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网易蜗牛读书
网易精品阅读,价值阅读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用空8支的原装进口『PICILY豆乳洁面乳』 ... ·  4 天前  
悦读文摘  ·  每天思考一段话 ·  4 天前  
蓝钻故事  ·  《唐探1900》背后,是真正的女性力量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网易蜗牛读书

年轻人你刷卡消费的样子可真像财务自由

网易蜗牛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9-03-04 20:00

正文


导语

3月4日,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中国95后乐于消费而不愿储蓄,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95后占家庭支出的比例最高,达到13%;而英国和美国仅为4%。


这一报道让“Z世代”(指出生于1990年代中叶至2010年的年轻群体)的消费力再一次成为热点。而中国的Z世代(15-23岁)人群最庞大,1.49亿人,到了2020年占据整体消费力40%。


据《Z世代消费力白皮书》显示,中国Z世代人群最庞大,共计1.49亿人,到2020年Z世代将占据整体消费力的40%。51信用卡管家《2017年信用卡活跃用户消费报告》中也显示,微博提及信用卡的用户年龄分布中,95后占比最高,达26.16%。


这些数据背后,意味着中国95后强大的消费能力,以及随之而生的消费信贷崛起。


作者  三月与橘猫

“我学了最没钱途的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前不久,央行发布了一项恐怖的数据报告。

数据显示,中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高达880.98亿元。这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小米集团的创始人雷军身价才821亿,而高达900亿的债务可以排在中国富豪榜第十位。

而纵向对比同样的一组数据来看,在八年前这项数据总额还只有76.89亿元。八年间,翻了不止11倍,变化之大,令人咂舌。

除了40%的职场人士正在逐渐成为“卡奴”,在百度百科可以搜到的另一组18年数据更是令人震惊。


中国近1.7亿的90后,超过4500万开通了花呗,平均每4个90后就有一个使用过分期付款方式购买物品。而大学生消费最多的手机中每3个就有1个是分期消费。



而支付宝方面数据显示,年龄在35岁以内的贷款余额占比79.38%。

官方发布的《2018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数据显示,月入5000元的年轻人,比月入2万元的群体还要敢花钱。其中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款,是为了以贷养贷。

近年来,年轻人因借贷问题而深陷泥潭,当“身份证放款“大学生小额贷款””“裸贷”,“裸条”这些词汇变得不再陌生。是贷款行业蓬勃发展的最好证明。

过度消费,正以一种恶性循环的方式摧毁每一个深陷其中的年轻人。

 

01

没车没房不要紧,只要没债务,你已经超过18%的年轻人了。


贷款消费火热的十年是贷款行业飞速发展的十年。
自2008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关于小额信贷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以来,中国的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呈快速发展趋势,2015年达到8910家,达到2011年以来最高峰。2016-2017年,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17年9月底,国内小额贷款行业企业数量为8610家,同比减少1.50%。但如果算上没有贷款资质的不良信贷公司,总数极有可能超过1万大关。



今天,贷款消费作为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消费形式,一直具有“花明天的钱做今天的事”的特点。他让人们变得更加的方便,但也无形对消费主义推波助澜。

第一,从消费者角度讲,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的同时透支了未来收入,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


第二,从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讲,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特别是经济进入了买方市场后,消费对经济的反作用更为突显;


第三,从通过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讲,在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中,贷款起到推动作用,但也容易造成“虚假繁荣”。

我极不建议没有偿还能力的年轻人参与贷款消费,自制力差没有偿还能力的年轻人很容易掉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消费主义的陷阱有多深?我们可以从消费社会讲起。


《消费社会》是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经典之作,写于1970年。书中深刻剖析了无处不在的消费现象。


《消费社会》[法] 让·鲍德里亚 


其主要观点有三:

>> 第一, 人们购买和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附着在商品之上的象征符号意义,商品的象征价值已日益超过实用功能。

>> 第二, 通过对符号象征的消费,来区划不同群体或阶层。

>> 第三, 消费行为之间是有关联性的,商品在消费结构中互相指涉和暗示。


02

当代90后生存方式:账单式小康

 

前一段时间我掌握了一个全新的词汇——“账单式小康”,他主要是指一种没钱但就是敢花的一种消费状态。

 


而套到我们九零后这一代的身上,好像就是这种状态“穷忙”。明明每天忙的要死,没攒下多少钱不说花的还不少。只有在账单上我们才能找到些许的安慰。

而穷忙族一词来自英文单词“working poor”,原指那些薪水不多,整日奔波劳动,却始终无法摆脱贫穷的人。但是随着逐渐壮大的“穷忙一族”队伍,主要界定为每周工时低于平均工时的三分之二、收入低于全体平均60%者。这个定义又逐渐发展成一种为了填补空虚生活,而不得不连续消费,之后继续投入忙碌的工作中,而在消费过后最终又重返空虚的“穷忙”。

穷忙族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日本经济学家门仓贵史在《穷忙族》一书中,他对“穷忙族”下的定义是:每天繁忙地工作却依然不能过上富裕生活的人。欧美国家通过客观指标发现,在他们的社会里存在着庞大的“working poor”族群。此外,随着日本和台湾地区这几年来全球化发展愈趋明显,也出现愈来愈多的“穷忙族”。


《穷忙》 [美] 希普勒 


03

学会抉择,理性消费


罗伯特 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写到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他将人生意想成两条路,然后告诉世人人生会因为选择的不同而不同,某些时候我们选择自以为正确的捷径,从而迅速的到达了物质的巅峰,却回过头掉入了深渊。

这样的选择是痛苦的,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更甚,可是比错误选择更痛苦的事情,就是我们接受了错误选择下的错误结局。

记得大学时候认识的朋友,为了买一部手机尝试了下网贷,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大概以贷养贷欠下了40多万,他不敢跟父母开口,一直靠着大家的帮衬还着贷款。我不知道在如花的年纪,他每个月要偿还5000元的债务是种什么感受,为此他想过自杀,想过逃之夭夭,但很难片面评价在今天这个物质世界,这是否是少数情况。

人生没有圆满,只有经历,特别是当我们处在人生关键的十字路口时,一定要学会选择,并且学会改变从而选择正确的道路。至少在这个物质社会,如何保持本心,不被随波逐流还挺重要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