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微信推送模式又双叒叕变了!如果不想错过更及时、更优质的学术资讯,
别忘了点击右下角的“
”和“
”,科研圈日报每个工作日与你相见ღ( ´・ᴗ・` )
· 人工智能
OpenAI 将推出 GPT-5 ,可免费使用,o3 取消独立发布
2 月 13 日凌晨,山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在社交平台宣布,
OpenAI 将在未来几个月内连续推出 GPT-4.5 和 GPT-5 两大模型,后者整合了 o3 及其他技术,此前预告的 o3 模型将不再独立推出
。
不过,在 GPT-5 发布之前,OpenAI 将发布 GPT-4.5(内部代号 Orion),这将是 OpenAI 最后一个非思维链式(non-chain-of-thought)模型。此前有报道称,GPT-4.5 在性能优化上遇到了挑战,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外媒报道提到,GPT-4.5 相比 GPT-4o 的提升幅度,远不及 GPT-4 相较 GPT-3 的进步。
关于 GPT-5,奥尔特曼还表示,
ChatGPT 免费用户未来将在标准智能水平下无限制访问 GPT-5,但会受到滥用检测的限制
。Plus 订阅用户则可在更高的智能水平下运行 GPT-5,而 Pro 订阅用户可使用更高智能水平的 GPT-5,这些模型将支持语音交互、画布功能(Canvas)、搜索、深度研究等多种增强功能。(机器之心,APPSO)
· 环境与健康
中国学者发现:经常吃塑料盒装的外卖,可能增加心衰风险
近日,一组宁夏医科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生态毒理学与环境安全》
(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发表研究指出,频繁使用塑料外卖容器可能显著增加充血性心力衰竭风险。这项结合人群调查与动物实验的双阶段研究发现,塑料化学物质可能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引发全身炎症和氧化应激,进而损害心脏健康。
研究团队首先
对 3179 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高频接触塑料制品的人群患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 13%
。在进一步的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将沸水倒入常见外卖塑料盒,提取浸出液供大鼠长期饮用。三个月后,实验组大鼠出现心肌纤维断裂、线粒体肿胀和炎症细胞浸润,血清中氧化应激标志物(如丙二醛)和炎症因子(如 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同时,实验组大鼠的肠道菌群结构改变,与炎症相关的普雷沃氏菌属和瘤胃球菌属丰度增加,而具有抗炎潜力的肠杆菌属减少。
研究强调,高温会加速塑料中有害物质释放,例如微波加热 3 分钟可使每平方厘米容器释放 420 万个微塑料颗粒。先前曾有研究证实塑料中常见的双酚 A(BPA)、邻苯二甲酸盐等内分泌干扰物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人员建议公众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尤其避免用塑料容器盛装高温食物,可替换为玻璃、不锈钢等材质。对于外卖食品,可到家后及时转移至非塑料容器。研究团队指出,塑料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仍需深入探索,包括化学物质在人体内的累积效应及更广泛人群的验证。
暴露于高浓度颗粒物 1 小时,就会令人无法集中注意力
一项近日发表于
《自然-通讯》
(
Nature Communications
)的新研究发现,短期暴露于空气污染会降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专注力。
研究人员分析了 26 名被试在暴露于高浓度颗粒物(PM)和清洁空气 1 小时前后完成的认知测试数据,
发现即使是短暂的高浓度颗粒物暴露也会影响他们的选择性注意力和情绪识别能力,这可能导致注意力的分散以及丧失正常社会行为能力
。研究还发现,暴露于颗粒物空气污染后,被试在评估情绪识别的认知测试中表现更差。研究者还指出,短期空气污染与暴力犯罪事件之间存在关联,可能与情绪调节障碍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被试的工作记忆并未受到影响,表明某些大脑功能对短期污染暴露更具韧性。研究人员表示,研究结果可能对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教育成就和工作生产力。研究针对的是临床健康的成年人群,这意味着他们健康状况良好,没有临床呼吸或神经系统问题,其他群体可能更容易受到空气污染的影响。(卫报)
· 海外学界
美国工程院公布 2025 年新增选院士名单,多名华人学者入选
当地时间 2 月 11 日,
美国工程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公布了 2025 年新入选的院士名单,包含院士 128 人,外籍院士 22 人
。在新当选院士中至少包含 15 名
华人学者
,南昌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阮榕生、清华大学校友曹培、四川大学校友王勇、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校友袁征、浙江大学校友陈龙庆、北京大学校友王振纲等学者均在入选名单中。(美国工程院,青塔)
· 生物医学
全球第三例能抵抗阿尔茨海默病的“奇迹案例”出现
据中国科学报消息,一项由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WashU Medicine)2 月 10 日发表于
《自然-医学》
(
Nature Medicine
)的研究揭示了
全球第三例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天然抵抗力的“奇迹案例”
,并初步探讨了其背后的机制。
该案例是一名 75 岁男子,他携带一种几乎必然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基因突变,其家族中许多成员因该突变在 50 岁左右患病,而他却在超出预期发病年龄 25 年后仍保持认知健康。研究团队通过脑扫描和基因分析发现,该男子的大脑中虽然积累了大量淀粉样蛋白,但几乎没有 tau 蛋白缠结。此外,
他的基因组中存在 9 种独特的遗传变异,其中 6 种变异首次被发现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
。这些变异与神经炎症、蛋白质折叠等功能相关,可能在保护大脑免受疾病侵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案例挑战了阿尔茨海默病的传统理论,即淀粉样蛋白是疾病的首要驱动因素,并提示抑制 tau 蛋白扩散可能是延缓或阻止疾病进展的关键机制。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对阿尔茨海默病病理机制的理解,还为未来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中国科学报)
· 古生物
中国科学家发现已知最古老短尾鸟类,命名为“政和八闽鸟”
“政和八闽鸟”的手绘复原图 来源:
ZHAO Chuang
在鸟类的早期演化中,短尾可作为演化创新的一个标志,影响生物学的各个方面,包括体重分布和飞行机制。侏罗纪时期鸟类化石记录稀少,始祖鸟(Archaeopteryx)是该时期仅有得到广泛接受的原始鸟类。但它更接近恐龙而非鸟类,例如它有牙齿和长尾。
2 月 12 日发表于
《自然》
(
Nature
)的一篇论文描述了在中国发现的已知最古老短尾鸟类。这一新发现物种生活在侏罗纪晚期,大约与长尾的始祖鸟同时代,将鸟类失去长尾的时间往前推移了近 2000 万年。
研究团队报告了在中国福建省政和生物群发现的一种新化石鸟类,其年代可追溯至侏罗纪末期(约 1.499 亿~1.502 亿年前)。新物种被命名为政和八闽鸟(
Baminornis zhenghensis
,其中“八闽”为福建古称。)八闽鸟有独特的短尾特征,与现代鸟类相似,与始祖鸟的长尾截然不同。这一特征使八闽鸟成为迄今已知唯一(也是最古老)的侏罗纪短尾鸟类,将这一鸟类特征的出现向前推了近 2000 万年。八闽鸟的发现凸显出鸟类在晚侏罗世的多样性,揭示出鸟类演化的一个关键阶段。(环球科学)
· 神经科学
新研究揭示后外侧皮层杏仁核在攻击性行为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