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冬惊
文学翻译,青年作者。微信公众号/豆瓣/知乎:冬惊 已上架译作: 《芬妮·希尔:欢场女子回忆录》 Fanny Hill: Memoirs of a Woman of Pleasure http://read.douban.com/ebook/1718675/ 《家有老爸》 Life with Father http://read.douban.com/ebook/2036921/ 王尔德《欲海无边》 Teleny 《理发师陶德》THE STRING OF PEARLS http://read.douban.com/ebook/13383010/ 原创作品: 豆瓣阅读专栏: 《我是人间惆怅客——一个单身女子的英伦城记》 http://read.douban.com/column/25190/ 《译海无边——说说翻译那些事儿》 https://read.douban.com/column/5696466/ 中篇小说《暗夜蔷薇》 http://read.douban.com/ebook/2328328/ 短篇小说《张氏按摩院》 https://m.dudiangushi.com/a/ +CGtyDqbz3A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三节课  ·  打假、封号、群嘲…炫富网红正在翻车! ·  4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退费率 “红线”,教培机构的 “生死劫”? ·  2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我们举办了一场推理模型“年终考试”,最终夺冠 ... ·  3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22岁拿下19K产品经理offer,我是如何 ... ·  3 天前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  鸿蒙应用开发痛点全解析:从适配到实战,资深工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冬惊

十一年,北京给了我想要的一切

冬惊  · 简书  ·  · 2017-09-18 20:27

正文

摄于地坛公园

北京。有哪个文艺青年能抗拒她的魅力?

对北京最初的向往或许来自老舍笔下北平的气象。在我心中,她就是那样一座包容而平和的城市,有文化底蕴,也意味着无尽可能。去北京吧!这个念头一直存乎我心间,伴随我度过题海战术的高中时代。我来自人口超过一亿的高考大省。在我们那,100个文科生里只有一个能上重点大学。为此我走了小语种保送北外的捷径。

于是19岁那年,去北京的梦想成真了。11年前还没有动车和高铁,坐了一晚上特快,我彻夜未眠。北京的一切都令我感到惊奇,也使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默默无闻。我第一次看话剧,并且爱上了戏剧艺术,尤其是反映老北京风土人情的。第一次去中国美术馆,羡慕北京的孩子小小年纪就有徜徉在艺术殿堂的机会。第一次参加国际文化节,和各国留学生谈笑风生,参加诗歌朗诵会、作家论坛,见到了西川、食指、于坚、王家新、蓝蓝、阎连科、徐则臣、郑渊洁、曹文轩……渺小而默默无闻的我,却也能有与大家对话的机会!这就是北京的神奇了,一切都有可能,你能遇到任何人。

在北外体育馆有一排报纸杂志阅览区,游完泳之后,我经常在此翻阅《北京文学》。成为一个作家与诗人,也是我儿时的梦想。

多次漂洋过海,却总是对北京有割舍不去的情结,硕士毕业又回到了这里。2012年的北京与大学时期又不一样了,走在拥挤的地铁里,感觉北京的人仿佛多了十倍。原来过去我一直在象牙塔,不知道生活的艰辛。求职的那几个月我才真正熟悉了北京的各个城区,懂得了北漂们的艰辛:不租房的人不知道合租的居住条件能有多差,许多房子破旧、油腻、乱七八糟,根本没有客厅。

找到工作之前,我曾在好几个北漂朋友那里蹭住,带着一个很大的红色行李箱,这箱子陪我走过欧洲和美国,用了好几年。朋友说“你干嘛带那么多东西?你啥都没有定下来就打算在北京过冬啊,真可以。”

那时我的朋友们也是毕业不久,大都和别人合租,没有什么方便留宿的空间,但大家都对我非常慷慨。2012年的冬天很冷,十一月初就下了一场鹅毛大雪。一天晚上,我从很远的地方找房子回来,雨越下越大,把我唯一一双皮靴泡坏。走出地铁口就开始飘雪。从英国空运回来的大衣我还没来得及去拿,所以没有能御寒的衣物,当晚就在日租房里面发烧了……如果不是朋友们的热情帮助,我大概也很难一个人在北京撑过那颠沛流离的小半年。

2012年12月,我以优异成绩顺利拿到英国的硕士学位,2013年1月,零下十几度的时候,我搬到五道口附近的朋友家里打地铺,等待一家国企的二面。经历了将近六个月的辗转,我终于在2013年3月入职,拿着一份微薄的工资,在一间十平米的房间住了两年半。对于在英国留学两年回来的我,这种生活质量必然是与以往巨大的反差,更遭的是不能习惯北京的雾霾,每个月要生一次病。但即便如此,我仍深爱着北京。就像夏夜路边的烤串,便宜的啤酒,这里有英国没有的热闹,亲民的让人着迷。尤其喜欢北京的老社区,安静,绿化好,还保留着些许集体主义的人情味儿,正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楼下的老夫妇看起来毫不起眼,竟一位是北理工的退休英语教授,一位是乌尔都语的泰斗。

那时的日子并不宽裕,却充满了快乐。那个十平米的房间,也接待了好多朋友。空间虽小,日子却从不凑活。我买齐了锅碗瓢盆柴米油盐,便也能有酒有肉,以诗会友。一位擅长书法的朋友还给我提了几个字,我一直挂在墙上: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北京租的第二个地方,总算有一张自己的书桌了

小房间住久了,东西越来越多,便想改善一下生活条件,住的宽裕点。无奈每年想换房都是看了一圈,才发现自己真是眼高手低。总是在六七月份租期将满的时候顶着大太阳去找房,利用午间休息和下班时间,我把工作单位方圆五公里都走遍了,干净点的主卧并没有3000以下的,而我又不想搬的太远。我一直固执地以为,如果住在郊区,那又何必来北京?如果住的远到连一场晚上的演出都看不完,那生活在这个文化之都又有何意义?

北京适合所有真正爱艺术、爱自由、爱折腾的人。在北京,你可以轻松实现跨界。曾经我时常一个周末见三四拨人。譬如去人民文学出版社听讲座,和文学青年谈创作,和书法圈的朋友去雅集,去北大和博士们谈学术,带着爱好摄影的朋友逛复古集市,或者和青年创业者玩德州扑克。还有民国派对、民谣诗人演唱、草地音乐会、各种摇滚乐队演出。而留在家乡的像我一样的“大龄未婚女青年”,最主要的活动或许是相亲。

在北京,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的姑娘从来不愁遇不到有趣的年轻人。好看的,好玩的,有才华的,出色的人不怕你遇不到,只怕自己道行太浅Hold不住他们。

从农村穷苦出身的青年到开豪车的富二代,想自由恋爱的姑娘谁都有可能遇到。北京那么大,有多少人享受到它最豪华、最现代的一面?有一次和朋友上到国贸80层的酒吧,看CBD豪华的夜景,我不禁如此感叹起来。

而北京的魅力就是包容。在小胡同吃一碗十几块钱的正宗卤煮也很快乐,两瓶啤酒,一堆烤串,这快乐不亚于吃一顿精致的日本料理。

在北京,你没有太多“非主流”的顾虑。“万人如海一身藏”,你一朵奇葩很快就会被别的奇葩比下去。

母亲内心是希望过我能回家乡去。2015年她来北京出差,顺道来看我,也看北京的房子。看了一堆房子看的她心灰意冷,连连感慨:这样的破房子,还不如咱们家80年代的生活水平。是啊,家乡的房子又大又宽敞,相比之下我在北京住的小屋也太简陋拥挤了一点。

基本上只有书桌可以上镜

“这种地方你也住的下去!”母亲感慨。在我那里她只住了一夜就回家了。她时常感慨家乡谁的女儿又结婚了,也心疼我那样辛苦打拼。但是若贪恋舒适的物质条件,我又何必漂泊在外?家乡的安逸与无趣让我倦怠,同学聚会不外乎是K歌、吃饭、桌游,年轻人可以玩的地方也乏善可陈。只有回到北京,整个人才又活络起来。所以每次从家乡回到那个十平米的小屋,我的心情都无比愉快,恨不得刚出北京西站上公交就喊一句:“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后来,我跳槽到私企,有了更多的时收入,换了更大的房子,最后又辞职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北漂这些年,有苦有乐,最困难的时候眼看连房租都要交不起了,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拼命做翻译、讲课,再加上稿酬,竟也一个月之内凑齐了五六千。只要你努力,这个城市不会让你没有立锥之地。

曾有几年每到岁末,我都会有一种“岁华销尽客心惊”的感慨,这也是笔名“冬惊”的由来之一。刚毕业的时候,一度有过专业不对口的迷茫,数次想过再出国读书。可我最终还是扎根下来。在北京生活,有倦怠,有压力,但是离不开这里。

十分怀念那段悠闲的,有时间练字的时光

去过太多城市,我对出生的地方早已陌生,只有北京是永恒的精神家园。这里有我的青春,我的事业,我的爱情。十一年的奋斗,我完成了“逆袭”,从一个没能进英语系的小语种学生,到编辑专业英语试题库,到给众多英语系高材生发翻译费。

作为一个不喜欢体制也不热衷于组建家庭的人,我可以凭借一样技能过着简单而便利的生活,尽情结交志同道合的人,这大概就是北京最好的一点。

2017年4月,住进新家,终于在北京安定下来

从2006年9月18日来北京读书,到今天已经整整十一年了。北京给了我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