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杜课
杜骏飞老师的课外辅导,一千零一次人文课。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幸福成长札记  ·  第64天在闲鱼上卖货,先做好长期的事情 ·  20 小时前  
幸福成长札记  ·  第64天在闲鱼上卖货,先做好长期的事情 ·  20 小时前  
阳泉日报  ·  《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2 天前  
阳泉日报  ·  《哪吒2》,中国影史票房冠军! ·  2 天前  
视觉志  ·  顶流凉了,青春黄了 ·  3 天前  
猫笔刀  ·  形势有变,中概股起飞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杜课

创伤课(杜课848期)

杜课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19-03-24 23:57

正文


全文共 2405 字,阅读大约需要 13 分钟


Q
&
A

创伤如何平复?


黄牧宇问


据统计,超过50%人在一生中至少会经历一次创伤。心理学家James Pennebaker指出,对创伤的表露——包括倾诉发生的事件和自己的感受、情绪,可以减少创伤引发的身心健康问题。而创伤的表露形式不仅限于人际之间,以日记或随笔的形式记录也可以倾诉情绪。相较于陈述事实,表达情绪是有着更强的治愈效果。

为何创伤的表露有治愈的作用呢?显而易见,表露创伤可以释放压抑的情绪,此外,还能够给我们重新认识创伤的机会。在亲密关系中的创伤表露,更能为关系提供更紧密的联结。不过,人们对创伤的表露意愿与创伤的强度有关,往往创伤事件越严重,人们就越不愿意表露。人们害怕遭受他人的负面回应,从而导致二次创伤,也担心表露会影响敏感的人际关系。所以,选择正确的人际表露对象是创伤表露的重要一环。


现实中,创伤在许多人心中静静发酵,这是因为人们甚至对经历的创伤没有自知,或是因创伤陷入深深的自责,而没有向外界求助的意识,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创伤有无治愈的可能呢?


Q
&
A


创伤课


杜骏飞


心理意义上的创伤,是因人而异的。如同树木的致密度不同,人的耐受力亦不同,于我之创伤,于人或只为划痕,同一伤痛,于甲经久难忘,于乙或为过眼烟云。


故而,创伤的治愈,首先在烈度感知之调剂。要言之,主强客弱,主弱客强。视野大了,景物就小了,心胸大了,哀愁就小了。心理痊愈的关键一节,在于调节感知的“尺度”。


尺度的广延,首在空间。 于一人之可见,于一地约略不见;于一地之可见,于一国约略不见;于一国之可见,于世界约略不见;于世界之可见,于宇宙约略不见。常着想于大尺度空间者,心念之堂庑易于开阔。所以生活在大草原的民族,多豪迈旷达,其坚强洒脱,一向令人称羡。


因此,疗伤之胜地,多为一望无际处,或高原雪岭,僻处旷野,或海洋浩淼,远接天边,凡此种种,皆可衬托出创伤的渺小,而心情之平复,自不待言。


尺度的广延,还在时间。 于一天之可见,于一月约略不见;于一年之可见,于一生约略不见;于一世之可见,于百世约略不见;于史传之可见,于亘古约略不见。常着想于大尺度时间者,耐心亦必超越常人之限。所以读史使人明智,考古使人恢弘,俯见生命沧桑变易者,领悟至人无己,而创伤又岂奈之何?


因此,疗伤贵在体悟时间的绵延,能以思想上下千年者,自有浩荡磅礴之气,能懂得人生譬如朝露者,自不会顾及些许伤痛。

倘若主体功夫不足,势必要在客体上下功夫,譬如遗忘,是为对创伤的被动遮蔽,譬如代偿,是为对创伤的主动遮蔽。


我以前曾说起,遗忘是修行的入门课。能自我调节记忆的强弱,是第一步,能自我调节记忆的时机,是第二步,能自我调节记忆的隐显,是第三步。世人都愿欢乐多,唯有创伤忘不了,那岂是人生修行之道?


如果遗忘能力不足,还可以考虑厘清创伤之损失,以代偿反应以作对冲。譬如失之于学习者,可以健康为代偿,失之于身体者,可以精神为代偿,失之于名利者,可以安宁为代偿,如此等等。


以山填壑,以水济火,合乎化生之道,亦不失为自我修复的捷径。


其实,这等客体功夫,也要主体施行。客为主驭,其伤自愈,反客为主,伤及肺腑。心理学上有一个故事。一对夫妻天天吵闹,势同水火,不得已,去见心理学家米尔顿·艾立克森。听罢双方的喋喋不休,艾氏轻声道:“你们当初结婚的目的,难道竟是为这无休无止的争吵吗?”那对夫妻听了,顿时无语。


创伤也是如此,但我们的人生目的,竟是为体味那无休无止的创伤吗?当然不是。当你不能改变创伤时,你还可以改变自己的认识; 你不能左右创伤,但你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

倘若自己实在下不得功夫,那就要寻求他人的襄助了。此种襄助,主要在于沟通。向他人倾诉,是人际沟通,著书行文,是公共沟通,日记随笔,算是自我沟通。


Pennebaker说的不错,对创伤的表露,是可以缓释心理创伤。我以为,这种沟通,与其说是寻求支持,不如说是寻求联通。盖因将自己的心事诉诸他人,必有心意相通的体验,如此则有自我意识之壮大。


这种自我壮大感至关重要,心神疲弱、形影相吊者,无疑创伤面前更无所筹措,而耦合化、群体化的精神联通,会成为一种积极暗示,由广延自我而强壮自我,进而抚慰创伤。


为什么心理学认为,相较于陈述事实,表达情绪更能治愈呢?无非还是因为精神层面的同气相求更为重要,人能以形形色色的沟通,寻求安慰,寻求劝导,而其精神深处,正是在寻求理解,寻求认同。


是故,善假于物的疗伤之道,别有三途: 一为 建立社群 ,譬如同病相怜之同志群,譬如同气连枝之后援群;一为 请益导师 ,譬如有教育契约之责任导师,譬如有同理心之哲学导师;一为 寻求诊疗 ,譬如能为科学救济之病理治疗,譬如能为精神救济之心理治疗,如此等等。

夜晚,在返回南京的列车上,看着窗外的盏盏灯火,不禁想到,这世上有多少人,便有多少种创伤,有多少种创伤,便有多少种不同的人生。


归纳而言,我以为,人对待创伤有三个基本选项。


第一种是以创伤为刀,以自己为鱼肉, 如此,总是生活在创伤带来的痛苦中,这自然是我们所不取的。


第二种是以自己为刀,以创伤为硎(磨刀石) ,如此,或能因创伤而变得坚强。所谓“刀刃若新发于硎”,刀在磨刀石上磨过,方见锋利。大约,不历于硎,刀不能为刃,不历于创伤,人不能坚韧。


第三种是以自己为他人,以创伤为友好 。其中窍要,在与人和解,与己和解,与创伤融汇,与记忆融汇,以求心物一体、神志安宁。譬如病梅旁逸,不更其美,重剑钝损,不减其威。万物皆幽玄,侘寂方归真,此间三味,惟读者有以识之。


佛法里有一开示,叫做“无常故苦”,一切无常变化,所以人生皆苦;又有一境界,叫做“常乐我净”。 常是永久,乐是安乐,我是自由自在,净是纯洁清净。这人生之苦,转为常乐我净,其路径名为“转依”。


倘若以创伤论,人生如何转依呢?我以为,那最终的法门,便是宁静。 俗世间所谓宁静,不是出世入寂,而是内心如山如海,岿然不动。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便是要有一口真气,百丈豪情,万般镇定。风也罢,雨也罢,伤也罢,痛也罢,无论际遇怎样,只顾迤逦而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人物: 女权四人传 林清玄说 一纸读遍梁任公|世间已无钱玄同


视频 杜课导言 新闻理想 元旦的晚餐|除夕寄语


文字: 两棵树 如何正确地讨论问题 永恒回归


关注 舆情戒律 王菊现象学 妇女、女生与女神 |要担心的不是咪蒙 |信息愚民是从哪里来的


音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