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由
米家有品
和
极果
联盟专享试用提供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每天只有在上下班的路上,才有真正只属于自己的时间。
这时候 ,不论听听轻音乐、看看电视剧,还是充实一下自己,听一听名校的公开课,都是非常惬意的事情。但是总会有些瑕疵让人很难受,就是地铁上的噪音。
一般的大家都用的是随手机附送的耳机,大多音质还凑合,但是完全没有降噪的效果。
对于地铁这种人多嘈杂,声噪极大的环境,更是毫无抵抗力。这个时候只能默默的把音量开大,让耳机的声音盖过噪音。
长期开着大音量十分伤耳朵,但是声音小了又听不清播放的内容,这是曾今困扰我很久的问题。
直到我开始接触了降噪耳机,说真的,新世界大门打开了。
好的降噪耳机几乎可以完全将你与噪音隔绝,开启降噪功能后,仿佛置身真空,丝毫不受叨扰。
你可以把音量开的很小,既不会伤耳朵,也能听清播放内容,而噪音早已被耳机“拒之耳外”。
目前市面上降噪耳机一般分两种,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
主动降噪由于要发射与噪音反向的声波,所以一般来说需要有一个独立的元件,并且还要独立供电,这导致了降噪耳机的成本很高,基本上都得好几千块钱。
主动降噪的原理图
降噪模块
而被动降噪耳机则便宜的多,但是效果相对的也差很多,所以这里我们并不推荐。
被动降噪耳机
尽管如此,可能有很多朋友还是觉得,花好几千就为了地铁上能听清歌,还是挺二的,有点不值。
“要是只卖两三百块钱还行,有这么便宜的主动降噪耳机吗?”
别说,还真有...
一开始我也是因为朋友介绍,买了一款某知名品牌的降噪耳机,可惜是个头戴式的大耳机,上下地铁还是多有不便,所以也一心想要一个入耳式的主动降噪耳机,然而身为性价比的代名词,有“价格屠夫”之称的小米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真的就出了一款价格亲民的入耳式降噪耳机,而且我还第一时间体验到了!(感谢极果)
开箱
秉承小米一贯的包装风格,简洁的白色底色,正面印制着产品的正面照。从外包装可以直观的看到产品的模样,手上这款是白色版本。不要忽略左下角这个小金标,这可不是随便标注的,是最基本的音质保证哦。
背面密密麻麻的就是耳机参数了,不过最重要看的还是灵敏度(反映的是在同样的响度的情况下,需要输入的功率的大小。耳机灵敏度越高所需要的输入功率越小,在同样功率的音源下输出的声音越大。 )和阻抗(该值一般代表在核定频率范围内达到最大功率时理想状态下的最低阻抗值,因为留有余量,该值不应该高于最低阻抗值的20%。)。当然,降噪耳机,也要看它可降噪的频段了,50-2000Hz的宽频主动降噪,足够应对日常生活中主要出现的声音了。
打开外包装,里面还有两个盒子,一个纸质包装,里面包含了小气囊耳套和一个绒布的耳机盒保护套;一个是耳机的塑料盒子,包含了耳机主体和不同尺寸的耳套,还有一个硅胶材质的绕线器,以供保护耳机。
耳机的塑料保护盒背后也印制了耳机的一些参数,和外包装相同,这个也是耳机的一层保护措施。
打开盒子以后,上面是一层硅胶材质的绕线器,新耳机还有一个标签。取出硅胶耳机绕线器,下面是三对硅胶材质的耳机套,分别大小是:XS、S、L,应对不同耳朵大小使用。
产品细节
高光、高硬度镀钛金属耳机,在灯光下散发着流光溢彩。既体现了美学,又不容易被刮花,但是对于油手的我简直就是噩梦,每次拿出来都是一种折磨。对于强迫症的我无时无刻不想擦一擦这个指纹收集器。
耳机的后面隐藏着微机电降噪麦克风模组,也是这款耳机收集外部噪声的核心所在。
拜 USB Type-C 接口的良好性能所赐,小米降噪耳机终于摆脱了以往那种砖头一样的电池盒形象,全新的数字降噪控制盒小巧了许多。这正是整个耳机的核心所在,保证了良好的降噪效果和稳定的信号传输,足以在大部分的日常生活使用场景表现出出色的表现。
正面有三个实体按键,但是很遗憾,中间按键不支持双击切换歌曲。
侧面是降噪开关,做工十分扎实,按键上方是一颗LED指示灯。打开降噪以后会显示蓝色灯光。
耳机线材一共有两种:弹力磨砂、编织线材,和小米圈铁耳机的设计相同。
耳机上的USB Type-C的接口,在手机取消3.5mm接口的今天,可能USB Type-C就是以后耳机的总体趋势。同时不能忽略的是USB Type-C接口所带来的良好性能。
黑白配
黑色与白色的碰撞,到底哪一个才是你的最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