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托赖于智能手机的普及,如果你现在不想为了逛街而全副武装,也不想面临潜在的势利眼,你完全可以在微信上和sales沟通。这样做的好处是,你甚至不需要询价,朋友圈里都标好了价格和码数,所以如果你不买,自然也没有有愧于服务的尴尬。
这个技巧连国外的店员们都有所掌握。伦敦Moynat的阿拉伯导购主动扫描了我的微信二维码,而她的朋友圈里,甚至分享了多篇中文的品牌介绍。
因为在Miu Miu购买鞋子时,我留下了联系号码,结果在回国的一个星期后,那间店的店长在微信里搜索了我的手机号码。他的朋友圈里隆重介绍了不少时尚博主拍摄过的毛底凉鞋,备注是"selling very fast"。
看来这些英国人已经完全掌握住了和中国消费人群打交道的门道,为此,他们甚至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粗鲁,有些打破奢侈品销售行业的规矩——但那又怎样?就算我腹诽他们不该未经允许,贸然搜索我的微信号,但还是迅速地通过了好友邀请,因为我也想第一时间得知上新消息。
最后再聊一个和店员正面交锋的故事。
好几年前,我一位在香港的朋友帮我打探伦敦Hermes有无现货的Birkin或Kelly,我碰巧此前陪另一位朋友去询问过Lindy的行情,所以自以为很内行地说:“现在walk in肯定买不到了。”
我朋友说:“恩,是呀,但是我听人说,如果天天去专柜找sales聊天,也可能最后会卖给你一只啦。”
当时的我,对这一幕是毫无想象能力的。有大把时间,贡献在和导购一对一聊天上?为什么花钱也要花得这么曲折?
其实这是全世界的人都好奇的问题,Dailymail的记者和几名衣着普通的女士,分别拜访了伦敦的每一间Hermes boutique询问能否买到一只Birkin,结果当然被回绝得很彻底。只有少数一两家店的店员,答应会帮忙留心,其余的答案都很生硬。
这篇报道的题目,叫做"The bag you are allowed to buy"。
以我为数不多的经验来说,觉得Hermes的店员面对众多前来询问的客人,常常都表示爱莫能助,他们自然不会把配货这种潜规则宣之于口,但却依然人尽皆知。我经常觉得在皮具的销售上,Hermes是一个班里最为耀眼的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宠儿,有着能力之内的优越感。
我当然会因为它们拿捏着架子,不把陈列包卖给我而不高兴,但其实也明白这是一种提醒——不要轻易僭越你的消费层级。从这个角度来说,就连sales的势利眼也变得合情合理了起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妄称品牌挚友,毕竟,消费记录is wathing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