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总是恹恹的。
像一簇枯萎植株,颓在秋日寒霜里。
有点丧。
熬夜,失眠,黑白颠倒,窝在床上刷手机;
有点躁。
焦虑,迷茫,暴饮暴食,间歇性混吃等死。
越是想改变,越是慢半拍。忍不住整晚整晚地煲电视剧;忍不住不停不停刷朋友圈;忍不住薯片炸鸡汉堡嘴里塞。
于是乎,在又颓又丧的时候,我做了这些事儿:
一切,慢慢好转。
“好好睡觉,像只冬眠的小熊”
所有情绪的颓废,大概都从身体的荒废开始。
我花了整整一两周,不制定计划、不强行扭正,只是单纯地,观察自己。
没多久,便发现一条恶性循环的作息链:
失眠—晚起—看不进书—狂吃甜食—瘫在宿舍—手机上瘾—再失眠……
转机发生在暑假。
彼时,我顶着两团黑眼圈,住进外婆家。每天呢,不愁不恼,陪老人买菜做饭跑超市,晚上出门溜个弯儿。
都说越老的人,物欲越淡,生活越规律。呆了半个月,我身体好些了,心情也自然回温。
记得有次看毕淑敏的专访,有人问她,该如何度过低潮期。她只说,“好好睡觉吧,和一只冬眠的熊一样。”
想想还真是。
当你
体重飙升视力下降,不敢见人不想出门,每天陷在生活的低能量区,又怎么可能专注学习走心工作?
当你
跑步五公里加无氧配合,饮食上减糖增蛋白,尝试跳出心理疲惫期,又哪有那么多时间抱怨和丧气?
很多时候,只有精力饱满,才经得住琐事刁难。
试试吧,急事慢做,先把自己的身体调节好。健一次身,拾一本书,瞄一瞄单词,若都没胃口,打个盹试试。
生活嘛,能顺畅地一推到底的时刻总是少数,那些心焦又聊赖的日子,照顾好自己,就是稳赢。
“少一点自怜,多一点自嗨”
我闺蜜是个极品猫奴。
她曾给我安利过一个方法:
每次感觉不能饶恕自己的时候,就像摸猫一样摸自己的头,摸十下就去学习。
我试过了,没用。但藉此明白了一个道理——颓废之时,最大的问题是
“行动力”。
拿我自身来说,也不是不想改变,只是当我意欲振作的时候,往往犯一个低级错误:
对自己预期不足,要求太高。
就好比今天突然发毒誓,明天我要戒懒,背单词,早起跑步一小时,看书两百页,写文章三五篇……这注定是失败的——
颓废中的人,精力、意志力都处于低谷,一下子去做那些强大自律支撑的事儿,怎么可能?
同样的,那些上来就命令自己“每天暴走1万步,俯卧撑300个”、恨不得一口吃成大胖子的人,很快也会热血放凉,不了了之。
所以咯,不如换个做法——每天做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就够了。那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甜头,才是最佳动力源。
就比如,心情沮丧时,我喜欢一遍遍刷电影。为了减少消磨时间的沮丧感,我会尝试写短评,甚至手绘观影心得。
再比如,如果你记性奇差,对死读硬背无感。那就扔了单词书,去听新闻,读小说,看纯英文视频,找到自己的嗨点。
别找五花八门的借口,那是你维持原地踏步的怠惰;也别把一切归咎于丧,十有八九,你只是懒罢了。
在这个不断升级打怪的过程中,
输入
-
输出
=
你的能量值。
最好的利刃,莫过于学习和精进。
即便每天“颓废着”,也请记得“在路上”。
“勾搭新朋友,接触新圈子”
一到周末啥都不想干,只想死宅在家里;
外卖点了又点,游戏输了又输,好没劲;
明明不喜欢独处,却也没什么社交欲望;
在我最丧气的那段时间,闭门不出,邋里邋遢。每天手机不离手,窥伺朋友圈的动态,却又懒于社交,疲于独处。
那时的落差感,像一只伸出去又哆哆嗦嗦带着迟疑的爪子,每天挠啊挠,扰的我慌又乱。
好不容易,我鼓起勇气,加了几个兴趣圈子,开了几节线上微课。
记得第一次出声,我像木头般傻愣着,窘迫的把胳膊都搓红了。未曾想,收获了一票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