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环球人物
以人物记录时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宋佳 永远生机勃勃|2024魅力人物 ·  昨天  
每日人物  ·  机票跌到200块,我却高兴不起来 ·  昨天  
每日人物  ·  北京国贸打工人,涌向“穷鬼购物天堂” ·  昨天  
环球人物  ·  被判无期的“暗网毒枭”,竟然出狱了 ·  2 天前  
南方人物周刊  ·  哪吒敖丙“藕饼”大火,“得CP者得天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环球人物

在英国排队,排的不是队,是不列颠之光

环球人物  · 公众号  · 人物  · 2017-11-18 14:30

正文

来英国不久,所谓的英伦风情还没领略几分,倒是先对英式排队有了深切的体悟。


因为只要你待在英国,就免不了排队。天天排,事事排,一言不合就排队。


当然,排队是美德。英国人民排起队来,尤其有观赏性。不但自觉自愿、秩序一流,而且颇有耐心,甭管怎么排,都很少有人焦躁催促,心态好得出奇。


然而英式排队也有个大槽点——秩序有多好,效率就有多低。低到什么水平呢?我觉得孟夫子要是生在英国,可能会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让其排队”。



前两天,我刚刚经历了一次典型的英式排队。因为搬了家,需要改银行注册地址,但由于神秘的技术原因,在线更改失败,只好跑趟银行。


为了逃避排队魔咒,特意挑了个中午。一进门,果然人不多,大堂经理笑脸相迎,询问来意后,亲切地领我到办理此项业务的柜台,还指给我看:前面只有两个人哟,很快哒!


这里需要插一句——典型的英式排队,不仅排队的人秩序好,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也十足好,弄得你都不好意思抱怨什么。



但人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走运:我前面那两位,也不知道办的是啥复杂业务,各自耗了20多分钟。


在这近一个小时里,我身后又陆续排了好几个人。百无聊赖中观望了一下,排队群众情绪十分稳定,该看书看书,该聊天聊天,彼此保持着礼貌的个人距离。其间其他柜台的工作人员经过,热心问我们办什么业务,听毕露出爱莫能助的表情,表示这些臣妾都管不了啊,各位还是继续排吧。


过了仿佛一个世纪,终于排到我,两分钟搞定。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办事两分钟,排队一小时”吧……


当然,公平地说,全世界人民都会经历银行排队,在国内可能排得更久。但起码我们有“叫号”这个伟大发明,不用直挺挺地站在那儿干等。更不要说越来越多的业务可以通过手机或网银解决,能不排队就不排队。


但我怀疑,即使英国人民引进了“叫号”科技,也不会放弃排队这一崇高的行为。因为他们不但善于排队,简直是热爱排队——只要把一群英国人撮堆放到一起,他们就会自动分布成线型。排队这件事在英国人心中的地位,大概等同于Burberry风衣、英式下午茶和标准伦敦音,乃是英伦名产、不列颠之光。



就拿一年一度的温网来说,值得围观的不只是比赛,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排队艺术。那排队声势不是一般的浩大,年年有好几千人自带帐篷在现场安营扎寨,排个两三天买张门票十分寻常。


老实说,数千人露营排队,秩序井然且自得其乐,还是蛮让人佩服的。但对我这样的外国人而言,除了佩服,更觉得难以理解:有必要搞成这样吗?都什么年代了,网络支付这么发达;就算排队不可避免,总可以简化一下程序,节约一点时间。然而英国媒体振振有词:温网排队买票,那可是能追溯到1927年的光荣传统,是温网盛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排的不是队,排的是大英之历史、国民之自豪。


说到这个份儿上,就没啥可争的了。一句话,亲,想修身养性、磨练耐性吗?来英国排队吧。




环球人物新媒体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

并不得用于第三方平台。


2018年《环球人物》 杂志 订阅

季度订阅 共6期;

半年订阅 共12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