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银幕穿越者
聚焦影视行业,关注产业话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面对毫无意义的人生,他乐意当一个“局外人” ·  3 天前  
Mtime时光网  ·  孙阳:不会因为关注度而“飘”了 ·  4 天前  
电影工厂  ·  这件羽绒服,你别太好看! ·  3 天前  
电影工厂  ·  不愧是山姆断货王,好吃到离谱!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银幕穿越者

今年威尼斯电影节没有中国片,但仍是中国人的舞台

银幕穿越者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09-06 20:14

正文

有的人收购公司,有的人合作拍片,那么与电影节进行资本合作,也许可以对艺术电影走出去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虹膜(ID:IrisMagazine)


八月的最后一天,一年一度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开幕了。这些年我们对威尼斯电影节的看法,经历了很多转变。早年是盼望得大奖的心态,侯孝贤的《悲情城市》率先夺得金狮奖,张艺谋后来凭借《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两次获得金狮,让海峡两岸的华语电影界一片欢腾。


后来中国通马可·穆勒执掌水城,中国电影成为了威尼斯的常客,贾樟柯《三峡好人》捧走金狮,李安的《断背山》《色·戒》竟接连两捧金狮。有那么几年,威尼斯成了中国人的主场。


再后来穆勒离职,慢慢威尼斯电影节不找华语片参赛了,大家一开始不在乎,久了又有点失落。但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市场话语权的提升,使中国电影成为某种不在场的在场,拥有随时抢占焦点的能力。




这不光是在威尼斯,戛纳和柏林亦然。不论当届是否由华语片入围电影节,但我们总能看到数不清的中国面孔在电影节轮番亮相,恍然觉得身在国内。对外国人来说,看到这么多中国人涌来,可能一开始是诧异的,但现在应该意识到,是一种新的规则在企图建立。


看得见的红毯是一种规则,中国明星如过江之鲫穿梭而过。看不见的地方,其实有更多的热闹。


比如前几天有这么一场发布会,影迷就不会留意到,威尼斯电影节官方宣布启动一个亚太电影艺术单元,并将这个单元落户到上海。


这个单元的承办方是谁呢?新闻说是中国光大控股并购基金和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并且学院的江泊院长获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组委会颁发的「金狮特别贡献奖」。


顾名思义,亚太电影艺术单元应该是举办以亚太国家电影为对象的评奖单元。它或许将成为电影节的一个平行单元存在,就像各种「影评人周」、「导演周」一样。据介绍,这个动作意味着,接下来五年在威尼斯电影节亚太单元的电影评选中,上海方面可以推举两位评委和若干部影片,并增设更多奖项。


这当然是中国资本参与国际电影游戏的一种新的路线。就如上文所说,有的人收购公司,有的人合作拍片,那么与电影节进行资本合作,也许可以对艺术电影走出去发挥一定的作用。


但是,办好电影节最重要的是保持它的艺术独立性,及建立一套公平且有章可循的选片和评奖制度。光有资本是不够的,资本不尊重艺术规律也是不行的,这是威尼斯电影节亚太单元将来能否对产业发挥作用的最关键之处。




从历史上看,不论是资本也好,权力也好,民意也好,如果希望凌驾于电影运转的自身规律之上,最终都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它应该是中性的、公平的、不带感情色彩的,一切从电影本身出发,对各方才是最有利的结果。


这个亚太单元有两重意义可以期待和观察,一是是否能帮助输送优秀的国产青年电影作品进入世界视野,二是是否可以借鉴欧洲电影评奖制度,并借鉴到国内,使电影节成为票房之外另一个重要的电影评价维度。


再就是投资电影专业院校,这是冯小刚、陈凯歌、贾樟柯都想做的事。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产业是在高速发展,但这个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有资金热钱和人口红利来推动的,并非全然源于产业内部的原生动力,因此产业中的人员素质(特别是技术人员的水平)提高跟不上产业本身的进步,这早就是当前电影制作的一个大短板,所以人才培养成为一件最根基的事。


而有意思的是,很多人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上海作为基地,一方面是因为北京已有更强的专业院校,而上海作为老电影基地,反而缺少这样的培养处所,因此引起了资本的高度关注。


至于光大在电影产业大举布局,锻造生态链,对资本来说是顺理成章的做法,最近当当、苏宁都在陆续成立影业。大浪淘沙,谁尊重做电影的规律,谁就有机会生存下来,成为赢家。


威尼斯电影节积极接纳中国资本的进入,对经典的老牌电影大本营来说,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意大利电影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八十年代之后一直产业不振。中国影迷当然很熟悉费里尼、安东尼奥尼这些意大利的大师,但在商业院线上很久没有看到意大利电影了。


因此意大利电影要和中国电影界合作,业务上是拿不出太多东西的,威尼斯电影节就是现下意大利电影最大的一个品牌,也是中国影迷最耳熟能详的品牌。


电影输出最基本的输出是作品和人才的输出,更高级的输出是资本、价值观和游戏规则的输出。中国电影从三十年前开始启动前者,而现在开始谋划后者。


现在大致有几种做法,最典型的是资本走出去,比如万达、阿里在北美大肆收购,直接将优质的好莱坞电影企业买入囊中。也有的更低调一点,和好莱坞上游、下游的各种企业建立深入的合作关系,或者联合投资影片,国片、外片均有,在这个过程中摸索好莱坞的游戏规则。


不过,商业市场的规则之外,是以欧洲电影节为主导的艺术等级制度,这是完全不同于好莱坞的另一个舞台。在这个舞台上,规则的制定者以欧洲人为主,虽然欧洲的电影产业不如好莱坞发达、强势,不过也有他们的一套文化逻辑。


欧洲人的关键词是「文化例外」,意思是每个国家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来维护本土电影文化的独立性,而电影节体制则是保护「文化例外」的重要手段。欧洲电影节通过提倡文化多元性,建立艺术等级制度,最终实现保护本土电影,尽量和好莱坞保持一种对抗又合作的伙伴关系。



文化例外原则是欧洲对抗好莱坞霸权的武器


中国电影的姿态很微妙,一方面拼命学习好莱坞的商业体制,一方面也积极参与欧洲人的评奖游戏。那可能你会问,中国电影除了向外出击,是否在主场建立了某种国际化的游戏规则,让欧洲、好莱坞都来玩呢?确实没有,现阶段的做法,还是像前面说的,参与已经建立的游戏,并渐渐增大自己的话语权。


这届威尼斯电影节的中国元素体现在方方面面。华人明星走红毯变成每届都少不了。过去人们忌讳「毯星」的称号,现在很多明星也理直气壮说,没有作品我也要来走红毯。无所谓对错,有人看就行吧,谁爱看谁看,不看也没关系。


赵薇是电影节官方主竞赛单元的九人评委之一,在大陆年轻一代女演员中继章子怡、余男之后第三位成为欧洲三大电影节的评委。


容易被人忽视的是台湾导演赵德胤的新作《再见瓦城》入围了「威尼斯日」竞赛单元,再次触及尖锐的现实主义题材。



赵德胤《再见瓦城》


威尼斯电影节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一年中最疯狂的年末盘点季又来了,今年会是伟大的一年吗?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穿越者立场


交流沟通,意见反馈,想要福利,请加穿越君微信(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添加穿越君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