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点评:
11月17日,央行联合三会、外汇管理局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对此,我们解读如下:
整体不超预期,执行力度趋严。资管新规主要目的在于统一产品标准、消除监管套利、规范业务发展,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会议“强化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和十九大报告“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精神的贯彻。早在2月份,资管新规的内审稿便已传出并为市场所热议,对“打破刚兑”、“穿透监管”、“清除嵌套”等主要监管思路市场早有预期,而央行已在二季度货政报告中用专栏阐释资管业务,整体而言,内容和发布时间均未超预期。但金稳委成立后监管协调加强、强调违规行为处罚、建立统计信息系统等可能使新规执行力度超出目前市场预期。
净值转型加速,打破刚性兑付。明确所有资管产品均实行净值化管理,旨在平衡风险与收益,促使资管业务回归本源,首次定义了刚性兑付的四条认定标准,且设立了投诉举报机制,银行理财净值化管理转型迫在眉睫。
消除多层嵌套,清理通道业务。与年初媒体披露的内审稿相比,此次征求意见稿将“资管产品不得投资其他资管产品(FOF或MOM除外)”改为“仅可投资一层资管产品(公募基金除外)”,监管力度有所放松,大部分银行理财委外投资仍可开展,但多层嵌套的资管产品面临清理压缩。而穿透式管理和清理通道下,银行面临资本金约束,风险偏好趋降。
规范资金池,杜绝期限错配。银行理财、券商大集合、信托等将资金池业务产品不得再新增产品规模,存量产品也要在过渡期内逐步清理,资金池业务难以为继,规模趋降。同时,为降低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规定资管产品投资非标时,非标的终止日需晚于产品到期日或开放日,短期限理财产品通过资金池投资长久期非标的路被完全堵死,影响有三:一是理财投资非标难度加大,资产端收益下降倒逼理财收益率下行;二是非标需求趋降,地产、城投平台等流动性风险升高;三是标债配置占比上升或支撑债市配置需求。
对机构影响:公募收益,理财转型,委外收缩。公募基金监管已较严而受新规影响较小,且不受多层嵌套限制,加之主动管理能力较强,新规后受益最为明显。银行理财产品打破刚兑,面临净值化转型,落实第三方托管,需成立专门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净值型理财产品对公众吸引力趋降,理财规模高增时代或将落幕。禁止多层嵌套和穿透式管理或致委外收益率下降,且由成本法改为净值型,银行主动管理意愿上升,银行理财委外规模趋降,但投顾需求仍存,主动管理能力(而非监管红利)成为核心竞争力。
对债市影响:短期影响有限,关注细则和执行力度。第一,短期来看,新规一定程度上已被大幅下跌的市场所预期,落地后悲观情绪有望修复,但本次出台的新规仅是指导意见,是各类资管产品需要满足的最低要求,后续的细则只会更为严厉,仍需关注银行理财新规的落地情况以及这一系列新规的执行力度。第二,大资管规模爆发是14至16年债券牛市的重要推手,新规后这一过程或将逆转,资金有望从表外回归表内、委外规模趋降,清理通道和穿透式监管将降低债市加杠杆能力,债券配置需求趋降。第三,资金回流伴随风险偏好的降低,非标、高收益债、流动性较差的品种等将首当其冲,信用债等级间利差和期限利差面临走扩压力。第四,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过渡期至2019年6月30日,距当前仍有19个月时间,金融机构有较充足的时间整改和转型,且新规对非标类资产的冲击更大,可能会有一部分非标配置需求转为标债,这些均有利于降低新规对债市的负面影响。
格局重塑,涅槃重生!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投资过度,地产投资过度引发地产泡沫担忧,基建投资过度推升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制造业投资过度导致产能过剩,而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资管行业过度繁荣而导致影子银行盛行,资金绕道逃避监管。新规遏制了资管规模无序扩张,穿透监管下影子银行无处遁形,短期融资条件收紧对经济不利,但利于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领域,长远来看利于经济。对于资管行业也是一样,野蛮生长告一段落,但打破刚兑有利于回归资管业务本源,统一监管下主动管理能力强的机构将进一步脱颖而出,破而后立,资管新规重塑行业格局,大资管也将迎来涅槃重生的新时代
以下来源于图解金融:
资管新规大一统,十大常见业务模式何去何从?
1、两层嵌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