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浪体育
体育爱好者聚集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厦门日报  ·  备受瞩目!福建这场县域经济盛会即将召开 ·  14 小时前  
厦门日报  ·  蛇年上班首日,百亿级新能源项目正式开工! ·  22 小时前  
厦门日报  ·  谷歌,被立案调查!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新浪体育

张志杰的救治过程中 现场犯了哪些错误

新浪体育  · 公众号  ·  · 2024-07-02 16:37

正文

中国羽毛球小将张志杰不幸离世,印尼组委会医疗团队的现场反应,遭到普遍质疑与批评,被认为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

根据现场视频,张志杰在无接触情况下倒地抽搐,虽然印尼当地医院并未公布具体死亡原因,但多位医疗界人士判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心脏骤停导致的心源性猝死。

在心脏骤停的救治中,有一个“黄金四分钟”概念,即在四分钟内以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AED快速除颤急救,存活率可以超过50%。

人如果出现心脏骤停的情况,血液无法泵出,周身器官会处在缺氧状态,而人类大脑承受缺氧情况的生理极限时间是四分钟,超过四分钟,大脑就会出现组织坏死,而超过十分钟,生还的几率就相对很低了。

由此,国际上总结出了心脏骤停救治的四个规范步骤:


第一:观察是否有意识和自主呼吸,从而判断是否为心脏骤停;

第二:确认心脏骤停后,应立刻予以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第三:进行AED快速除颤,帮助恢复心脏自主跳动;

第四:送往医院进行后续救治。

注意,这四个规范步骤的顺序很关键。

令人痛心的是,在张志杰的救治过程中,这四个步骤中,前三个都没有做到位。

张志杰倒地后,中国队教练进入场地内,试图查看情况,但遭到了当值主裁判的阻止,示意必须等待组委会医疗团队入场。

这源自世界羽联的现行规则:运动队随行的队医、教练等,是不被允许入场的,运动员的救治处理,须由组委会的医疗团队负责。

这一条规则,令中国队的队医无法第一时间入场,教练能做的也只是召唤组委会医疗团队赶紧过来。

也就是说,比赛中随时关注着运动员情况的本队教练和队医,第一时间却不能入场,出了情况只能干着急。张志杰倒地后,在心脏骤停救治四步骤的第一环——观察判断上,因为这条规则,就已经慢了一拍。张志杰离世后,印尼羽协向世界羽联提交书面申请,请求修订这一规则。

对比足球比赛,只要主裁判许可,本队的队医是可以第一时间入场的。

在著名案例——欧洲杯丹麦球星埃里克森的急救过程,丹麦队医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埃里克森倒地后,丹麦队医在主裁和队友的召唤下,跑到球员身边查看情况,此时距离球员倒地仅过去了19秒;

携带急救包的第二名队医在26秒时赶到,组委会的AED设备则在59秒时抵达。

急救四步骤中的第一步骤“观察与判断”,在一分钟之内完成了。

距离球员倒地1分50秒时,丹麦队医开始按压埃里克森胸口,心肺复苏开始,组委会的医护人员则同步进行AED除颤的准备,随后进行接力除颤救治。

而在印尼的这块场地上,组委会医疗团队入场后,反应动作却截然不同。

其中一人查看张志杰的情况,另一人掏出便携式氧气瓶试图给运动员吸氧,随后,他们召唤担架入场,把张志杰抬走,而没有进行第一时间的救治动作!

在和澎湃新闻的连线中,马拉松赛事急救标准起早专家组召集人陆乐表示,这是最致命的一个错误。

“十年前,中国的传统处置思维,是赶紧把人运走送医,十年前,当马拉松比赛中出现有人倒地,现场处置就是赶紧把人送到医院,让更专业的人去处理。”

“但对于心脏骤停来说,这其实是错误的,这十年来,越来越多专业人士在努力扭转这种思维,2021年,中国田径协会和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共同制订了行业标准,在马拉松赛事中出现人员心脏骤停时,现场第一时间的救治,一定是优先于送医的。”

陆乐打了个比方:“心脏骤停的急救处理,就像一次接力赛跑,第一棒是判断病人是否有意识和自主呼吸,是不是心脏骤停;第二棒是进行胸部按压、心肺复苏,第三棒是AED除颤,第四棒是送医救治。”

“但很多情况是,第一棒第二棒第三棒都没跑,那怎么可能跑赢死神?没有第一时间的现场救治,就算送医再快,直升机来送,路上也需要时间,也还是没用。”

按照印尼羽协后来公布的抢救过程,张志杰在两分钟左右的时间内被送上救护车,开往医院,车程约10分钟,而医护人员是否在途中进行了心肺复苏或AED除颤救治,信息并未公布。

到达医院后,院方进行了3小时的心肺按压复苏,后确认死亡,在中国羽毛球协会的坚持下,张志杰又被转送到另一家医院,进行了1.5小时的心肺复苏,但也无济于事……

显然,送医之后的心肺复苏,已经来得太晚了。

至于网友质疑现场是否有AED设备,陆乐的判断是,这种洲际赛事的场馆,AED设备很可能是有的,但没有系统的场景演练,就很难及时发挥作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