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5
上海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方法
上海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评价按以下工作程序进行:
一、基础数据处理
在进行正式评价之前,首先需根据《上海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评价工作指南》(沪经信技〔2022〕145号,以下简称《工作指南》)明确的各项指标解释,结合评价附表(表1-16)中的相关附件及证明材料,对“上海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数据表”中各项数据值进行逐项核实,对证明材料缺失或无效的数据予以核减,以最终的核定数据作为计算每项指标得分的依据。
二、指标数值计算
在获得评价数据表的核定数据后,可获得《上海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见《工作指南》附件4第一部分)中各项指标的数值。其中,有6项指标的数值须通过计算获得,计算方式如下:
(一)“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支出指标”数值,由“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核定数据除以“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核定数据得到;
(二)“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数值,由“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核定数据除以“主营业务收入”核定数据,再乘以本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系数和规模系数得到;
(三)“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数值,由“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核定数据除以“企业职工总数”核定数据得到;
(四)“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数值,由“新产品销售收入”核定数据除以“主营业务收入”核定数据,再乘以本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系数得到;
(五)“新产品销售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数值,由“新产品销售利润”核定数据除以“利润总额”核定数据,再乘以本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系数得到;
(六)“利润率”数值,由“利润总额”核定数据除以“主营业务收入”核定数据得到。
三、得分计算方法
获得《上海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数值后,根据基本要求、满分要求以及相应的计算规则,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得分,其总和就是该企业的评价得分。
(一)关于各项指标的基本要求和满分要求
各项指标的基本要求、满分要求,由已认定上海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历史数据测算得到,并根据上海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发展总体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当前基本要求、满分要求的数值见下表。
表 各项指标基本要求和满分要求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权重
|
三级指标
|
单位
|
权重
|
基本要求
|
满分标准
|
创新投入
|
创新经费
|
28
|
研发人员人均研发经费支出
|
千元
|
12
|
≥180
|
870
|
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
|
16
|
≥3(乘以规模系数和行业系数后)
|
20
|
创新人才
|
16
|
研发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的比重
|
%
|
10
|
≥7
|
60
|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层次人才数
|
人
|
4
|
≥3
|
35
|
来技术中心从事研发工作的外部专家工作时间
|
人月
|
2
|
≥5
|
30
|
创新条件
|
技术积累
|
12
|
企业拥有的全部Ⅰ类知识产权数
|
件
|
6
|
≥5
|
55
|
企业对外合作项目数
|
项
|
3
|
≥1
|
5
|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项目数
|
项
|
3
|
≥1
|
5
|
创新平台
|
12
|
企业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原值及研发用软件购置费
|
千元
|
6
|
≥10000
|
800000
|
拥有经认证的研发平台、实验室和检测机构数
|
个
|
4
|
≥1
|
4
|
技术中心与其他组织合办研发机构数
|
个
|
2
|
≥1
|
3
|
创新绩效
|
技术产出
|
12
|
当年被受理的Ⅰ类知识产权数申请数
|
件
|
6
|
≥1
|
32
|
当年被受理的PCT专利申请数
|
件
|
2
|
≥1
|
2
|
最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的标准数
|
项
|
4
|
≥1
|
10
|
创新效益
|
20
|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
|
8
|
≥20(乘以行业系数后)
|
60
|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
%
|
7
|
≥15(乘以行业系数后)
|
60
|
利润率
|
%
|
5
|
≥5
|
30
|
加分
|
加分
|
20
|
近两年获国家、省(市)部级或行业奖励数
|
项
|
≤3
|
国家奖励一个加2分;省部级或行业奖励一个加1分
|
|
近两年承担市级以上专项数
|
项
|
≤5
|
国家专项加2分;
省市级专项加1分
|
|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国际专利数
|
件
|
≤4
|
每有一个加1分
|
|
企业拥有高质量专利数
|
件
|
≤4
|
每有一个加1分
|
|
技术中心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数
|
个
|
≤2
|
每有一个加1分
|
|
企业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项目数
|
个
|
≤2
|
每有一个加1分
|
|
减分
|
减分
|
6
|
未提交快报材料
|
次
|
≤6
|
一次未提交扣3分
|
|
(二)关于指标得分的计算规则
指标得分按照分段线性插值的方式进行计算。
具体计算规则如下:
1、每项指标,计算结果达到基本要求的,给60%权重分。达到满分标准的,给100%权重分。指标数值为0 时,指标得分为0。
2、指标数值处于0和基本要求之间时,指标得分按线性插值的方法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指标得分=指标数值/基本要求*60%权重分。
3、指标数值处于基本要求和满分要求之间时,指标得分按线性插值的方法计算,具体计算公式为:指标得分=(指标数值-基本要求)/(满分要求-基本要求)*40%权重分+60%权重分
4、得分数值计算结果采用四舍五入,保留一位小数;四舍五入等于0分的,给0.1分。
5、“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主营业务收入>0时,则按正常方式计算得分;主营业务收入为0时,则该指标得满分。
6、“新产品销售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若新产品销售利润≤0,则该指标得0分;若新产品销售利润>0,利润总额≤0,该指标得60%权重分;若新产品销售利润>0,利润总额>0,则按正常方式计算得分。
7、加分项计算方式详见“指标体系”。
四、行业系数及规模系数
1.行业系数
行业名称
|
研发经费支出占
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
|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
|
农业
|
1.5
|
1.5
|
1.5
|
农副食品加工业
|
1.5
|
1.5
|
1.0
|
食品制造业
|
1.5
|
1.5
|
1.0
|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
1.2
|
1.5
|
1.5
|
烟草制品业
|
3.0
|
1.5
|
2.0
|
纺织业
|
1.2
|
1.0
|
1.0
|
纺织服装、服饰业
|
1.2
|
1.0
|
1.0
|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
1.5
|
1.2
|
1.0
|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
1.0
|
1.5
|
1.2
|
家具制造业
|
1.2
|
1.0
|
1.0
|
造纸和纸制品业
|
1.0
|
1.0
|
1.0
|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
1.0
|
1.0
|
1.2
|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
1.5
|
1.2
|
1.2
|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
1.0
|
1.0
|
1.0
|
医药制造业
|
0.8
|
0.8
|
1.0
|
化学纤维制造业
|
1.0
|
1.0
|
1.0
|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
1.0
|
1.0
|
1.0
|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
1.0
|
1.0
|
1.0
|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2
|
1.5
|
1.5
|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
1.2
|
1.2
|
1.0
|
金属制品业
|
1.0
|
1.0
|
1.0
|
通用设备制造业
|
1.0
|
1.0
|
1.0
|
专用设备制造业
|
1.0
|
1.0
|
1.0
|
汽车制造业
|
1.0
|
0.8
|
1.0
|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
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