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政经社
政策前沿 财经动态 思想社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顾春芳:契诃夫戏剧的空间诗学与意象阐释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企业风采丨冰雪、科技与艺术交融,这场开幕式到 ... ·  3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2024年杭州演艺新空间演出近万场,票 ... ·  4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北京歌舞剧院项目有新进展:2026年投 ... ·  2 天前  
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  资讯丨宏观视野下的沉浸式演艺,未来或面临产业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政经社

湖北人为什么都跑去广东

政经社  · 公众号  ·  · 2020-02-20 19:07

正文

来源: 浪潮工作室

湖北按顺时针方向走,分别与陕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重庆6省市相接。

但在疫情地图中,陕西比河南浅一个色号。 在更外围的省份中,贵州浅了两个色号; 而广东、浙江与湖北并非直接相邻,反而疫情较为严峻。

疫情反映了人口流动与往来,也间接是经济、交通、历史等因素的反映。 浙江如此,广东也是如此。

拆开来看,广东大城市多,病例出现在许多城市,深圳、广州、珠海、佛山、东莞等都有疫情通报,居于广东最西侧的湛江,东侧的潮汕也有病例。

根据深圳卫健委发布的较为详细的病例通报,可以知道深圳的输入性病例来源有几大类: 探亲往来、旅游往来、出差往来。 东莞的疫情通报也存在此种情况。

广东,可以说是湖北人的第二故乡。


广东,湖北人的淘金圣地




在深圳、东莞这样的广东城市,湖北人往往都会有那么一两个亲戚。

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无非两点:

在过去,湖北人跑去深圳淘金留了下来,但和湖北老家还有联系;

而在现在,更年轻的湖北人依然往广东跑,有些人常住在深圳。

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就像是“淘金热”的加利福尼亚。 珠三角提供了无数就业机会,自然也吸引了无数移民到来。

1990年,深圳,工厂流水线的女工,从80年代开始珠三角经济就快速增长,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吸引移民大量迁入/张新民


在1995-2000年人口流入高峰期,广东人口净流入可以占全国跨省人口流入的1/3[1]。

哪怕在2000-2005年间,中国跨省移民流入最多的省份依然是广东,大约有1213万移民进入广东。 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浙江只有512万[2]。

与之对应,在2000-2005年间,国内的移民输出大省主要是安徽、江西、湖南、贵州、湖北等中西部省份[2]。

1994年,深圳,外地人的孩子在闹市卖纸巾和香烟,在拥挤的人潮中穿梭/张新民


只要时机成熟,跨省移民就会相对稳定地停留下来。

就像许多浙商外出到其他城市形成“浙江村”,湖北人也有许多外出到其他市镇形成“湖北村”[3]。

广东广州的海珠区东风村聚集了两千多家制衣厂,老板和工人大多是湖北人(主要是湖北天门人)。

在制衣业之外,配套的餐馆、零售业等也有湖北人从事。 当地本地人仅有5千多,外来人口约12万,是本地人20多倍[4]。

经济发达的广州,越来越多的跨省移民选择在此扎根


广东中山也有“湖北村”。 20世纪90年代,一个仅有3600多本地人口的大岑村,方圆10多公里范围内,积聚了六七百家湖北人创办的家电类企业,并招致大量湖北人在此打工,三四万湖北人在此扎堆[5]。

有的湖北人成群结队到同一个地方去打工,也有湖北人是单枪匹马去广东闯荡的。 张彤禾所著的《打工女孩》中描写的打工人物之一吕清敏就是湖北人,2005年前后在东莞打工。

本书作者张彤禾说: “我才发觉,原来我跟我写到的那些女孩有着那么深的联系。 我也离开了家,了解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地方那种孤独漂浮的感觉“ / 豆瓣


当然除此之外,新一代高学历年轻人也有很多去广东发展。 武汉大学云集,是重要的人才输出城市。

广东有数个城市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等,都吸收各类劳动力。 正如张彤禾《打工女孩》中描述的那样:

我来东莞好多个月,没见过一个本地人。


大量移民涌入为广东本地人带来了租金,也使得工业繁荣,发展迅速。

东莞从最初的衣服、玩具和鞋子等简单制造业做起,到90年代,就已经转向电器和电脑部件[6]。

大量制造业成绩不菲的城市,让广东有“世界工厂”之称(在较小的程度上,浙江也是)。

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全球将会有70%的电脑产品缺货。

——IBM一位副总裁语



湖北给不了的,广东给




那么问题来了,湖北人为什么要前赴后继跑去广东打工、做生意呢?

原因就在于: 未来。

农村剩余人口大量外出打工,这是湖北也是其他省份的现象。

湖北是农业大省,洪湖莲藕、恩施土豆、秭归脐橙、罗田板栗等特产多样。 但农业大省一般劳动力过剩。 例如湖北天门,就是劳动力长期外流[4]。

不是没有人尝试在湖北建工厂,但是比起广东来, 湖北的工厂开不了那么高的工资,自然招工也更困难。

湖北省天门市小板镇杨氏家族几代人以务农和吹糖人为生,传到如今只剩下3个人还能吹糖人。 如今年轻人大多选择外出打工


湖北黄石市阳新县曾引进全球闻名的鞋业代工厂——台湾宝成集团,投资建立鞋厂。

阳新外出务工人数长年达26万,有9万是鞋匠,许多人都去温州制鞋。 原本以为当地建立鞋厂后,很容易招到工人[7]。

但建厂之后,2010年计划招到10300人,实际只招到2500余人。 到2011年2月,鞋厂工人也只有7560人。

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富士康内迁的武汉、成都、郑州等地,同样面临过招工难的问题[7]。

当地鞋厂的工资只有1500元左右,而在温州普遍能拿到3000的工资。 此外,只有顾及小孩的中年人愿意留在当地,年轻人还是愿意出去,因为“在外面肯定好玩一些”[7]。

阳新人还是大量接着去温州和东莞等城市打工。

2015年01月22日,浙江瑞安一鞋厂庆祝开业,在厂房外墙上挂满120余条横幅


阳新是沿海工厂早期内迁时面对的困境的一个缩影。 随着中部城市武汉、郑州等的发展,出现了更多企业,更多配套二、三产业,也能招到员工,但能吸收的就业人口有限。

而沿海的浙江、广东,恰恰能给湖北人提供,更多湖北给不了的就业、工资、岗位、机会。

广东本来二三产业发达,建厂的基础更好。

20世纪80年代,广州东风村第一代开厂的及厂内工人是当地人;

90年代,本地人退出制衣业,潮汕人经营,工人招募自全国各地;

2000年后,潮汕人退出经营,湖北人经营,并且喜欢招募同乡来当工人,形成了湖北村[4]。

湖北人在东风村的经营及务工,是利用已有的产业集群基础,逐渐形成的。

当地人之所以愿意把经营让给湖北人,是因为租金收入就吃到饱了。

一份2007年发表的对广州三元里的统计显示,广州三元里有4万农民工,三元里的年租金收入能达到一亿元[8]。

2019年2月22日,广州,白云区三元里村的牌坊前一大早就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这么看,湖北人不断往广东走,其实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结果。

经济发达地区更具备吸引力,对人口迁移的拟合模型显示,GDP和人口迁入率有着不可小觑的关系。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吸引大量人口[9]。

而比起长三角,湖北人更钟爱珠三角。 2010年湖北流入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是173.8万,长三角则少了一百万[9]。

2016年10月26日上午,佛山顺德陈村,秋日将城市映衬得五彩斑斓


一个人如果要外出工作,总是倾向在家乡周围找工作。湖北人去广东,要比去浙江更近,这样离家更近、交通成本更少[9]。这里的近指的是交通距离的近,而不是直线距离。

人口迁移率与迁移距离成反比,大多数人口迁移都是短距离的迁移。

——英国学者拉文斯坦


在许多省份有剩余劳动力,而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需要劳动力的情况下,它们由近及远地吸引劳动力过来,最终实现了平衡。

这形成了湖北大量输出人口到珠三角,中量输出人口到长三角,少量到京津冀的局面。


湖北和广东,联系比你想得还紧密




事实上,湖北从来都不是一个中部普通的省份。

湖北和广东之间的联系,和全国其他省市的联系,要比你想得多的多。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