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明源地产研究院
明源地产研究院被客户誉为“中国地产百强背后的管理大师”,深度致力于房地产行业的管理研究、咨询服务、专业培训、解决方案四大领域。 微信内容:政策解读、行业趋势、市场动态、名企战略、名人韬略、管理前沿、干货收藏、图说地产、大数据等方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安居客广州  ·  最新LPR公布!首套利率低至2.89%,广州 ... ·  昨天  
深蓝财经  ·  开发商,秋后算账了 ·  4 天前  
刘晓博说财经  ·  这个一线城市核心区,全面放开?!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明源地产研究院

千亿房企永远不会拿错地,小开发商拿错一次就完蛋!

明源地产研究院  · 公众号  · 房地产  · 2017-05-23 07:31

正文


昨天,嘉兴的一次土地拍卖创造了历史!在要缴纳若干亿保证金的前提下,400多家房企参与竞拍8块地!而据说杭州之前拍卖土地,规模最大的一次参与的也不过50多家。因为参与嘉兴拍卖的房企过多,最后拍卖现场被迫搬到了嘉兴大剧院。其中一块地,124家房企进行现场抽签,拍卖现场很像中奖现场,抽到的欣喜若狂……



这么多大中小房企瞄准这次土拍,背后其实是中小房企拿地越来越难……嘉兴是长三角热点城市,房子不愁卖,而本次土地限价低于市场价,风险很小。


这次土拍采用的又是限价后摇号的方式决定土地归属,买到就是赚到,摇到等于中奖,看起来中小房企也有机会!但根据明源君事后调查,拿下土地的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房企背后其实是排名靠前的大房企…… 真正归属中小房企的土地可能只有2块……


而对于中小房企来说,即使是这样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大多数中小房企是“拿得到的地不敢拿,敢拿的地拿不到”。最近半年来的新变化,让明源君越来越觉得“小而美”房企将很难生存:


①  传统地产周期理论失效了。千亿乃至几千亿的房企们,可以用四种“对冲”模式避免风险……所以永远不会拿错地。而小房企,不管多专业,都有可能判断失误,一次拿地失误就会万劫不复;


土地不再是“价高者得”,更多是要论资排辈拼实力:上海的“招标+拍卖”机制,50强之后的房企基本没戏;北京的“限地价+竞自持”机制,其实是比拼金融实力。小房企拿地越来越难,借钱越来越贵,没地没钱后只能沦为千亿房企的乙方;


③ “小而美”房企的灵活、细分优势,将因为巨无霸房企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而被抵消。

明源君下面详细来说。

              


01

传统周期理论失效

唯一避免风险和损失的方法就是“对冲”

而没有规模就无法对冲


地产市场之前是有一定的“周期”存在的,很多房企也曾经利用周期赚的盆满钵满。

而最近半年,随着调控政策不断推陈出新,您会发现过去的很多经验不起作用了。


① 调控政策可以一年出几次,之前认为不可能出的政策会出,不可能再加码的城市也会加码;


② 之前根据计算,认为会火爆的市场,会被政策抑制;之前认为需求不大的市场,可以被政策引燃;


③ 许多地方政府的调控,并非一早就计划好的,而是根据市场的反应逐步推出的。也就是说,包括出台调控政策的地方政府在内,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未来;


④ 中国的地产市场,许多数据已经创造了历史,无法用其他国家的历史数据模型来解读。


明源君最近与多位地产百强老总交流过,他们认为现阶段还认为自己能精确预测市场的人,都是在吹牛……


过去,“小而美”的房企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精细的计算和经验,拿准每一块地,做对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把握好市场周期,最后赚取利润。


而现在,所有的计算都不起作用了。避免风险,只剩下最后一种方式,那就是对冲……



为什么说千亿房企永远不会拿错地?

因为其有四种对冲模式:


一、千亿房企不同城市的项目可以“对冲”


为什么恒大、万科、碧桂园成为中国房企的前三甲?而且2017年面对调控前几个月的销售还那么好?就是因为他们项目的分布很广,一二三线、东西南北,都有。站在集团乃至大区域的角度,都不存在真正的低潮期:


本月这个片区卖得好,下月那个片区卖得好;今年一线卖得好,明年三线卖得好……

哪里的项目处在低潮,就暂且放一放,让高潮区域的项目先卖,永远都有爆点和亮点。


而中小房企,几乎所有项目都在一个区域,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将很矛盾:不卖吧,每天都有财务成本……卖吧,亏了很多……等吧,现在所有预测理论都已经失效,你怎么知道你等来的是什么?万一是调控加码那一切都完了……


二、千亿房企同一城市不同时间拿的地可以“对冲”,最后算总账。


有的城市的地价已经很高了,为什么大房企还敢拿?

有的城市的房价在下跌,为什么大房企还敢拿?


因为,他们在本城市已经有许多块地,未来还会拿许多块地,他们算的是总账。

举例来说,一块地的楼面价已经到了5万,而周围项目每平方的卖价才5.5万,而看政策,未来2年房价不会怎么涨,中小房企无论怎么算,都觉得会亏本,不敢拿这块“地王”。


而一家大房企,在这个片区已经有3块地,楼面价分别是2万、3万、3.5万,他拿下这块地之后,这个片区的房价可能就会到6万,并且稳定在6万。两年内,这家大房企可以先把之前拿的三块地上的3个项目卖掉,赚个盆满钵满;两年后,房价如果上涨了,这个项目本身也能赚钱,房价如果不上涨,该项目本身可能会略有亏本,但如果把4个项目算总账,还是赚了。


如果一个城市的房价在下跌,小房企是不敢拿地的,但大房企敢拿,而且会拿几次。

这就和买股票“对冲”一样,如果在下跌过程中不断买入,等到回升的时候,只要升一半,就会完全回本。

但如果在下跌过程中只买一次,你无法判断自己是在山顶还是山腰。


三、大房企同一城市不同类的项目可以“对冲”


每次调控都会改变买房的客群。

比如本轮调控后:一线的投资客已经很少,刚需刚改成为主要客群;一二线、三线则涌入了一些投资客,对产品的需求上了一个档次……


对于中小房企来说,明明根据市场做好了产品,却被一次调控完全搞乱,重新改造产品、重新调整节奏,都特别困难。


而对于大房企来说,其在这个城市有多个项目,定位之间有明显区分,其只要改变销售顺序和推盘节奏,就可以应对这种改变。


四、同一个超级大盘内的“对冲”,所有发展红利都归房企自己


小房企在一个城市拿地的时候,总希望能享受城市的发展红利,比如拿的地离学校、公园近一些,交通便利一些等等,但是能享受发展红利的土地往往很抢手,不容易拿到。


而碧桂园等大房企的“造城”战略没有这种问题,他们修一个大盘就相当于修了一个小城市,里面的资源都是自己配置的,红利也全部归自己。先卖利好多的还是先卖利好少的,都可以自由选择。不管是地块之间,还是一期二期,都可以对冲。而小开发商不具备“造城”的实力,无法实现这种对冲。


上面讲到的是拿地风险的问题。

明源君还想说的是,即使中小房企愿意冒险去赌一把,也很有可能将拿不到地……



02

如果论实力拿地

前50强之外的房企都只能陪跑

“竞自持”比拼的其实是金融实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2016、2017年,出台了许多拿地的新规则。

这标志着,地方政府卖地时的底层诉求,正在发生变化。


之前,地方政府卖地主要是看谁出的价高,价高者得,这个逻辑下,中小房企只要看得准,敢出价,是能拿到地的。而现在,因为上层调控压力加大,地方政府开始通过控地价来降房价。

“价高者得”成为历史后,拿地规则主要有以下三类:


一、“熔断+抽签”,拼的是运气,但可能不会成为长期政策


南京最初的“熔断”机制,规定竞拍价达到最高限价时,即停止出让。机制当时没有对地块再度出让时拍出高价拟定针对性措施。那么如果土地每次都熔断,那土地入市数量就会减少,房价反而会上升。


光熔断不行,于是又出台了“熔断+抽签”机制,成都也是用这个机制。规定竞拍价达到最高限价时,抽签决定最后买家。拿地对房企来说,成了拼手气而不是拼实力的事。


昨天嘉兴的土拍,采用的是先设限价,达到最高限价后,竞争30日内缴纳土地出让金的比例,如果许多家都承诺100%缴纳,就现场抽签决定谁获得土地。124家房企现场抽签决定一块地的归属,真是激动人心。但明源君认为这种方式可能不会成为长期政策。而且,据说即使采用这种方式,一些有实力的开发商也会通过多个实体报名,多缴纳许多亿保证金的形式,用几十个“马甲”来博取更高概率,有业内人士告诉明源君,昨天的8块土地有6块实际归属了排名前几十位的巨头……



二、“招标+拍卖”机制,50强之后基本没戏,有3家20强参加别人都没戏


上海的“招标+拍卖”机制,规定:当土拍竞报申请房企超过3家时,则先招标,通过经济实力、技术资质、项目经验等评选出综合实力最强的3家;而后这3家房企走拍卖程序,决定最后买家。


政府为什么要这么做?其背后的逻辑有二:1、将土地聚集在优秀房企手中,更有利于实现市场的平稳和政府调控;2、少量的巨头或优秀房企在竞争不那么激烈情况下,会比较理性,拍出地王可能性会降低。


根据上海的规则:

首先非上市房企基本无缘。为了获得30分的经济实力评分,要求企业必须有经过第三方审计的财务报表,公开透明的财务制度。


再看技术资质,信用评级,非上市房企有信用评级的很少。技术资质的第三项,近三年房企百强平均排名,据说TOP10房企和TOP51-100的房企得分相差了7分,这个差距基本无法弥补。


还有,“近三年在境内“一线城市”及所有境外城市中自行开发(在建及已建)的全装修住宅、装配式住宅、绿色住宅总建筑面积”,等等,规模大的自然也占便宜。

所以,非上市房企,50强以后的房企,没有做过装配式、绿色住宅项目的房企,基本都没戏了。而一次土拍只要有3家20强参加,别人也都没戏了。



三、“限地价+竞自持”,比拼的其实是金融实力。巨头能借到便宜的钱,也更容易变现


北京的“限地价+竞自持”机制,规定竞拍价达到最高限价时,开始比自持比例,自持比例最高者得;若全部自持则比拼方案。有多个地块要求房企100%自持70年……


前几天,大家是否都被“保定要求通过‘双限双竞’拿地的项目,拿证后10年不准买卖”的消息惊呆了?


一方面,房企建成项目后可以卖给客户,另一方面,拿证后10年不能卖。这个政策更像是“3年不准买卖”的“限售令”和“开发商100%自持”的卖地规则的混合版。


拼自持拼的是什么?其实就是金融实力。


千亿巨头的信用等级一般较高,他们的财务成本,最低的只有3.5%,而一线城市房屋出租的回报,则有2%左右,差距并不太大。而且,千亿巨头有多种金融手段,比如在租赁项目赢利后,把它融入自己的上市公司变现,或者打包成金融产品出售等。

而中小房企的财务成本,已经到了12—17%之间,他们唯一的赢利希望,在于通过快周转,把项目出售变现。把项目出租,对他们是个很坏的选择,他们也没有能力去上市,他们做金融产品变现,也很难取得市场的信任。


最后明源君来说说中小房企最大的优势:灵活、细分,是如何被消解的……

 


03

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

做复制品也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中小房企过去最大的优势,在于产品、服务的灵活细分。

比如,他们可以在一个城市里通过观察,发现一个小群体的特殊需求,通过精准的定位,来满足这个群体的需求。比如做75平的小三房等等。而大房企许多时候不屑于做小的市场,或者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但是当房企的规模达到数千亿乃至万亿的时候,他们完全不用去一线做感性调查,只通过研究自己客户的反馈数据,再综合别的大数据,就可以发现最新的需求。

地方的差异,有时候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特别是在巨头们都有了80---200个标准化细节的情况下。


如果一家房企在北方的20个三线城市都有布局,它完全可以在每个城市做1个类似的项目。对单个城市来说,这个项目很细分,但对于总部来说,他们最初只研发了一个标准产品,却可以复制20次,还可以在后续复制中不断优化这个产品。


但是对于中小房企来说,他们每个项目几乎都要重新研发,而且无法迭代更新。



作者:明源地产研究院  天风   图片来自网络,向原拍摄制作者表示感谢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报名体验在线开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