,美国律师行业正处于一个缓步增长、接近停滞的阶段——即便国内普遍认为中国律师行业的增长在放缓,但和美国市场容量的饱和不同,国内市场更多仍处在现有结构饱和的阶段性瓶颈之中,空间仍在,只是不会再复制过去数十年 “躺着挣钱”的轻松。

空前的压力之下,是空前的机遇。十余年前,国产汽车普遍被认为是低端、廉价的代名词,十余年后,再傲慢的车商也不得不正视国产汽车的崛起——新能源当然是难得的东风,但也只有预见东风将至的人,能够乘上大势。

当有远见的管理者、有信念的从业者、有技术的支持者越来越多,中国律所未必不能复刻这种崛起。

星空一直存在,我们需要的,只是培养出更多律师行业的沙克尔顿。




在课程结束后,我们采访了Ashish Nanda教授,对于此次进行交流学习的学员,他表示:“我对他们的活力和热情印象深刻。他们不远万里从中国赶来。昨天我们举办了一个从东部时间早上9点到下午5点的全天课程,在中国时间则是晚上9点到次日凌晨5点。但他们一整天都全神贯注。我们进行了一个模拟练习,他们玩得很开心,进行了大量的辩论和讨论,互相学习,对我们讨论的任何问题都积极参与。所以,我首先要祝贺他们。这完全出于他们对学习和提高的渴望。学员们都非常聪明、有想法。尽管我们遇到了语言上的挑战,但口译工作非常出色,做得很好,我们的交流都很顺畅—— 他们的见解、提出的问题和参与度让我感觉整天他们都在我身边,我们一起讨论法律行业面临的一些前沿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寒冬之下,他认为中国律所的管理者们需要深思熟虑地看待增长,谨慎行事,避免将自己的业务商品化,需要保持组织内部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文化,必须确保员工有归属感。这与业务持续增长的好时期大不相同。他依旧对中国律所的未来抱有信心: “如果我们能够度过这些困难时期,并在困难时期之后经历过好时期,你将拥有真正强大的中国律师事务所,这些律所不仅能够经受住好时期的考验,也能够经受住困难时期的考验。”



学员课程评价


滑动查看更多



让我们扬帆远航,前往波士顿、纽约、华盛顿,用10天踏上颠覆创新之旅!


了解游学课程详情↓

了解更多:

客户预算缩紧、降薪潮来袭,中国律所管理者如何破局



参考资料

[1] 何佳伟:“顶尖律所的六大致胜法宝——以美国头部律所为例”,https://mp.weixin.qq.com/s/JyvHQJ7Gfsi2DbrLOrfqtA,访问日期:2024年4月29日。

[2] 孙麟飞:“律师业离‘万亿级市场’还有多远?”,https://mp.weixin.qq.com/s/h9DUyz91fuffM02RI3lrAw,访问日期:2024年4月29日。

[3] 孙麟飞:“‘国内顶流’到‘国际顶流’,中国律所的路还有多长?”,https://mp.weixin.qq.com/s/UiVmF0W95QCR_TUcn1fEEw,访问日期:2024年4月29日。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