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麦音乐  ·  我看见许许多多他人的面孔 ·  昨天  
FM1007福建交通广播  ·  女歌手唐伯虎被曝拖欠劳务费,其工作室被起诉立 ... ·  昨天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  ·  盛世华章 精彩津年丨图书馆里 民乐“快闪”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怎么当一个快乐的人?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7-02 20:35

正文

作者 | 糖豆豆



快乐到底是什么?大夏天喝下冰镇可乐的那一刻,仿佛灵魂得到了升华;踏上最后一砖台阶登顶泰山,满足感充斥整个胸腔。



这些体验光是想想就已经觉得很快乐了,但是,为什么它们会让我们感到快乐呢?



快乐拥有一个自由开关的水阀吗?



(图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在写作业、赶ddl的时候我们不觉得快乐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快乐的机制。



Part 1 什么是快乐?


首先,我们要知道 快乐(Happiness) 是什么。



快乐体现在感官和心理两方面,是积极情绪(Positive affect)的一种[1]。愉悦的事情引起的心理痒痒的感觉、嘴角上扬的冲动和情不自禁的放声大笑都是快乐的表现,可以说, 快乐和愉悦的事情密切联系



无奖竞猜:谁是乐乐

(图源网络,侵删)



那么,



Part 2 我们为什么会快乐?


既然快乐和愉悦的事情有关,那么什么样的事情是“愉悦”的呢?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快乐理论”,将愉悦的事情分为了“ 内啡肽快乐 ”和“ 多巴胺快乐 ”两种,与之对应的有内啡肽理论和多巴胺理论。



/ / 1. “内啡肽(Endorphin)快乐”


内啡肽是一种天然的镇痛剂,能产生跟吗啡、鸦片同样的止痛效果和欣快感,但它并不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毒品,而是人们体内产生的健康的化学物质[2]。



内啡肽理论认为内啡肽可以引起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些感觉又进而可以降低消极情绪的程度 ,因此,每天产生一定量的内啡肽,消极情绪就会离我们远远的[3]。



那么怎么样产生更多内啡肽呢?答案是:运动。



(图源网络,侵删)



你是否有过这种经历:慢跑过后,整个胸膛伴随着激动的颤抖,大口呼吸畅快淋漓,由内自外回荡着一种满足感。这就是内啡肽带来的魅力。中高强度运动能带来类似的体验,促进内啡肽的分泌。我们可以挥洒汗水,用运动量换来一天的神采奕奕。



/ / 2. “多巴胺(Dopamine)快乐”


多巴胺理论说的是:愉悦的事情能够引起多巴胺水平的升高。



大脑中多巴胺更像是一种奖励信号,就像幼儿园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一样。当我们吃一包乐事薯片,大脑收到信号,“吃薯片让人十分快乐”,大脑就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作为“小红花”,鼓励继续做“吃薯片”这件快乐的事情。因此,吃了一片薯片,大脑鼓励自己继续吃,结果就根本停不下嘴了。



多巴胺其实是奖励回路中重要的一环,它并不直接给我们带来快乐,但让我们产生追求快乐的渴望[4]。



正是因为多巴胺的“小红花”机制,有些人将“多巴胺快乐”归类为“庸俗的快乐”。“吃薯片-好吃-再吃一片-好吃-再吃一片-好吃-再吃一片…-欸怎么吃完了?”原本只想吃一片薯片,越吃越停不下来;原本只想刷一个视频,越刷越停不下来......



这就是多巴胺机制存在的不利的一面: 一旦在不健康行为的基础上建立不健康的反馈回路,有可能就会“根本停不下来”,沦陷在“庸俗的快乐”里无法自拔。



(图源网络,侵删)



但不必慌张,凡事都有两面性,多巴胺机制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 建立在健康行为上的反馈回路能带来“长久的快乐”。



例如,喜欢看书,从阅读中找到乐趣,越来越喜欢看书,沉浸在看书中无法自拔......在长期的阅读中,大脑可以持续、稳定的分泌多巴胺,让快乐长久的充盈在生活中。因此,我们要利用好多巴胺理论的武器,做快乐的主人喔。



那么,快乐能带来什么呢?



Part 3 快乐的好处


你知道吗,快乐不仅仅是一时的开心,长期稳定的快乐还能对我们的身心造成深远的影响。



快乐有利于生理健康 。人们常说“笑一笑,十年少”,其实,“笑一笑”还可以“十年多”。调查显示,怀有积极情绪的人比怀有消极情绪的人平均寿命更长,同时,快乐有利于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快乐的人癌症、冠心动脉疾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患病率比悲观的、焦虑的人更低[5]。



快乐还有利于心理健康 。快乐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使人相信结果会更好。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常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人更不易生病。而对于病人,处于积极情绪的人更愿意接受医生的建议、配合治疗并进行锻炼,在重大手术后,医护往往发现,快乐的患者总是比消极的患者康复的更快[6]。快乐的人在晚年时能表现出更高的认知功能,他们的脑袋“老化”的更慢,患老年痴呆的概率更小[7]。



快乐的人表现出更加的亲近社会 。这是因为快乐的情绪可以被视为一种友好、亲近和合作的信号,经常体验和善于表达快乐的人能更好的维持人际关系,更有可能做出互惠等亲社会行为[8]。所以快乐的人更可能广交益友,成为妥妥的社交达人。



(图源网络,侵删)



那么,既然快乐这么好,



Part 4 怎么样做一个快乐的人呢


既然快乐对我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那么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呢?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以下几种方式能够有所帮助。



/ / 1.情绪调节


管理情绪 。选择合适的管理情绪的方式,我们往往有两种管理情绪的方式,分别是 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 表达抑制(Supression)



认知重评的意思是, 在接受到负面、令人沮丧的消息时,我们改变自己的关注点,重新对这个消息进行评价,或许会有不同的理解。



(图源网络,侵删)



例如:老师在课上纠正了“我”回答的错误,让“我”感到有些羞愧,但换个方面想,老师耐心的纠正是为了“我”更好的发展,“我”也从此深刻记住了这个错误,那么,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好事呢?



这件事情好像并没有“我”想的那么难受了。这就是认知重评带来的魔力。



表达抑制则是 压抑自己的负面情绪,选择性的忽视负性事件 ,这其实会占用认知资源,并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过度地、习惯性的压抑情绪容易导致抑郁和焦虑症状,产生情绪调节障碍[9]。



/ / 2.规律锻炼


正如内啡肽假说中提到的, 运动 可以促进内啡肽的分泌,内啡肽可以起到“镇静剂”的效果,可以降低焦虑感,让人体会到安逸的、温暖的、亲密的、平静的感觉。长期、 规律的锻炼可以让我们减少负性情绪,心态更加积极向上,更容易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 / 3.分享快乐


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种 积极情绪扩展-建构模型 ,即一个人处在积极情绪下,会有更多的人际互动来维持积极情绪。



简单来说,例如,小明考了100分,他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小伙伴们都分享了这个好消息,收获了满满的鼓励和称赞,这些正向的反馈反过来又提升了小明的快乐感。



(图源网络,侵删)



因此,想让快乐更加强烈和持久,不妨将快乐分享给身边的好朋友,通过社会关系增强快乐吧 [10]。



Part 5  快乐的人更快乐


你知道吗,快乐的人会更快乐。 研究者发现,当被问起过去生活幸福感的变化时,快乐的人通常会夸大幸福感的提高,日子每一天都在节节上升。



(图源豆瓣哈组,侵删)



而不开心的人与之相反,夸大了幸福感的降低,日子每天都在步步下降。



然而实际上,日子并不是任何一种,而是起起伏伏的。这个有趣的回忆结构却告诉我们,快乐的人认为生活在一天天变好,因此更加乐观,认为风险更加低,更加愿意冒险[11]。



Part 6 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快乐是一种能力。获得这种能力需要我们找到自己的快乐源泉,需要我们了解如何维持快乐,需要我们避免令人沮丧的负面情绪。相信看完本篇文章的读者们,已经掌握了“快乐”的基本知识,希望读者们在生活中能够将理论践行到实践,找到快乐的“水阀”,一起做快乐的主导者。



(图源网络,侵删)



投票




学堂君

学堂君曾经觉得快乐是大笑,是捧腹的,眼角都笑出鱼尾纹的,这才算快乐,微微一笑都不算。但当不快乐的时候,才会发现以前其实也挺快乐的🥺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任俊.(2006).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师范大学).

[2]孟娇龙 & 姜雪峰.(2022).情绪化学. 化学教育(中英文)(12),1-10.

[3]陈作松,季浏.(2003).身体锻炼对情绪调节的影响机制述评. 心理科学(04),740-737.

[4]张玉静 & 崔丽霞.(2012).积极情绪的认知促进效应及其神经机制.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5),105-111.

[5]郭小艳 & 王振宏.(2007).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 心理科学进展(05),810-815.

[6]崔丽娟,张高产.(2005).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 心理科学(02),402-405.

[7]Halter Colt M,Moll Allison C.,Kero Katherine,Hanna Sophie,DiCerbo Loraine M.,Woodard John L.... & Kavcic Voyko.(2022).Positive Affect and Cognitive Functioning in Older African American Adults. Alzheimer's & Dementia.

[8]Sels Laura,Tran Anh,Greenaway Katharine H,Verhofstadt Lesley & Kalokerinos Elise K.(2021).The social functions of positive emotions. Current Opinion in Behavioral Sciences. doi:10.1016/J.COBEHA.2020.12.009.

[9]程利,袁加锦,何媛媛 & 李红.(2009).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优于表达抑制. 心理科学进展(04),730-735.

[10] 康丹,文敏 & 蔡术.(2023).4~6岁幼儿分享行为与情绪状态的关系.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4),326-331.

[11] Prati Alberto & Senik Claudia.(2022).Feeling Good Is Feeling Better. Psychological science(11).



作者 | 糖豆豆

编辑 | 伍圩

美编 | Zene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