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小东:
现在有 一个现象,在线教育在进行了一段换时间后会向线下过度,然后再回到线上,这个现象是短时间的存在还是长久的一个存在?
朱宇:
很多互联网教育公司的从业人物刚开始可能并不在教培行业,跨领域进来就会发现教培行业很复杂很特殊,可能不能套用其他领域的模式。最直接一点,教培行业是一个“反人性”的行业,某种程度上用户其实是被逼迫学习的,有一种被动性。教培行业是被动型意愿的消费者,是要完成一定的行为达成目标,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会推动,由轻到重。就好比健身,也是被动型,自己不一定能坚持去,但是请了私教就会严格管理,时刻监督,督促你去锻炼,把控你的饮食。知识费用走到现在其实走的是一个新的模式,他看重的人群是哪些呢?是会愿意把获取新知识获得轻成长当成类似于获取娱乐信息,类似的这样想法后,那它就可以做的轻,我就是主动获得信息知识的一个过程。
K12就不一样,在很明确我要考试、考级、掌握某种特定技能后就不一样了,他必须得反复训练,这种训练就使得人不一定能坚持下去,违反了人本来的行为规律。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要加入“重”的元素,其实你会发现,现在的一些知识分享已经开始在做“重”。最重要的是口碑,口碑最很重要的就是让别人通过学习他的产品而发生改变。如果他行为没有改变,他个人就根本不可能改变的,最后就会说别学这个,学这个没用,慢慢降低受众。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一定要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去帮助大家成长,这就是从轻往重变化的过程。
我们现在看到互联网教育越来越重,从原来的录播课演变成直播,又从直播发展成双师直播,一个老师复杂讲课,可能给成千上万的学生讲课,然后把这些学生每30-50人分成一个小班,这个小班会配一个辅导老师,辅导老师会跟学生在课上互动同时在课后叮嘱学生作业的完成、叮嘱学生的学习行为、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答疑。现在又流行线上小班,由授课老师亲自为学生做答疑,这个过程就是越来越“重”的过程。虽然互联网教育加了互联网,但是本身的后缀是教育,脱离不了教育的属性,教育是一个很重的行业,很重的寓意,很重的服务,很重的目标结构导向。在我看来,无论是线上互联网教育还是地面的教育,最终统一下来,有同一个的规律,就是都得必须改变学生的行为,让他有了成长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企业或者机构才能长久的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