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骏飞
心理意义上的创伤,是因人而异的。如同树木的致密度不同,人的耐受力亦不同,于我之创伤,于人或只为划痕,同一伤痛,于甲经久难忘,于乙或为过眼烟云。
故而,创伤的治愈,首先在烈度感知之调剂。要言之,主强客弱,主弱客强。视野大了,景物就小了,心胸大了,哀愁就小了。心理痊愈的关键一节,在于调节感知的“尺度”。
尺度的广延,首在空间。
于一人之可见,于一地约略不见;于一地之可见,于一国约略不见;于一国之可见,于世界约略不见;于世界之可见,于宇宙约略不见。常着想于大尺度空间者,心念之堂庑易于开阔。所以生活在大草原的民族,多豪迈旷达,其坚强洒脱,一向令人称羡。
因此,疗伤之胜地,多为一望无际处,或高原雪岭,僻处旷野,或海洋浩淼,远接天边,凡此种种,皆可衬托出创伤的渺小,而心情之平复,自不待言。
尺度的广延,还在时间。
于一天之可见,于一月约略不见;于一年之可见,于一生约略不见;于一世之可见,于百世约略不见;于史传之可见,于亘古约略不见。常着想于大尺度时间者,耐心亦必超越常人之限。所以读史使人明智,考古使人恢弘,俯见生命沧桑变易者,领悟至人无己,而创伤又岂奈之何?
因此,疗伤贵在体悟时间的绵延,能以思想上下千年者,自有浩荡磅礴之气,能懂得人生譬如朝露者,自不会顾及些许伤痛。
倘若主体功夫不足,势必要在客体上下功夫,譬如遗忘,是为对创伤的被动遮蔽,譬如代偿,是为对创伤的主动遮蔽。
我以前曾说起,遗忘是修行的入门课。能自我调节记忆的强弱,是第一步,能自我调节记忆的时机,是第二步,能自我调节记忆的隐显,是第三步。世人都愿欢乐多,唯有创伤忘不了,那岂是人生修行之道?
如果遗忘能力不足,还可以考虑厘清创伤之损失,以代偿反应以作对冲。譬如失之于学习者,可以健康为代偿,失之于身体者,可以精神为代偿,失之于名利者,可以安宁为代偿,如此等等。
以山填壑,以水济火,合乎化生之道,亦不失为自我修复的捷径。
其实,这等客体功夫,也要主体施行。客为主驭,其伤自愈,反客为主,伤及肺腑。心理学上有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天天吵闹,势同水火,不得已,去见心理学家米尔顿·艾立克森。听罢双方的喋喋不休,艾氏轻声道:“你们当初结婚的目的,难道竟是为这无休无止的争吵吗?”那对夫妻听了,顿时无语。
创伤也是如此,但我们的人生目的,竟是为体味那无休无止的创伤吗?当然不是。当你不能改变创伤时,你还可以改变自己的认识;
你不能左右创伤,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
倘若自己实在下不得功夫,那就要寻求他人的襄助了。此种襄助,主要在于沟通。向他人倾诉,是人际沟通,著书行文,是公共沟通,日记随笔,算是自我沟通。
Pennebaker说的不错,对创伤的表露,是可以缓释心理创伤。我以为,这种沟通,与其说是寻求支持,不如说是寻求联通。盖因将自己的心事诉诸他人,必有心意相通的体验,如此则有自我意识之壮大。
这种自我壮大感至关重要,心神疲弱、形影相吊者,无疑创伤面前更无所筹措,而耦合化、群体化的精神联通,会成为一种积极暗示,由广延自我而强壮自我,进而抚慰创伤。
为什么心理学认为,相较于陈述事实,表达情绪更能治愈呢?无非还是因为精神层面的同气相求更为重要,人能以形形色色的沟通,寻求安慰,寻求劝导,而其精神深处,正是在寻求理解,寻求认同。
是故,善假于物的疗伤之道,别有三途:
一为
建立社群
,譬如同病相怜之同志群,譬如同气连枝之后援群;一为
请益导师
,譬如有教育契约之责任导师,譬如有同理心之哲学导师;一为
寻求诊疗
,譬如能为科学救济之病理治疗,譬如能为精神救济之心理治疗,如此等等。
夜晚,在返回南京的列车上,看着窗外的盏盏灯火,不禁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便有多少种创伤,有多少种创伤,便有多少种不同的人生。
归纳而言,我以为,人对待创伤有三个基本选项。
第一种是以创伤为刀,以自己为鱼肉,
如此,总是生活在创伤带来的痛苦中,这自然是我们所不取的。
第二种是以自己为刀,以创伤为硎(磨刀石)
,如此,或能因创伤而变得坚强。所谓“刀刃若新发于硎”,刀在磨刀石上磨过,方见锋利。大约,不历于硎,刀不能为刃,不历于创伤,人不能坚韧。
第三种是以自己为他人,以创伤为友好
。其中窍要,在与人和解,与己和解,与创伤融汇,与记忆融汇,以求心物一体、神志安宁。譬如病梅旁逸,不更其美,重剑钝损,不减其威。万物皆幽玄,侘寂方归真,此间三味,惟读者有以识之。
佛法里有一开示,叫做“无常故苦”,一切无常变化,所以人生皆苦;又有一境界,叫做“常乐我净”。 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这人生之苦,转为常乐我净,其路径名为“转依”。
倘若以创伤论,人生如何转依呢?我以为,那最终的法门,便是宁静。
俗世间所谓宁静,不是出世入寂,而是内心如山如海,岿然不动。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便是要有一口真气,百丈豪情,万般镇定。风也罢,雨也罢,伤也罢,痛也罢,无论际遇怎样,只顾迤逦而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