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INSIGHT视界
跨过山川大洋,走遍世界各地,这是你出国路上那瓶必不可少的老干妈。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缅甸妙瓦底又有300名中国籍人员被遣返 ·  昨天  
新闻广角  ·  特朗普宣布将为科比立雕像 ·  昨天  
新闻广角  ·  百度首页上线DeepSeek入口,开放仅1小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INSIGHT视界

国外月亮不圆,我不回家过年

INSIGHT视界  · 公众号  ·  · 2018-02-17 22:21

正文

文|小香猪

From 无故事

微信号:wugushi1


前天,我被总是吐槽我衣服买太多的老妈硬拉去逛街,说要里里外外从头到脚全套红色过大年初一,只要看到红色的衣服,不管多丑多土多贵都说要买。


我不耐烦地抱怨,这些丑成这样,你还要往我身上塞。穿起来再打个红脸蛋眉心点颗痣和福娃吉祥物一样,要不要这么迷信。


妈妈郑重其事地说,十二年才一轮本命年,下一次,妈妈不知道还在不在你身边。


听完这句话,我说了句“净瞎说”,然后乖乖地跟着走不吭声了,默默转过头去擦突如其来涌出的泪水。


后来我走神发呆了很久, 为人父母真的很不易。


都说出国留学的是无比的幸运和幸福,可想想看,几年时间自己远走他乡漂流在外,有一事无成的,有学成归来的,有在国外拿到稳定工作机会的;


我们成才了,开拓眼界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价值观了,经历过轰轰烈烈却又无疾而终的虐恋了;我们毫无保留刷着爸妈高额透支的master,visa;


怕就怕回不到家乡,又到不了远方。


穿过皮肉回家乡,家乡却已在他方。


回家发现,爸妈老了。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我用镊子给我爸拔白头发,一根一块钱,我聚精会神手酸眼累一下午,能赚个50块。


上一次从美国回来,爸爸笑说,要是你再来给我拔银丝服务,你都可以日薪上万,我也成秃顶光头了。


妈妈有了鱼尾纹,家里的狗狗十岁了,还是那么活蹦乱跳,胃口和牙齿却没那么好了,眼神也没那么熠熠生辉了。拨开厚实的雪白卷毛,是密密麻麻的老年斑。


我难以想象,时间都去哪了?

我不在的这几年,他们是怎么过的。


这种缺失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置换的,真的值得吗?


毕竟亲情中的仪式感,以及毫无保留的爱,是除了父母谁也给不了的。



其实从小过年也不是特别热闹,大多数亲戚都远在大连,成都本地熟络的亲戚因为接触不多,多少有些生分。


我从小就胖嘟嘟,过年妈妈总是把我打扮成里里外外红扑扑的肉圆子。


有一年大年初一放鞭炮,鱼雷没来得及扔出去,身上把崭新的红棉袄给炸出了个洞,我哭得稀里哗啦,生怕回家挨打。


祖父母辈过世得早;别人的童年,都是姥姥姥爷奶奶爷爷带大的,而我,爸爸工作繁忙常年外地,妈妈朝九晚五上班,白天我是保姆全日制看管接送的。


小时候我喜欢在窗台前,看对面爷爷奶奶煮饭,一家人其乐融融,热热闹闹的样子。


学生时代可谓是被严加管教,寒暑假被勒令禁止出去玩,被“很不人道”地反锁在家里,上午听英语做题,下午练琴。初中晚自习下课,妈妈也是风雨无阻掐着秒表,等我出校门,生怕我有早恋的苗头影响学习。


我记得我第一次远走,是15岁那年去美国读高中,那天我和妈妈吵架,一句再见都没有,办完手续头也不回赌气拖着行李走进了安检,


父母与子女从无隔夜仇,我庆幸着自己前所未有的自由,却无视了身后妈妈落下的不舍之泪,忘记给了一个深情的拥抱。


如此习惯圈养我的父母,为了成全我一意孤行的梦想和志向,放我去飞,任我去闯。


5岁那年我独立完成阅读的第一本长篇文字集,是《哈佛女孩刘亦婷》,她也是一个川妹子。妈妈对她的高度赞誉,让幼时的我萌生了做一个Harvard Girl的想法,当别人家孩子吵着嚷着纠结考北大还是清华的时候。


直到2013.3.31号那天,我被哈佛一封冷冰冰的拒信拒之门外。


我不甘心,忿忿不平地发邮件和给招生官争辩,对方一句你的条件都很优秀,但你考SAT2不满足符合硬性标准,让我无话可说。


后来上大学因为谈恋爱疏忽了亲情,放假不回家,刷着爸妈的卡订机票和最好的酒店双宿双飞去旅行;在每次他们提出视频要求的时候以网络不好或者要洗澡的借口婉拒,连爸妈一周一次视频的愿望都无法满足。


爸妈总埋怨我不给他们打电话甚至一条微信也没有,看到我发去最近的美照又是一阵欣喜,在我需要一个舔舐伤口的角落时,总能无条件的出现,然后唠叨不停,每件事都细细分析给我听。


后来峰回路转,潮起潮落,过客背信弃义不辞而别;才发现,哪怕全世界都背弃你,不要你,在原地等你的只有父母,那两位曾被你冷漠,孤零零就等着你一条微信回复的双亲。


以前因为他们的碎碎念想要冲出我认为是枷锁的地方,现在却是我无法离开的精神食粮。


当岁月过去,你才发现,你欠他们太多,一句“爸妈我爱你”不够,这辈子都偿不完。


所有人都觉得留学生日子过得特好;大多是富二代、纨绔子弟。


其实非也,生活经济上也许是很充足,拿着高额的生活费,但不知道我们的大学生活比国内压力紧凑n倍,面对陌生的律法规矩习俗礼节无所适从,有些在大农村无聊枯燥得要死;有的适应不了西餐只能天天泡面;被室友恋人欺负也只能吞进肚子里;


怕父母担心,只报喜不报忧,什么都独当一面;没有谁的日子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也有难以言说的苦楚。


在异国他乡也永远不如家里自在,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嘛。


年味在留学生群体里是淡淡的,出国留学的那么多年,每次过年的时候我都还在上学的路上或课时间。


视频都要下课了才能打回去,匆匆忙忙和爸妈还有小狗打招呼,然后扣上电话继续研究新布置下来的project,和小组成员来回调沟通整,卯足了劲逼自己忙碌起来,好像这样就不需要多想大洋彼岸的圆桌前的丰盛和热闹,也不会想起妈妈挂电话之前皱着的眉头和眼中深深的担忧。


缺乏年味的另一个国度,没有红色的灯笼,也没有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所有的所有都那么的普通,和平常一样。


没有压岁钱,少了仪式感的年和没过一样,回了每个说新年好的朋友,却没有一点过年的喜悦。


想家的时候,就打开微博搜索,输入关键字“想家”然后浏览相关的文字,看看有多少人和自己一样有同样的感觉。看到有这么多人和自己息息相吸,减少了焦虑的感觉。读到触动到内心的句子,瞬间就可以模糊双眼。


学妹贝贝给我发消息,说今年又回不去过年。早已经忘记有多长时间没有回去过年,烟花和鞭炮的喧嚣在脑海里兀自荡漾过好多遍,阳光从海平面的那边渐渐渗透过来,我知道有一个地方一定举杯交箸美不胜收。

“趴在宿舍的枕头里哭,会喘不上气的。”


她笑嘻嘻的跟我说。


我说,

“对,趴在被子里哭比枕头强多了。”


“我骨子里是恋家的人,每天晚上能吃我妈煮好的白米饭比什么都重要,回老家很踏实,就像冬天把厚厚的袜子塞进秋裤,把四边被角折叠得严严实实的安全感。”


从父母到外人,大家眼中的校友同学都是天之骄子佼佼者,他们永远都会顶着名校的头衔,漂亮的成绩单,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名胜和风景,有热闹洋气的party和高大上的活动。


每个人好像都那么光鲜亮丽,精致地活着。


但在故乡面前,所有人都是一个小孩。


每每想起,就会委屈的泪流满面,趁着洗澡或者卸妆之际,红了眼眶,然后用毛巾擦干,当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


我遇到过很多同学因为课业压力大焦虑的要吃安定和降压药,爱美的女孩顶着黑眼圈上学,晚上没空护肤只是擦了把脸继续看reading材料;小组讨论总是和组员合不上拍,只能熬夜对着电脑修改到深夜;过年却吃不到奶奶家正宗的饺子味道,只能对着panda express的orange chicken发呆,最多在空闲时间凑凑热闹看看super bowl超级碗,真的很累,很无聊。


在他乡过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最开始的新鲜感冲淡了些许离家的不适应,但随着离家日子渐长,对家的思念就会慢慢浮上心头。


就算已经习惯异地的生活,异乡异客,和从小长大的老巷子永远都不能相比较。就算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多少年,总觉得还是一个局外人,永远是站在线外的。 年轻气盛的在外面闯荡,从来都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漆黑的夜里关了灯。


白日是鲜衣怒马意气风发的美少女战士,


但每个黑夜都要为了不被黑暗吞噬而挣扎。


没有人说话,只能打开电视机,听着一点都不关心的新闻八卦,反而有一种安心的感觉。住着一所租来的房子,却不是家。孤身一人在黑漆漆的世界里,独自舔舐伤口。想家却无人倾诉。



Anna说,

“我们学校过年上课其实特别好,毕竟至少让我们不用胡思乱想啊。”


最孤单的时候煎熬不已,放声大哭都不能缓解想家的欲望,哭得再大声都没人理会。


求学四年,出国时拼命想逃离的地方变成了想回回不去的远方,心里面突然有些难受。


在离家之前我想要逃离家庭,再也不要被影响被约束,越远越好。


我在离家之后日夜思念那个家,掰着手指头数什么时候可以回去,越快越好。


刚开始离家的日子我过得肆意潇洒,在家的时候所有的都要按照父母的管辖下进行,有一段时间比不上远隔千里的潇洒快活。


过了几个月,我基本每隔几个星期都会想家到失眠。昨晚12点往家里群里发了条微信“好想吃妈妈做的西红柿炒鸡蛋啊。”但又怕他们担心难受急忙补上一句“睡啦睡啦,明天还要出去吃火锅。”


辗转反侧,手机开开关关各种软件来回换却什么都没看进去。


说完自己都不信,把自己贴满金色的纸,好像这样就不会看起来太狼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