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研究生时学习认知行为治疗,老师讲到,
每个人的头脑中都有一些特定的行为规则,
在别人看来或许大谬不然,
自己却可以深信不疑,并且遵行不误。
「
出门必须先迈左脚,否则一整天都会倒霉。
」
这是一个强迫症患者的规则,
大多数的所谓正常人,看了都觉得很无厘头。
「
天冷必须喝热水,否则会肚子痛。
」
这个规则听起来,就有点像那么回事了,
尤其对喝惯了热水的中国人来说。
但是在那些一年四季都喝凉水的西方人看来,这个说法也不见得比强迫症的规则更make sense
。
老师让大家头脑风暴,
写出生活中习以为常,却未经检验的规则。
这很难,我们绞尽脑汁地想啊想。
老师启发我们:
「你们想,生活中有哪些事
你觉得
是必须的
,
不按这个来,
你认为
最坏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在必须的后面跟上否则,
就成了一个规则
。」
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想了想:
必须好好听课,必须完成作业,必须通过考试,
啊还有,必须发论文,必须顺利毕业,
否则…………否则会怎么样?不堪设想。
「一定要有否则吗?」我问,
「我想不到后果。」
老师说:「想不到的话,就在后面写上这句,
否则就糟糕至极
。」
「
我必须顺利毕业——否则就糟糕至极。
」
我盯着这一句规则,不明白这个练习的用意何在。
老师说,写好规则以后,看一看你认定的后果,
有多少是现实的
「行为-结果」联结
?例如:
我必须守法,否则我会被法律惩罚
。
又有多少是你头脑中的,未经验证的
想象
?
有的想象,不妨用实验的方式试一试,例如:
天冷的时候喝一杯凉水,肚子真的会痛吗?有多痛?痛多久?痛完之后又怎么样?
可是,「糟糕至极」这句话该怎么验证?
老师说,嗯,你想一想,这句话怎么验证。
想了好几年,我才慢慢明白过来,
「否则就糟糕至极」,这句话是没法验证的。
类似的话还有:
完蛋了,死定了,绝对不行,没办法,永无翻身之日……
它不是一件或几件具体的事,
它只是一团情绪,一堆抽象的表达,一片乌泱泱笼罩过来的灾难感,一道不容置辩的威压。
为什么就糟糕了?怎么就至极了?到底会发生什么?
没想过,想到「糟糕至极」,就觉得不能再想下去。
有什么好想的?反正是糟糕至极了,还想!
——思维就在这里停掉了。
做了很多年的咨询师以后,
我越发意识到,
思维停在这里,
一个人会受到多大限制
。
前天推送了一篇文章《
你是怎么有了现在这个家
》,有人不理解最后一段的说法:
「什么叫修正认知才买得起房?」
举个例子吧,十几年前的人,如果守着一个规则:
「
我不能贷款买房——否则就糟糕至极
。」
那么他就算有了首付的钱,
也还是买不起房
。
除非他开始思考:糟糕至极是有多糟?具体会怎样?
从停下来的那个点开始,继续向后接:
「
我不能贷款买房——否则就糟糕至极——具体地说,就是每个月要扣两千块钱
。」
想到这里,他就有可能买得起房了,
只要他愿意承担一个月两千块的代价
。
其实不管是什么代价,只要明确了,都好办。
一份代价,总是可以
权衡,考量,选择
或
不选择
的,
但「糟糕至极」是永远
不可以
选择的。
等到涨了几年,人们在认知上可以接受贷款了,
很多人还是买不起房,限制他们的新规则是:
「
不能把全部积蓄都做首付,否则就糟糕至极
。」
打破这个规则以后,又有一些人认定:「
买房要买到五环以内,否则就糟糕至极
。」
再后来:「
要一步到位买大房,否则就糟糕至极
。」
房价一天天涨,规则也不断修正:
「
再小不能小于四十平米,否则就糟糕至极
。」
「
不能买郊县盘,否则就糟糕至极
。」
「
贷款不能超过一百万,否则就糟糕至极
。」
「
房价过热的时候不能买,否则就糟糕至极
。」
铁了心不打算买房的人,或许觉得无法理解,
但那些想买房,又一直「买不起」的人,
很大一部分都处于或曾经处于这种
自相矛盾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