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视觉志
你陪着我的时候,我没羡慕过任何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天玑-无极领域  ·  OnlyFans,抽成20%;小报童,抽成1 ... ·  昨天  
视觉志  ·  张国伟:我现在,强得可怕 ·  昨天  
天玑-无极领域  ·  MIND饮食,维持大脑健康,降低认知功能受损 ... ·  3 天前  
媒哥媒体招聘  ·  莫瑞吉文化、YOUNG剧场招聘!(上海)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视觉志

张国伟:我现在,强得可怕

视觉志  · 公众号  · 自媒体  · 2024-12-03 18:29

正文


张国伟,很“离谱”。


赛场上,他是敢在2米40前咬牙较劲的跳高天才;赛场外,他是敢用土豆粉织毛衣、挑战“龙吸水”的网红。


2020年,29岁的他低调宣布“跳不动了”,中断了自己16年的职业生涯。转年来,却又在镜头里轻松跳过2.31米。


他的自信,看似戏谑,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那些搞笑视频背后,是他花光积蓄建起的私人训练馆,是他为梦想拼尽全力的坚持。


张国伟身上有一种让人不解而又着迷的矛盾:既荒诞,又纯粹;既顽皮,又执拗。


无论是横杆前的每一次腾跃,还是人生中每一次不妥协,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


这世界,我来过。

 


7530个作品,3884.7万粉丝,21.7亿获赞。


事情要从2019年4月说起,那个春天,张国伟迈进了短视频的世界。


往后的五年,他像不知疲倦的跑步机,平均每天甩出四条短视频。这种更新频率让粉丝忍不住调侃:“国伟,我的评论已经进入瓶颈期了,你的创作还没有!”


张国伟cos丘比特


久而久之,“主业喜剧人,副业才是跳高”,这句话从玩笑变成了张国伟的标签。

 

点开张国伟的视频,人们看到的不是技巧炫技,而是他把自己当成了「喜剧实验室」——脑子、身体,全都豁出去:


“轻功水上漂”;



自制加热拖鞋;



圆规式骑车;



嘴里含小鸟;



别人脑子想的事,他直接身体力行。


至于让他名留短视频的花式“龙吸水”挑战,更是物理课本都不敢写的段子——把曼妥思糖扔进可乐桶,一口堵住喷涌而出的泡沫柱。


张国伟的逻辑简单粗暴:喷出来是物理,堵回去是喜剧。


曼妥思(Mentos)是一种著名的糖果品牌。曼妥思因为其特殊的表面结构和成分,在与碳酸饮料(如可乐)接触时,会引发剧烈的气体释放,形成著名的“曼妥思喷泉”现象。


基础款“龙吸水”

升级款“龙啸九天”


看他的视频,会发现一个硬道理:有人用段子演喜剧,有人用命活成段子。


作为“龙吸水全网第一人”,张国伟其实早就跟这项挑战杠上了。


纵观张国伟过去16年的职业生涯经历,像极了一次次“龙吸水”挑战——既有高光时刻,也有不断喷涌的伤痛和不可预测的挫败。

 


2011年,初出茅庐的张国伟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跳高生涯”的荣耀和肯定来得如此突然,就像一颗曼妥思糖落入可乐瓶的剧烈反应——炫目、迅猛,甚至有些措手不及。


这一年,他19岁,初登全国田径锦标赛南京站男子跳高比赛赛场,用一记2.28米的漂亮跨越,震撼了所有人。


冠军头衔、追平纪录,属于“黑马小将”的荣耀真的像曼绥思喷泉一般,席卷而来。


但让更多人记住的,是他夺冠后的那一声呐喊。


比赛结束后,站在垫子上,张国伟直接脱掉上衣,大声喊出:“我叫张国伟!”



没有公式化的庆祝仪式,也没有矫揉造作的谦虚,只有一份年轻人的直接与痛快。


央视的镜头将这个瞬间记录下来,全国观众第一次认识了这个敢拼、敢闹、不拘一格的年轻人。


其实,在成为跳高运动员之前,张国伟漫无目的地走了很久。


是的,根本没有突如其来的成功,每一刻短暂的闪耀背后,往往是漫长的黯淡。



1991年,张国伟出生于山东烟台。


小时候的他酷爱踢足球,偶像是齐达内,梦想成为绿茵场上的明星。父亲看着儿子那热火朝天的劲儿,也乐意支持,就带他去了球队试训。


可谁知,足球队的教练看了张国伟的骨龄测试,摇头说:“这孩子将来得1.9米多,甚至有可能长到2米,协调性差,踢球还是算了吧。”


一句话,将张国伟儿时的梦想判了“死刑”。


彼时才10岁的张国伟还无法预见,这场拒绝,其实是命运为他设下的分岔口。


绿茵场失之交臂,也许并非遗憾,而是一种“错位的幸运”。与其说他错过了足球梦,不如说他避开了一条更加泥泞的路。而他被“嫌弃”的身高,日后却成了他飞越横杆的助力。



追梦足球无果后,张国伟开始在体校尝试各种新领域:篮球、短跑、中长跑、乒乓球......


一项项努力过后,却得到了同样的评价:资质平平,天赋不显。张国伟成了教练们口中的“万能不胜者”,似乎每一次尝试都在证明一件事——他不属于这里。


直到2004年,13岁的张国伟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一位名叫徐建令的基层教练,走进了张国伟的世界。


有些人的出现,注定要改变另一个人的生命。



那时的徐建令,专注于在体校挖掘“好苗子”。初见张国伟时,徐建令回忆道,“他并不显眼,踢着足球混在一群孩子里。但他有着一双特别修长的腿,走路时脚后跟不着地,这孩子的身体天赋绝佳,像天生的跳远运动员”。


几天后,徐建令决定把张国伟带到体训队练练。当徐建令向张国伟抛出这个橄榄枝时,他几乎没多想,痛快地答应了。


那一刻,张国伟并不懂,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关键节点,而他轻描淡写的选择,将会改变自己的未来。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多年以后,张国伟会读懂这句话。

 


起初,张国伟练的是三级跳,徐建令觉得这孩子不能光窝着练,得出去转转,于是带他去山东蓬莱的运动会,心想:是骡子是马,咱先溜溜。


结果这一溜不得了。


张国伟轻轻松松拿了冠军。徐建令临时起意,又把张国伟领到跳高场上,让他随便跳跳。可谁知道,这“随便一跳”差点把教练惊出心脏病。


张国伟站在横杆前,既没啥正经训练过,也没有半点技术动作,全靠天赋,一跃而起,动作干净利落,一下就过去了。


这一跳,跳懵了围观的人,跳塌了那些曾说张国伟资质平平的评价,也跳出了张国伟自己的未来。



从三级跳改换成跳高,训练没几天,张国伟就发现,跳高真比别的运动项目顺手多了,甚至有点太顺手。


“最开始就是随便练练,第一节课1米75,第二次1米80,第三次1米85。这些高度换成别人得练一年,我睡一觉就过去了。”


当时的张国伟也承认自己天赋好,而且好得有点不讲道理:“有一阵子,我就故意不怎么努力,反正随便跳也比别人强。”


张国伟训练视频

2007年,16岁的张国伟身高已经窜到1米95,跳2米对他来说轻松拿捏。凭着之前比赛的好成绩,他顺利进了省队。


初入省队,他满脑子都是“顺风顺水、一路开挂”,结果现实直接给他来了个下马威——这回,不努力是真不行了。


省队是什么地方?这儿高手扎堆,天赋、成绩样样硬的人比比皆是。他只是个刚进来的新人,在那些“老牌选手”面前显得既稚嫩又不起眼,教练的心思全放在有更好成绩的运动员身上。


就这样,张国伟在省队里成了“边缘人物”。



没人管他,他也不闲着,硬是把自己搞成半夜训练场的“钉子户”。基地领导有时候夜里路过,看见灯还亮着,进去一瞅——张国伟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场地里加练,跟自己较劲儿。


“没人帮我,那就自己折腾呗。”


张国伟后来回忆起这段日子,说得云淡风轻。但那时候,他的心态就俩字儿:不服。他用一盏盏彻夜不熄的灯,告诉那些忽视他的人——天才也不是白给的,老子靠天赋,也靠努力。


张国伟训练视频

可没个严格的教练盯着,光靠自己瞎琢磨,成绩自然没个准头。张国伟也清楚,凭天赋跳个2米是没问题,但技术上没人管,训练全靠自己琢磨,时间一长,毛病就全出来了。


“有时候1米90都跳不过去,可一放假,回来能蹦到2米02。”当然,这种状态,归根结底,不只是缺指导那么简单,还有张国伟自己的毛病——心气太高。



张国伟有天赋,他知道这一点,别人也知道。这本来不是什么坏事,可每次他跳出一点成绩,转头就开始给自己吹嘘,口头禅是:“我就是全世界最棒的跳高运动员。”


可事实是,一点风吹草动就让他的状态一落千丈。


2013年的全运会就是个典型例子。


心气有多高,落地就有多疼——第六名的成绩让彼时22岁的张国伟彻底懵了。回到威海基地后,他一连好几天缓不过劲儿,甚至对父母坦白:“实在不行就算了,这条路看不见头的。”



家人一边着急一边安慰,苦口婆心地劝他别轻易放弃。张国伟虽然心里不甘,但也实在迷茫,经过一番挣扎,他决定再“赌”一把——拨通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位贵人,国家队教练黄建民的电话。


其实,黄建民早就注意到张国伟这个名字。对他来说,这个少年身上有天赋,但总感觉差点什么。他看过张国伟的训练表现,直言:“凭你的条件,不该停在这一步。”

 

张国伟和黄建民


接下来的六年里,黄建民成为了张国伟的教练。他没有沿用传统的训练方法,而是根据张国伟的特点进行了全新的尝试。


跳高的跑动通常需要两个标记点,一个是起跑的八步启动,一个是转弯的控制点。


可黄建民观察到张国伟个子高、步幅大,加速快,反而在多点位控制中束手束脚。他大胆砍掉了其中一个标记点,让张国伟跑得更加自由流畅。



结果证明,这一尝试是对的。


从调整开始,张国伟的成绩一路飙升:


2014年,23岁的张国伟在仁川亚运会上以2.33米摘得银牌,逐渐跻身亚洲顶尖跳高运动员的行列。


2015年,24岁的张国伟以2.35米赢得美国摩圣安东尼奥学院接力赛冠军,创造中国选手近30年室外跳高最佳成绩;


同年,他在钻石联赛尤金站以2.38米刷新个人纪录,在奥斯陆站以2.36米首次夺得钻石联赛冠军,在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上,他再次跳出2.33米,获得亚军。


2016年,25岁的张国伟在钻石联赛上海站又获男子跳高亚军,延续了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那时的张国伟意气风发,他说:“我想做第一个跳过2米40的黄种人。”


他觉得自己正触碰着跳高的天花板,仿佛再努力一点,天也能被踩在脚下。


可他没有意识到,辉煌是刺目的,却也短暂得像夏日午后的阳光。他飞得越高,那种隐隐的不安便越像影子一样黏在身后。他看见了巅峰,却看不见,巅峰之后,那片无人知晓的荒原。



张国伟喜欢收集长筒袜,各种颜色都有。他总说它们能护住脚踝和小腿,但更像是一种心安理得的“护身符”。


他向来得意自己的“好运气”,尤其是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前,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伤病离我远着呢。”


可这种得意,是命运最擅长打破的。


2016年,25岁的张国伟状态如日中天,技术达到巅峰,被送往国外训练,目标是里约奥运会。


那时的他,离梦想的距离只差几步。


可年初的一场比赛,他扭伤了脚踝,虽然勉强跳出了2.29米的成绩,但潜藏的伤病却悄然埋下。



直到7月,他在训练中拉伤了大腿后侧肌肉,痛得连站稳都困难。这一伤,撕裂了他所有的侥幸。


他开始明白,身体的底限早已被逼近,但离奥运仅剩不到一个月,他没得选。打了封闭针,他带着满是伤痛的腿和隐约的不安,坐上了飞往巴西里约的飞机。


比赛开始,前两跳,他顺利跃过2米22。但横杆升到2米26,画风彻底变了。


第一次试跳,张国伟出人意料地失败了,动作松散得不像他。


第二次,他调整步伐,明明已经越过横杆,却被右小腿轻轻一碰,横杆随即落地。


第三跳前,他显得异常紧绷,连调整呼吸的节奏都乱了几分。在落地的瞬间,看着横杆一同掉下,张国伟心知他的奥运梦也戛然而止。


梦想太重,而身体太脆弱——这是他从未预想过的结局。


张国伟里约奥运会跳高比赛集锦


几个月前,他还豪言要跳过2米40,要让全世界知道黄种人也能飞。可现在,他连2米26都没越过。更巧的是,就在四年前的伦敦奥运会,他的最终成绩也是止步于2米26。


这,是宿命吗?


回到休息室,他发了一条微博:“落在垫子上的那一刻,惶恐和愧疚让我发抖。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


奥运的舞台终究没有等他证明自己。张国伟的四年黄金时期,随着横杆的落地化为乌有。这一次,他的坚持和信念,都停留在了垫子上。赛场上的张国伟消失了,只剩下一个试图与失败和解的普通人。



里约奥运会前的受伤,就像一根细长的裂缝,逐渐扩散到张国伟的整个职业生涯。每次训练后,张国伟都要面对漫长的恢复过程。


按摩、热水加中药泡脚,他坚持了很久,脚也因此泡得不成样子。训练后的抽淤血也成了常态,用大针管从大腿贯穿,抽完接着训练,教练黄建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别人觉得心疼,可张国伟却并不在意。他认定,只要跨过那2米40,什么代价都值得。他甚至不允许自己给梦想留余地。

 

张国伟的脚


2019年,28岁的张国伟终于等来了久违的转机。伤病的阴影似乎被彻底驱散,他在训练中能够稳定跳过2.35米,状态回到了曾经的高峰。


教练黄建民对他的未来充满希望:“他已经爬到了这个高度,突破2.38米,甚至进入‘2米40俱乐部’,绝不是天方夜谭。”


然而,所有的期待却在2020年戛然而止。


2020年3月,日本东京奥运会宣布延期,许多运动员心态崩了,张国伟也没能幸免。


4月5日,张国伟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句:“对不起,我真的跳不动了,我决定退役了。”毫无缘由,没有任何征兆,只留下众人的错愕。


张国伟宣布退役


这一年他29岁,谁都知道,他还可以再跳得更高。


可人生哪有那么多的“再”与“更高”?你终会在某一个瞬间发现,你已经跳到了自己的极限,只是别人没有注意到而已。


人们眼中的“张国伟”,或许永远停留在那个大红外套的影像里:


那个在人群中一跃而起、奋力一搏的男人;



那个在完成跳高动作后总是来上一段鬼畜舞蹈的热血青年;



还有他的招牌动作——白鹤亮翅......



从离开赛场的那一刻,张国伟像换了一个人。严肃认真的跳高冠军,迅速变身为短视频里的“鬼才”:


自制插座式斜挎包;



切开橙子结果水分太多,把家淹了;


自制林肯加长版自行车;



满屏的无厘头和夸张笑点,让他成了新媒体时代的流量磁铁。


搞笑之外,他的脑洞还用在了趣味科普上。


用吹风机和气球测试流体压强;



解析水的表面张力;



自制自动饮水机;


自制土豆可乐充电宝;



知识变得轻松有趣,而他的人设也从“跳高冠军”变成了“国家一级整活喜剧人”。


都说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张国伟的喜感背后,又有多少悲凉呢……



退役后的张国伟回到老家烟台,远离了横杆,也远离了人们对他的期待。看似闲适的生活,却始终掩不住他的执念。


2021年11月21日,他发布了一段视频,光着上身,助跑、起跳,轻松跃过2.31米,随后高傲一笑。有人惊叹,有人质疑,可没人能读懂这一跳背后的故事。


很快,他宣布了自己出资建造私人训练馆的消息。横杆高高架起,那上面的数字——2米40——似乎从未改变。


他说:“梦想是你自己选的,既然选了,就别后悔。”


很多人觉得他疯了,退役后还沉浸在跳高里,执拗得像个走不出的孩子。



熟悉他的人知道,这不是执拗,而是纯粹。


张国伟是那种无论摔倒多少次都要站起来的人,哪怕肩膀再也无法承受,哪怕膝盖每一次弯曲都带着疼痛。


他的热爱从未因退役而改变,退役带走的不过是职业头衔,他的生命里还有属于他的横杆。



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延期,曾让他像陷入深渊。他很少在人前提起那些日子,没人知道他忍受了多少痛楚才做出退役的决定。


更没人知道,他后来站在学校操场上教孩子们跳高时,心里想的是,自己是否还能再飞一次。


镜头下的张国伟,成了另一个人。


他幽默、夸张、爱闹,一次次用段子逗乐观众。可即使是那些带着玩笑的片段,也藏着他骨子里的认真。


他的笑声中,有人看见的是轻松,也有人看见了执念。



随着他出现在公众视野的频率越来越多,网络上对他的嘲讽从未停止:


“上综艺拍抖音,还说什么运动员精神?”

“不务正业。”

“像你这样的,干脆别跳了。”


他从不争辩,依旧发视频、跑通告,用这些钱维系他的训练。他一直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赚的每一分钱,最终都会回到训练馆,回到横杆下。



如今,35岁的张国伟还能不能飞越横杆,或许已经没有人关心。但他心里的横杆,从未降低过。


他曾说:“跳高是我的生命。”


也许,他再也不会出现在赛场上;也许,他会用另一种方式继续跳跃。


谁知道呢?


通往梦想,未必需要鲜花和掌声,它需要的,只是一个永不停止跳跃的灵魂。这条路上,会有刺耳的声音,遍地的荆棘。


可是,谁又有资格妄评别人呢?


当很多人沉陷于刷手机的吸引力时,有人正在不断摆脱地心引力,只为——


飞得更高。


参考文献:

《中国跳高运动员张国伟:向着新高度继续前行》,张国伟



监制:视觉志

编辑:鹿

视频号:视觉志

点击阅读原文,看视频号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