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维舟
维舟的观点、评论与文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bala-------bala ... ·  23 小时前  
数据宝  ·  两大主线爆发!机构抢先布局 ·  3 天前  
国资报告  ·  透视美国科技创新背后的“举国体制”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维舟

从高考工厂到互联网大厂

维舟  · 公众号  ·  · 2021-01-14 11:00

正文


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拼多多发生了两起悲剧:先是一名23岁的女员工连续加班后,在凌晨回家的路上过劳死;然后是另一位未婚的技术工程师,刚请假回到长沙家中,就跳楼自杀了。

以前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悲剧,但这一次有所不同的是:死者都是受了良好教育后进入国内名列前茅的新技术企业的人才,而从他们死后披露的情况看,他们都承受了高强度、乃至超高强度的工作压力。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当下的讨论大多聚焦于“打工人”的劳动条件、“996”的互联网企业文化,又或是“内卷”的激烈竞争,但在我看来, 这其中一个常为人所忽视的根源在于我们中国的教育

从“升学”到“升职”


毫无疑问,像“996”这样的加班文化能盛行,和权利意识、企业制度、法治环境等等都有相关性,但它能成立的一个重要前提,却首先是企业能源源不断地招到应聘者。

若说“这是一个用命换钱的时代”,那是因为 我们的教育体制一直以来就像传送带一样输送着信奉这一理念的人才 。这使中国有着全世界最驯顺、最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力,但也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一千多年来的科举制度,让中国人普遍深信,要改变命运,除刻苦读书之外别无它途。 这种“读书”并不是为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而有着强烈的功利目的:求取功名,实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凡是阻碍实现这一点的,都是无用的“闲书”,或是“玩物丧志”,必须“一心只读圣贤书”。

到如今,就出现了军事化管理的“高考工厂”——学生们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接受高强度的题海战术训练,心无旁骛地专注于答题备考,而 与外界几乎处于一种隔绝的状态之中。为了金榜题名, 这些中国孩子早早就牺牲了个人的生活情趣,因为任何的“分心”都可能在这场竞争中失败

这样,他们在有意无意中已经为“996”做好了准备。对这些上紧发条的“小镇做题家”来说,毕业后上班、加班,也 无非就是把“做题”变成了“做项目”,而把目标从“升学”替换为“升职”,他们的全部身心早就适应了这样高强度的节奏

实际上,如果没有之前学习阶段的规训,要顺利转变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如今以勤奋著称的日本人,在明治维新时期刚接触到工业生产时,也都非常不适应,因为农民的生活节奏与现代工厂完全不同。


媒体上这些年来常把衡水中学、黄冈中学、毛坦厂中学这类严格管理著称的中学称作“高考工厂”,而很多互联网企业也被叫作“大厂”(如腾讯因为企鹅标志而被戏称为“鹅厂”)——这恐怕不是偶然的,而恰是因为两者都具有那种大规模工业化流水线式的管理模式,在这其中,一个人的价值差不多就相当于一颗螺丝钉,经受反复的强压,并且随时可以替换。 “高考工厂”就是“大厂”的前身。

长期生活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下,一个人精神生活的贫瘠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曾有一位毕业于黄冈中学的朋友跟我说,那时每年都有学生受不了这种压力而自杀,而熬过来的人,也变得很难有正常的生活。

他发现,一些同学在大学毕业工作之后,升职加薪似乎是他们唯一感兴趣的事,节假日除了打游戏就不知道干什么好了——反过来,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往往也并不怎么可惜自己的私人生活被牺牲掉,而宁可去加班多赚点钱,因为闲下来他们只会觉得无聊。

这种浮士德式的心灵有着巨大的能动性,不断地渴求成功, 借用斯宾格勒的话说,“对他而言,生活就意味着斗争、征服,意味着去赢得胜利”,然而最终也是因此,“无穷的孤独感就仿佛是浮士德式心灵的家”。

但人毕竟不是机器,他总有正常的需求,一旦哪一天没有绷住,身心无法承受,又或开始怀疑这样的人生,坍塌就随之到来了。

救救孩子,也救救自己


恐怕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但事实却是: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又普遍期望 自家孩子在学习阶段能通过苦读胜出,却很少料想到这可能会成为通向“过劳死”的重要一站 企业当然难辞其咎,但要抵制这种加班文化,不仅需要法制建设、强化劳工权利,也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塑造不一样的新人

我自己也深知其中甘苦,加班太多肯定是管理上有问题,只有改变机制才能解决。所以我从不鼓励下属加班,还常常问他们业余生活有没有个人爱好——如果没有,我建议他们去培养一个,无论是游泳、摄影还是芭蕾,那会让你有自得其乐的时刻,否则,哪怕你在一度热情投入地加班,但你早晚有一天会憎恨这份工作的。

试想,如果一个人从小接受更多元丰富的生活,他对工作的价值大概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没错, 工作的成就感是很重要,高薪也有吸引力,但是不是值得“用命换钱”,那恐怕就得好好想一想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