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这个话题还是非常应景的,因为我们现在整体面临很严峻的经济形势,一方面是短期,一方面是长期。
短期的话,我们都知道最近整体经济面临需求不足,与之密切相关的就是通缩,价格下降,就业、失业的问题;长期的,中国经济还是面临比较大的挑战,就是新生人口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从2016年1800万到去年只生了902万,
在七年时间里新出生人口减半,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和平年代是极其罕见的,而且可能未来的趋势也不乐观,这对中国长期经济的创新力、活力跟综合的国力都会带来比较大的挑战。
当然已经映射到现在一些企业、家庭对投资跟消费的信心,所以其实也是映射到短期,不仅仅是长期问题。
一举两得的解决办法:把新的10万亿投资于孩子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怎么办?今天跟大家探讨一下。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好在是可以互相抵消的,一个是找地方花钱,一个是需要花钱,所以是有机会能够一举两得,用一个解决方案解决两个问题的。今天要讲的就是最紧迫的方式就是
花钱刺激人口,同时解决人口的长期问题跟短期的经济需求不足的问题。
具体怎么样去花钱呢?当然经济刺激的方案大家都非常的关心,也一直在讨论和酝酿,其中肯定是会包括债务的化解,如果不做的话经济还会下跌,止跌的必要措施肯定是把债务化解,包括地方债。房地产行业还有很多债务,可能需要通过收购一些存量的房产去化解这样的债务问题。还可以像过去一样增加投资,比如说在城市改造,在新能源的基建方面做这样的投资,但是这些只是止跌,
如果要额外的拉动需求的话,那必须是有些新的想法,我们过去一直没有做的或者没有落实的,就是要发钱给消费者。
如果我们发钱给消费者,是倾向于发钱给有孩的家庭或者未来想生孩子的家庭,就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而且是巨大的、额外的对消费的刺激。
首先要发多少呢?现在看来似乎是需要有GDP的百分之几,或者GDP的10%,甚至绝对量10万亿的规模。上一次经济危机(2008年)我们发了4万亿,很大程度上就把经济拉了上来,当时的4万亿,十几年前真的相当于现在的10万亿。10万亿相当于我们GDP的不到10%。
中国通胀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那么有人会问,会不会引起通胀呢?我认为中国通胀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中国基础的居民消费可以说是全面的严重过剩。举个例子,食品,我们现在的农产品已经是非常的供应充足,而且效率非常高,人均消费已经达到了全球很高的水平。我们的一些统计数字,中国人均猪肉的消费量是超过全球水平的,我们用不到20%的人口,但是消费了全球一半的猪肉,我们不到20%的人口,消费了全球40%的水产品、海鲜产品,我们即使发更多的钱,还有更多人吃猪肉吗?还有更多人吃海鲜吗?可能略有增长,但是产能绝对是充足的。
制造业不用说了,全球的产能放在中国能够是完全消化甚至过剩的,这么多新能源的车,每个产能扩大一倍都是没有问题的,中国如果有更多的消费力,人均车的产量不会那么夸张的话,消费额外10%的商品,是我们现有的产能完全可以消化的,不会引起通胀,反而能够产能利用起来增加就业。我觉得未来这些基础的商品已经不再会有通胀的可能了。
唯一可能引起通胀的,大家真的有钱去买一些奢侈品或者是热门目的地的酒店会涨价,但是今年实际上旅游虽然量增加了,但是我们的酒店供应也是过剩的,出租率在下降,因为又开了好多好多酒店,
总体来说中国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是产能过剩,而且这个产能过剩的幅度是远远大于10%,所以我们增加10%的提振消费是不会引起通胀的。
现在这种通缩的状况比较糟糕,因为大家知道通缩是钱越来越值钱了,把钱存着不去消费,这就会引起恶性循环,我们必须把中国的经济通过提振需求拉升通缩先行。要花钱也不容易,我们要找花钱的机会,中国现在不是说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地方花。过去我们花钱,4万亿很大一部分是基建,现在基建已经没有太多有回报的项目了,很多地方的高铁已经建好了,现在总体再增加基建项目,铁路、公路,机会不大了。只有少数城市还有很大的、额外的住宅类供应需求,大城市里的办公楼,上海、北京的办公楼也是空置率非常高,未来可能改造成住宅或者其他的用途。
新能源的投入确实有机会,我们在西部建设很多新能源的发电厂,或者是数据中心,这是有机会的,可以加快这样的建设,但是总体的量级还是远远不够几万亿的消费增加。我们哪个地方可以投资呢?
中国现在什么都不缺,就是缺人,我们未来的孩子是不足的,实际上最值得投资的就是我们的下一代,孩子,而且这是真实能够拉动消费和拉动就业的。
投入与回报错配,如何解决“年轻人想生不敢生”?
我们现在一方面年轻人说没钱生孩子,一方面我们国家整个社会说找不到地方花钱。另一方面,我们的年轻人说没时间生孩子,压力太大,工作压力太大或者是教育压力太大,整个社会又说我们就业不足,很多人找不到工作,这显然是一个错配。我们家庭说没钱没时间,整个社会的时间跟钱又是富余的。为什么没有把社会的资源引向家庭呢?
因为每个家庭抚养孩子的成本是由家庭承担的,由父母承担的,而他的回报,无论是孩子未来会成为纳税者,还是创新者、消费者,都是贡献于社会的,所以有一个个人利益/私人利益跟国家利益的错配。这解决的方案很简单,就是通过国家的手段把更多的社会资源返还给家庭,来解决这样的错配问题。
我一直在提鼓励生育的福利措施,首先从钱的角度,一个是钱,一个是时间。从钱的角度,可以通过国家发的现金、减税跟购房补贴的几个方式。现金,每个月孩子抚养的成本可能几千块钱,根据你孩子的数量,发给每个育儿家庭1000到6000块钱,每个月发一个补贴,但是鉴于现在我们要快速提振需求的形势,
建议可以一次性地对于每个新出生的孩子发10万块
,我觉得这是一次性的补贴,可以快速提升,再加每个月发。这对于小城市或者收入一般的水平家庭,我觉得这个力度还是挺够的,但是对于大城市、生活成本比较高,收入也比较高的群体,这个还是不够的。对于大城市的抚养孩子成本比较高的家庭,我觉得可以通过减税跟免税的方式,因为他生的孩子未来对于社保和国家税收有贡献,我们可以返还一部分税收给他,二孩家庭返还一半,三孩家庭全部返还,在一定的限额范围内。还有在大城市的购房成本比较高,如果你多了两个孩子可能多买10平方米,20平方米的房子,上百万的成本,可以通过低息或者无息的贷款给予补贴,综合的手段可以拉动一万亿、两万亿的消费提升。还有把孩子相关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包括辅助生育的医疗费用的报销。
金钱只是一个方面,时间的倾斜更重要。因为家长养育孩子既有金钱上的付出,也有时间上的付出,尤其是母亲她要休产假,辅导孩子功课,孩子的接送等等,我们都知道养育孩子是一个非常花时间的事情。怎么样把社会更多的时间成本减负呢?第一建设更多的托儿所。像法国有提供普惠性的托儿所,从孩子几个月开始提供一直到三岁。中国需要建设更多的托儿所,现在很多幼儿园开不下去了,因为新生儿少了很多,幼儿园可以增加提供托育服务,托儿所服务的能力,可以提振就业。国家要给予补助,因为托儿所的服务是负担很高的,家庭是负担不起的,国家在这个地方花钱也是增加育儿嫂的就业。
提供男女平等的产假,增加产假。鼓励企业让员工,尤其是有孩家庭的员工能够灵活在家办公,像携程允许一周有两天的时间让员工可以在家办公。
还有一个很值得提倡的,就是给孩子跟家长多放一些假,比如说春假、秋假。每个孩子可以在春天、秋天多休一周的假,家长可以利用这一周的时间陪着孩子去郊游、旅游的活动,这是有助于整体让家长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的。这个假期也是应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尽量休不同的时间,不要大家都挤在一起,像黄金周一样,可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消费和度假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