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的执行总导演刘宇在他的故事里谈过这样一句话:“市井百态的斑斓掩盖不住悲欣交集的人生。”,令人记忆犹新。而越来越多人无厘头地把梦想、年轻、故事挂在嘴边,浮于表面。要是没有冰棍和《平凡之路》平复心情,真的要招架不住。事实上,在物质生活已经相对丰富的时代,人们毫无头绪的焦虑与频繁的外化表现是对精神轻奢的渴求。
谁没有想过与众不同
“你有
freestyle
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这个场景,和
4
个月前汪峰在中国新歌声上问选手,你的梦想是什么,如出一辙。梦想不知招惹了谁就成了网红,到现在也没人站出来略谈一二。
不可否认,男男女女多少都经历过些屁孩儿告别开档裤的年少轻狂,轻浮张扬,吹的口哨里就有不着边际的梦想。而现实是,这个世界的人很忙碌,只想听你迈出这一步,后面的悬疣附赘无关痛痒。
梦想本身是有意思的东西,不做些什么便会暗淡无味。大青年翻出尘封已久的梦想,少年试着去完成不切实际的异想天开,幻想奢侈的梦想也会照进水过无痕的生活。这个社会可爱在于,每种人的活法都可以变得符合情理。既能是搭台、布景、讲哲学,也能是吃茶、看报、唠家常。对于那些想过得不一样的人来说,现实的美好总能勾勒起无限意淫的能力,灵感都来源于平淡无奇的百态。等到老了,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有不同的选择,谁说这不是梦想。生活是一杯白开水,遛弯儿也是学问。
年轻从来就与年纪无关
“我还是个宝宝,我不管我不听。”对于出现这些话的场景已经记忆模糊,但是内容却不出意外的没有新意。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彼得·潘综合征。武志红的《巨婴国》专门描述了巨婴作为不成熟的个体,总在不断寻找另一个个体“共生”,以满足个体精神不完整导致的安全感匮乏,就像个婴儿本能的找妈妈一样。换言之,即是缺乏独立自我。
人们试图通过站队方式的从众来明确自己的选择,用孩子式的办法掩盖自我原则的不坚定,用口号般的巨婴标语提醒自己还年轻。事实上,像个孩子没有不好,但不是彼得潘式的巨婴。
在关系型社会中,建立独立的人格又不失去孩子般的好奇心,是大多人并不明确实则渴望获得的。即便有坚定认知的人,在面对自己没有和大多数人站在一队的事实,也会不免质疑自己。量变到质变这点暴露了社会影响力的威力。如果不适当的说一句“我还小”,是不是真的很显老?“我是宝宝”的持续快闪给面临阶段性人生危机,又不愿妥协做巨婴的人,带来的是潜在恐慌感加剧。
香味诗人
Jean
-Claude Ellena
已经超过
60
岁,仍保持在迷茫时翻看季奥诺作品的习惯,找回坚持创造的决心,和他
20
岁时一样,探索未知,追求固执而又充满审美的一生。在成人的世界里,精神层面的独立追求难能可贵,而充满好奇和新鲜感的探索是奢侈。用好奇心发现和创造丰富的独立自我让个体有别于他人,此时人便剪断与“老”的关联性,达到精神上的年轻。
还好我依旧会热泪盈眶
再一次看到“我有酒,你有故事吗?”已经没有最初的触动,像极了早已谙熟情节发展的老司机。短平快、碎片化,让“故事”成为包装信息的新宠。故事在营销、生活甚至尬聊的场景下扮演着增加信息情节、遐想空间、可读性的角色,满足人们对枯燥生活的滋润需求,全世界都在讲故事。
作为受众,每个人都有对故事的评判标准,众口难调。但通识是,当故事的目的在指向观众,博眼球的时候,那些不带有欲望,简单真实的片段变得异常耀眼。真实感情面前,愤怒、愉悦、嫉妒、渴望,whatever哪一种,读者与笔者之间的沟通不存在修辞和文学造诣的干扰。
以前的故事小众,人们找故事,现在的故事泛滥,人们开始选择好故事。故事仅仅是载体,事实本身不会因为发生在任何人的身上而让故事变得自带光环,却会让人为之感动。再一次体会到这种感觉是在读《Clubman》的时候。人们试图通过委婉的故事形式与世界主动沟通。被看到的不仅是故事,还有故事背后的善良、悲悯、放达与自由。人们选择的正是他们努力找寻的。
当沉淀十年的朴树再度回到公众视野,被问及理由时,他的回答是:缺钱。他缺钱是事实,缺得真实。个人来讲,他的这个回答反而让人觉着情怀不矫情。年过四十依旧坚持自己的选择,物质上也许没有与名人身份相当的富有,奢侈的精神世界里,我不会相信他是个穷人。
轻奢不再是物质层面上的概念,更深一层来讲,是精神的追求,就像MINI品牌所倡导的那样。梦想、好奇心、自我、真实,这些东西看起来略显得不切实际,事实上,是人们精神层面“轻奢”追求的写照。即使是平淡还略显乏味的人生也可以让人活得充实而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