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八载,设计马拉松一直致力于为学校、教师、学生和行业界提供国际化的设计学习环境,为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不断迭代。今年,提早在5.31日、6.1日两天献上研讨会&即兴直播间(Live Jam),包括英国皇家纺织学会的院士、全球 500 强企业的重要决策者、高等教育机构的资深教授以及学术界的领军人物。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先驱者将齐聚一堂,就人工智能与现代设计在时尚产业中的深度融合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把脉这一领域的最新趋势。
王训该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AI在时尚和纺织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他深入探讨了AI基本概念及其在纺织行业的具体应用,如预测羊毛针织品的起球和纱线颜色绘制。演讲指出,数据中心和AI的能源需求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强调许多环境问题是设计危机,需在设计过程中考虑环境因素。教授展示了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如循环牛仔项目,并展望了AI辅助设计在解决复杂环境问题上的潜力。
北京设计协会创始人宋慰祖提出,人类给地球带来的无论是福利还是困难、造成环境的变化和危机,这些都是长久以来人类在设计过程中带来的一个又一个难题。本次演讲深入探讨了数字时代下设计方法论的新发展。宋慰祖先生强调了设计创新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当前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对设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数字技术可以提升设计效率,实现精准化和个性化,但设计师也需要掌握新技术,并在设计中融入文化和人文的元素。宋慰祖先生还强调了设计教育的重要性,提倡从娃娃抓起,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推动产业创新和发展。
张海霞教授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出发,引出AIGC三维发展领域的可能性,并提出未来人类可能会设计出像战斗天使阿丽塔一样的人工智能。它首先引用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山》,探讨了硅基生命的可能性,并将其与碳基生命进行对比。随后,张海霞教室详细介绍了基于柔性电子学的三维应变片触觉传感器阵列,该阵列具有高空间密度、可定制的形状和空间分布,以及用于大面积压力和温度感知的能力。她还展示了该传感器阵列在人体皮肤上的应用,并讨论了其在呼吸辅助方面的潜力。最后,简要介绍了软体外骨骼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在航母设计中,智“酷”指的是融合了现代智能化技术的创新设计理念。这些智能技术不仅提升了航母的自动化水平,还增强了其作战能力和适应复杂战场环境的能力。智“酷”的航母设计代表了未来海军舰船的发展方向,展现了智能化与军事工程的完美结合。田小川教授分析了在航母设计中融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服装设计领域进行阐述。
杨溟-《智能新物种:AI时代的科幻基因与“未来之问”》
杨溟院长探讨了科幻在AI时代的重要性,并介绍了“新物种AI大媒介未来研修营”和“想象力开发者大赛”项目。首先他提到科幻成为AI发展的指引,科幻作品一直为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提供灵感,并预见了太空探索、仿人复制品、基因工程等未来科技,科幻同时还扮演着思辨先锋的角色。随后院长介绍了“新物种AI大媒介未来研修营”和“想象力开发者大赛”旨在培养未来科学家、艺术家和设计师,并通过科幻创作和实践活动,推动AI与人类文明的融合。最后推到今年的设计马拉松包括多个主题的工作坊例如“未来之书”、“未来之车”等,鼓励参与者创作具有科技含量的科幻故事和作品。
叶辉先生介绍了腾讯天美的“元梦之星”游戏及其UGC(用户生成内容)生态系统的发展。该游戏通过提供基于UE4引擎的编辑器,让用户能创作多样化内容,增强了游戏的丰富性和互动性。公司与多所高校通过创作营、实验室等项目合作,孵化了众多优秀的UGC创作者,如“兔兔大魔王”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叮叮车”。此外,元梦之星还积极推进与正能量和公益项目的合作,如与中国航天、国家安全、交通安全、弘扬法治文化之美、甲骨文焕活等,利用AI技术提升创作体验。演讲展示了元梦之星在校企融合、UGC支持、以及社会公益上的全面布局和成功案例。强调了游戏带来用户生成内容的多元化、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及AI技术在创作中的应用,展望了校企融合带来的共赢与更广阔的未来。
李世奇老师首先提到,人工智能介入设计是新一代设计师的必修课。首先,李老师展示了训练AI学习宋画,对自然物象进行抽象的中式审美生成。随后老师展示了更多AI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包括AI书法、AI京剧戏服与时尚、AI长文创意写作等。最后,老师提出了包扩协作式创作、个性化和定制化、数据驱动的创意过程、互动与体验、设计平权和设计伦理及人类价值观对齐的AI设计新范式,这些范式将会在未来引领新的系统设计方向。
何嘉斌先生探讨了如何使机器人与人类进行优雅、自然、高效互动的领域,创造出具有吸引力和人性化的交互体验。他认为大模型等AI技术的应用,让宠物机器人能进行自然的交互。设计仿生眼睛和独特声音,使机器人具备生命感和独特标识,提升用户体验。多种技术,如行为意识判断、声音生成、仿生眼睛、多摄像头识别等,帮助机器人展示丰富的肢体动作和情感表达。情感型机器人产品的出现不仅符合市场需求,也是一种技术发展的“必然”。技术进步、供应链优势,让公司有机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未来,机器人不仅是智能机器,也将成为社会成员和生活伙伴,具有吸引力和无限可能。
刘源源-《设计师魔方: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创新启发》
刘源源教授探讨了将 Midjourney AIGC 工具整合到设计创新系统中的方法,旨在赋能设计师具备面向未来的设计素养。通过构建基于 AIGC 的 Midjourney 产品设计提示卡(AMP——Cards),展示了 AIGC 在推动设计生产模式创新、促进跨学科合作、提升设计效率等方面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AIGC 工具可以帮助设计师快速生成设计方案、进行风格迁移、弥补草图技能的缺失,并降低跨学科合作的沟通成本。未来,AIGC 将在优化设计评估方法、提供个性化设计概念可视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设计行业向更高效、更协作的方向发展。
在圆桌讨论中,嘉宾们探讨了设计教育的新趋势、AI与设计师的合作、跨学科教育实践,以及AI在设计教育中的辅助和颠覆性角色。大家强调了终身学习与兴趣驱动的重要性,通过AI工具提升学习和设计效率。何嘉斌分享了在设计工具型和陪伴型机器人方面的创新经验,指出未来会有分布式、多形态的机器人,更好地满足用户情感和实用需求。此外,大家还讨论了常用的AI工具如ChatGPT、MidJourney等,如何提升工作与学习效率,并强调了提问方式和场景识别在使用AI中的重要性。
黄彬彬-《青年参与创意赋能-湖州乡村运营行动分享》
黄彬彬女士介绍了向上文旅团队在湖州窑里村进行乡村运营的实践案例。团队以“文化+自然+艺术”为主题,将窑里村打造成儿童友好乡村,并探索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青年模式。主要内容由以下部分组成:窑里村是传统农业村,蚕桑文化悠久,但面临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乡创模式以艺术营造、文创设计、活动策划、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大学生乡创工作营、新乡土主题节庆打造行动等为主;同时推动窑里云村民计划、IP打造、紫金奖中国大学生设计展、创意设计与艺术乡建工作营、青年艺术家驻村创作计划等项目实践;最终通过活动接待、助农服务、离村展览、村民诗歌节、艺术家作品等进行成果展示。黄彬彬女士强调了青年参与和艺术赋能的重要性,并通过窑里村的案例展示了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
董玉妹老师介绍了江南大学设计学院服务与体验设计团队关于“为新老年而设计”的研究成果。她首先分析了人口老龄化趋势和“新老年”群体的特征,指出老年人群是宝贵的资源而非负担,并强调了设计在赋能积极老龄化中的重要作用。她列举了多个设计案例,包括老年时尚穿搭定制平台和过渡型社区积极养老服务设计,展示了如何通过设计手段赋能老年人,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最后,董玉妹老师总结了研究方法,强调了从理解老年人的资源出发,将设计作为赋能手段的重要性。
陈琳教授探讨了博物馆空间设计如何通过叙事和交互手段,提升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通过展示团队多年来的博物馆设计实践,从早期的空间探索到如今的平台化探索,展现了其设计理念和方法论的演变。陈琳教授强调“四新”(新技术、新场景、新生态、新连接)对博物馆空间设计的推动作用,并展望了未来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方向。
靳泰然老师的分享题目是《快闪嘉年华-IP设计的新模式探索》。首先靳老师展示了他工作室学生所设计的一套IP形象,名为“更生”。随后老师肯定了AIGC在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分享了十二生肖机甲IP形象设计,该系列IP是通过AIGC赋能,通过AI建模后手动调整模型得到的,该系列IP形象造型美观,风格和谐统一。随后老师展示自贡灯会中IP形象的灯光新形态,并介绍了基于自贡灯灵感的美国新兴IP的LUMINOCITY FESTIVAL平台。随后分享了正在旧金山举行的DODOCACA 乐园和多伦多举行的F OFFY‘S WONDERLAND 两个IP快闪嘉年华的视觉和音乐设计,通过大型充气玩偶、充气经济赛道等设计、灯光装置、AIGC参与的各种场景主题音乐等,组成了一片完整的IP乐园,探索了未来IP形象发展的新方向。
余春娜院长探讨了非遗文化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数字化转译与创新。她首先分析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叙事结构、形式表达和审美体系,指出其独特的造型方式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接着探讨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数字化转译和活化,以及与数字艺术的结合,提出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播非遗文化,并促进其创新发展。最后强调了数字化转译过程中人与人的传承的重要性,认为技术是手段,而人的理解和传承才是关键。
设计马拉松(DDM)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的设计比赛,它鼓励设计师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创作和实验。早期DDM探索了交互设备和书法建模等技术,创造了独特的互动体验。随后,DDM转变方向,探索“即兴直播间”、“联合导师”和“跨学科合作”等新模式,并与不同领域的人才合作进行跨界创作。未来,DDM计划建立工作坊群,引入大众评审,并举办现场提案活动,持续推动设计行业的进步。DDM与传统的24小时设计马拉松相比,更强调团队合作和实验精神,并引入了更多创新元素。
崔艺铭老师主题聚焦于“包容与服务:为无障碍生活而设计”。比赛得到了中残联辅助器具中心的支持,鼓励设计师们关注弱势群体,并创作出能够改善他们生活品质的产品。参赛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例如气动柔性外骨骼、福利院相关设计、盲文3D打印笔、康复训练系统和老年运动康复训练袜等。这些作品展现了设计师们对包容性设计的深入思考和创新能力,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责任。文件最后还探讨了如何将人因学应用于适老化设计,并推荐了相关书籍,为设计界提供更多灵感和参考。
亓梦婕老师探索音乐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创作能力。内容包括音乐创作、音乐可视化、影视动画声音设计等,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与学科的优势结合计算机音乐的特点和技术创作涵盖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等领域的作品。工作坊还邀请了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等机构和艺术家的支持,并介绍了计算机音乐的多种风格与形式在设计马拉松平台的展演。该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实践音乐与视觉融合创作的平台,鼓励学生探索不同媒介的艺术语言,并创作出具有艺术创意和产业应用的作品。
余一萌老师的演讲展示了计算设计在时尚行业中的革命性力量。在与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元宇宙的展览合作中,余一萌的作品展示了将自然形态的动态与有机复杂性融入时尚设计的可能性,为时尚界开辟了新的道路。深入探讨了计算设计在时尚领域的应用,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例如3D打印技术实现分布式制造;以及新兴消费意识推动的C2M商业模式,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展望未来,时尚行业将迎来更系统化的设计生产流程,通过数字化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并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创造更可持续的时尚体验。
陈嘉嘉老师的演讲聚焦于数智技术如何赋能乡村医疗服务,并通过服务设计改善体验。案例展示包括BoT Talk儿童GPS追踪、Dot Pad触觉图形显示器、Hilab移动医疗服务以及Magical Dagashiya Tyrol-Do零食店,涵盖了科技、健康和社会福祉等多个方面。专家介绍体现了对乡村医疗的重视,而结语则表达了对未来合作的期待。演讲旨在推动数智技术与服务设计在乡村医疗领域的应用,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并鼓励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乡村医疗事业。
2024年5月31日上午12时,我校于艺术楼二层报告厅,设计马拉松 x 科技工作者日活动期间举办了“北服·天美《元梦之星》游戏联合实验室”揭牌仪式,北京服装学院近年来推动时尚设计与游戏内容的结合,有多个关于游戏服装与服饰设计的产学研究课题。天美工作室群作为腾讯互娱的顶部工作室,拥有大型知名游戏IP,如:《元梦之星》和《王者荣耀》等。本次“北服·天美《元梦之星》游戏联合实验室”的合作也是今年天美与高校合作投入最大项目之一。
北京服装学院副院长詹炳宏与腾讯互娱天美工作室群《元梦之星》UGC运营负责人叶辉共同揭牌
北服·天美《元梦之星》游戏联合实验室(简称:游戏联合实验室)于2024年3月成立于北京服装学院。这是一个创新型研究与实践平台,旨在推动游戏与时尚设计领域的交叉融合,促进游戏学科人才培养以及专业学术活动的丰富与发展。游戏联合实验室肩负着提升北京服装学院在游戏领域教育质量的使命,它不仅将增强学习者和研究者们对游戏创意与实践的掌握,同时也着眼于增进业界与学界之间的交流与共同进步,推动行业创新发展的步伐。作为北京服装学院承载游戏创意与技术实践的重要基地,该实验室聚焦于以下几个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