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人物周刊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南方人物周刊  ·  去阅读、去感受、去写作 | ... ·  21 小时前  
每日人物  ·  年轻人骑行“发疯”,花40万卷装备 ·  2 天前  
每日人物  ·  大降价的“酸奶刺客”,中产都不想买了 ·  4 天前  
环球人物  ·  政坛美女新星跳楼始末 ·  6 天前  
每日人物  ·  400万人疯抢华为三折叠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人物周刊

一缕青丝,对话一千年前的女性

南方人物周刊  · 公众号  · 人物  · 2024-09-11 19:37

正文

周莹华与潘婷合作的发绣作品《簪花仕女图》

一缕青丝,背后承载着每一代女性动人的生命故事。过去,《簪花仕女图》记录着唐代仕女的时髦衣着和自在姿态,今天,这幅画成为女性的跨时代对话。



 / 梁小起


每个人的头发,都刻着一生各个阶段的痕迹:出生时的胎毛,青春期的橡皮筋勒痕,结婚时的发髻,暮年时的白发……或许正是如此,头发被称为“三千烦恼丝”,因为它提醒着人们光阴一去不复返。

但是,头发也是不朽的,在考古发掘中,头发总是穿越千年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周莹华手里,头发的光华更是不朽。每天清晨6点,周莹华都会坐到绷板前,戴上眼镜,捻起一根发丝,顺着勾好的水墨线条,穿针,刺布,引线。如此往复,周莹华的发绣传承持续了二十多年。

▲非遗发绣传承人周莹华

发绣,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以头发为线绣制图案的非遗艺术。在周莹华的针法下,一根根头发呈现出高低起伏。

周莹华正在用头发绣制《簪花仕女图》中的发髻


凑近细看,纹理如水般流淌,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离远了看,周莹华与潘婷合作的这幅《簪花仕女图》中,女性的额间细发细腻柔滑,云髻峨峨,修眉联娟,随着角度和光线的变化,发髻反射着流动的光泽,仿佛她们并非来自唐代,而是现代的几位爱美女性刚刚盘起了一个戴花的发髻。

三千烦恼丝,化为隽永半生的艺术,一切都要从“情”字讲起。

一根发丝,一个“情”字

周莹华第一次见到发绣,是一幅由头发绣成的《屈原像》,由她的父亲高伯瑜组织老艺人绣制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幅发绣作品,它走过了一段历史的漫漫长路,才来到了众人的面前。

自古以来,头发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结发,象征着两个生命的交织,拧成一股力量。削发剃度,折射一个人的情志所向。头发牵系着人间红尘的羁绊,也象征着真挚忠贞的情感。

因此,作为带有生命温度的艺术,发绣也有着悠久而独特的发展史。发绣在唐代时已有流传,据《女红传征略》记载,宋代周氏孝女贞观花23年的时间,用头发绣《妙法莲华经》,以纪念母亲。清代,才女吴慧娟绣诗二首,劝告丈夫浪子回头。周莹华总结:“早期的发绣不是一种商品,而是一种情愫。”

一缕青丝,背后承载着每一代女性动人的生命故事。但是由于头发的特殊寓意,以及朴素典雅的质感、发绣题材局限,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少被海内外博物馆收藏,足见其稀有。比如,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夫人管仲姬创作观音像时,用发丝绣成观音的披肩黑发,这幅作品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为此,致力于研究苏绣的高伯瑜和同事发现发绣艺术濒临失传的境地后,四处寻找老艺人归队,挖掘抢救。《屈原像》因此而面世。六七十年代,随着周莹华一家人下放搬迁,高伯瑜在江苏东台继续培养刺绣艺人、发展发绣。

生在艺术世家,周莹华从小就听父亲讲解各色绣品,发绣是当中最特别的分支之一。头发有弹性和韧性,所以不像丝绣一样贴紧底料,而是自然形成一道弧度,线条挺拔、利落。

发绣作品《簪花仕女图》中的衣服纹理


虽然在耳濡目染中长大,但周莹华并非一开始就将刺绣视为事业。当时她在工厂当会计,业余时间把玩丝绣。直到父亲高伯瑜去世后,刺绣大师李娥英向她提议,既然发绣跟她的父亲有如此的渊源,而她又懂得发绣的技术,为什么不继承父亲的事业,将发绣重新在苏州发扬光大呢?

代代相传的发绣的红线,就这样飘落在周莹华的手中。这条红线串起父女跨越大半个世纪的亲情,也串起华夏千年的历史。为了责任和热爱,周莹华转而全身心投入到发绣的传承与创新之中。

传承,传情

要传承发绣,并非易事。

古代发绣主要以黑白线条为主,题材主要集中在佛教画。周莹华认为,现代发绣要想被更多人关注和喜爱,在题材和形式上应该有所创新。在此基础上,周莹华也有一个更远大的理想。

“唐宋元明清的古画都是深藏在各大博物馆里,如果可以把这些古画绣成发绣,就可以让大家来欣赏,而且发绣的表现方式不同,更有立体感。”周莹华说,“同时,作为生命艺术,发绣也更能体现华人的智慧,倾注民族的情感。”

她曾遇到一位客户,拿出妻子多年前剪发留下的头发,希望绣成孩子的画像,作为送给妻子的生日礼物,传递对妻儿的情感。现代人对发绣有了更多样的需求,但中华民族含蓄而深沉的“情”,在今天依然没有改变。

为此,周莹华和团队以生命情感为命题,创新发绣的形式和技法,将现代人的情感注入到这一古老的艺术中。交缠的头发不只是DNA的交织,也是一段生命时光的应许。胎毛绣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在中国,胎毛是新生的纪念。周莹华将这一寓意融入到发绣之中,并专门研究了新的针法,让小孩子的短头发也能变成发绣。

除了开拓受众,发绣还需要更多的传承人。而精通发绣并非易事。周莹华介绍,学习发绣一般需要五六年时间才能出师,在正式学习发绣之前,首先要熟练掌握丝绣的针法,并且对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理解中国书画的线条和用墨如何实现不同的效果,从而在创作发绣时才能得心应手,赋予作品生命力。

到了正式制作发绣的环节,需要从“头”开始。发绣使用的头发一般要长于四十厘米,以免经常换线,同时,头发需从未烫染、没有发干开叉,否则容易扯断。

周莹华正在整理发材


在收集到头发之后,绣工根据之前已经画好的画面,利用草木染料对头发进行漂色,让它们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然后再用鸡蛋清浸泡毛鳞片,达到柔顺、亮泽、有韧性的状态,再开始绣制。一幅作品,常常需要花费几个月到一年半载的时间。而且周莹华对作品的要求十分严格,曾有一幅绣制完成的作品,因为裱画步骤出现纰漏,影响外观,她选择重新制作,以保证发绣的呈现效果。

复杂的古法制作,无形中使得发绣的精通门槛变高。传承发绣,不仅需要更新内容和审美,也呼唤着现代科技的融入。作为秀发护理专家,潘婷为发绣提供了秀发科技的支持,让现代的损伤发丝重获新生,助力非遗传承,点亮发绣之美。

光彩不朽

制作发绣的过程中,最耗费时间的环节之一是用鸡蛋清处理发丝的柔顺度、光泽度。这一步骤也是事前准备最关键的一步,决定着绣制的效率和作品的质感。质地较好的头发,一般需要浸泡两小时左右。如果毛鳞片损伤较严重,头发则可能需要浸泡一晚上。现代的护发产品,正好“对口”。

事实也确实超出周莹华的预期。使用潘婷三分钟奇迹系列后,这一步骤从过去的几个小时才能完成,缩短到几分钟,而且,潘婷的高效修护科技对烫染受损头发同样有效,使得头发原材料的选择空间大大增加。

周莹华在潘婷“奇迹之夜”分享创作故事


除此以外,周莹华在绣制过程中发现,经潘婷修护后的头发较以往更柔韧,在面料上穿刺、拉针一气呵成,拉紧的发丝在布料上拱起的弧度也更均匀、立体。

在技术的焕新下,周莹华创作于2024年的《簪花仕女图》于9月3日正式亮相。这幅画将现代女性的头发与古代仕女画的色彩纹理相结合,在潘婷秀发技术和周莹华团队的绣工下,古人华丽的发髻跃然于一千多年后的布料上,栩栩如生。这幅作品已由潘婷捐赠给中国刺绣艺术馆。

潘婷将此次《簪花仕女图》发绣作品捐赠给中国刺绣艺术馆


过去,《簪花仕女图》记录着唐代仕女的时髦衣着和自在姿态,今天,这幅画成为女性的跨时代对话。潮流或许日新月异,但是女性对自信和自由的追求,仍能与先辈发生遥远的共振。如今,发绣的“情”不再仅仅包含奉献、利他的寓意,女性愿意爱人,更懂得爱己。

从发绣的传承,到时代的前进,无数女性的爱人爱己,催发着奇迹的萌芽。非遗艺术的新机会,正在孕育。

有了潘婷带来的发绣技术革新,周莹华愈发期待发绣艺术的未来。目前,她在一些学校和组织中面向大众提供发绣体验的机会和知识科普。随着工艺越来越现代化,发绣的学习门槛将进一步降低,也为这项非遗艺术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生命的动人无分高低。周莹华憧憬着过去只作为收藏品的发绣能进入寻常百姓家,如果说发绣从宗教艺术成为世俗艺术,是这一艺术第一次走近生活,那么发丝修护技术的加入,则是再一次让艺术之美流淌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只要有一颗自由自洽、追求美好的心,每个人都可以抵达理想之地。

而这也是潘婷与发绣艺术携手共创的愿景:让奇迹发生,让女性自信,让艺术传承,让美好萦绕身边。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