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凤凰读书
文字之美,精神之渊。关注当下优秀出版书籍,打捞故纸陈书,推出凤凰网读书会、读药周刊、凤凰好书榜、文学青年周刊、凤凰副刊、一日一书、凤凰诗刊等精品专刊。在繁杂的世俗生活中,留一点时间探寻文字的美感,徜徉于精神的深渊,安静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悦读文摘  ·  全网破价首发 充值100元话费只需要95元 ·  2 天前  
十点读书  ·  读懂《瓦尔登湖》,远离一切内耗和内卷 ·  5 天前  
慈怀读书会  ·  2025,我希望 ·  4 天前  
疯子与书  ·  //@荔汁汁汁er:阅读有时候是在自救。-2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凤凰读书

五月端阳节,艾虎门上贴,三杯雄黄酒,五毒自消灭 | 送给每个人的端午歌谣集

凤凰读书  · 公众号  · 读书  · 2017-05-30 07:53

正文

齐白石《端午美味图》


端午作为夏季的大节,是中国的古老节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为特别的禁忌日。它的习俗丰富,人们围绕着端午节形成了庞大的民间歌谣和谚语群,它们伴随着端午节俗的传播,渗透到各民族的生活之中。


今年的端午节又到了,读书君根据萧放教授的《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一文,为大家总结了覆盖全国各地的民间歌谣和谚语,希望在这个夏季伊始的节日里,让漂泊在外的你想起家乡关于端午的记忆。


顺祝,端午安康。

端午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端午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由于端午是适应仲夏暑热时令所产生的节日,在传统时间观念中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人们在五月节中有着复杂的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情感,人们吟唱起各种调式的歌谣。端午民间歌谣题材十分丰富,按其歌咏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

时令歌谣


岁时依托的是自然的时令节气,端午时令歌谣咏唱的是仲夏时节的季节感受与习惯活动。


海南《昌江十二月歌》:"四月明镜照龙船,五月龙船齐下水"。


福建华安丰山镇《月令歌》:"正月人点灯,二月剥花生,三月养豆芽,四月卖麻茶,五月人包粽,六月田草冻,七月大烧银,八月做麻糍,九月放风筝,十月拾稻穗,十一月尪公生,十二月廿九暝(夜)"。


辽宁丹东《十二月》:"五月五,端午节,湘江吊屈龙舟舞"。


从时令歌谣中我们看到了各地端午时节在年度时间生活中的位置与节俗的共享模式。虽然歌谣传播可能超出生活习俗传播,但其对端午节俗知识的共享显而易见。

生产歌谣


生产歌谣在端午民间歌谣中有较大比重,它涉及到传统社会众多生计活动,如农事、牧业、渔业、手工业、矿业等,其中农事活动歌谣最为丰富。


安徽肥东《十二月季节歌》:"五月里来是端阳,夏粮丰收已登场,连枷一打日东升,万斤粮食都归仓"。


甘肃西河《采茶》:"五月里采茶五端阳,多栽杨柳少栽桑。多栽杨柳避荫凉,少栽桑树喂蚕郎"。


有一些生产歌谣,并不看重生产本身,而是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以歌谣抒发心中的情感与愿望。如牧羊歌中有不少此类内容。云南祥云县的《放羊调》:"五月放羊是端阳,菖蒲药酒配雄黄,主人吃得熏熏醉,放羊之人不得尝"。有的生产歌谣是劳动过程的描写与生产知识的传递。


唐云 端午即景

节俗风物歌谣


节俗风物歌谣是端午民间歌谣中内容最为丰富生动地部分,它是对端午节日历史人物、节日活动、节俗风物的咏唱。端午歌谣中有较多对屈原的追念,特别是在楚故地的湖北湖南地区,人们对乡贤屈子有着浓烈的感情。


湖南湘阴《吊屈原》"大水茫茫,眼泪汪汪,淹死孤王,莫淹忠良。"民众对不义的楚王十分痛恨,而对屈原充满同情。"五月五日是端阳,龙船下水闹罗江,朝拜屈原一炉香,年年五谷用船装。"


当然,民众祭祀屈原还有丰饶生活的考虑,屈原在当地还是福佑民众的尊神。


驱邪辟疫、消除五毒之害是端午节日的主题,自然也是节俗风谣的主题。



湖北丹江口《唱节令》:"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艾虎上天台,虫蛇入地府"。"五月五日午时天中节,赤口白蛇尽消灭"。


山西蒲县《端阳歌》:“五月端阳节,艾虎门上贴,三杯雄黄酒,五毒自消灭。”人们期望以信仰的力量,驱除虫蛇之害。为了保护健康,端午人们佩香包,戴五色线。


河南荥阳《香袋谣》:"端午节,太阳红,做个香袋来除虫。带香袋,除毒害,一年四季无病灾"。


《五色线》:"五色线,戴脖上,一年到头保安康。五色线,样样全,五福临门保平安。"插艾、吃粽、挂钟馗、跑坡等都有歌谣,不一细说。


划龙舟是南方地区端午的主要节俗活动,观赏龙船的歌谣也是端午节俗风物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林榆树《闹龙舟》:"船上健儿齐卖力,争先恐后抢头名。一对青龙前边去,黄龙紧追一溜风。赤龙急驶如放箭,白龙奋勇向前冲。"歌谣生动地呈现了端午龙舟竞技场景。

仪式歌谣


仪式歌谣是端午节俗仪式过程中的歌谣。端午仪式歌谣主要与屈原祭祀、龙船下水、送瘟等民俗活动相关。


福建云霄端午的《祭江歌》:"众人齐来到江中,忠臣虽死名声香。愿待屈原有灵圣,庇佑龙船飞过江。"屈原是祭江的对象,祭江的目的是为了龙船活动的平顺快捷。


他们赞颂屈原的人品,表达着千古的怀念之情。


一首《献江歌》即是写照:"屈原抱石投江死,天下百姓敬仰伊。男女老少齐计议,思量造船纪念伊。"人们认为船的制造来源于纪念屈原。


龙船竞渡在民间社会常常有着祈福驱邪的性质,如福建漳浦的《龙船歌》:"四月初一开锣声,五月初五龙船行,龙王土地尽欢喜,妖魔鬼怪尽着惊。"


江西弋阳的《龙船歌》:"龙船下水头向东,一年四季六畜平安。白天生吞长江水,夜晚灌溉万年丰。"龙船满载着百姓对平安、丰收的期盼。


江西九江的《爆竹三声龙舟开》歌谣则完整地呈现了龙舟竞渡过程,歌谣有"船开头歌"、"拜社"、"拜神"、"谢茶"、"船回程"等几个环节,在最后的回程歌中有:"一保佑人口清吉,二保佑六畜太平,三保佑四方多吉庆。"唱出了仪式歌沟通神人的功能。


湖南宁远的《开船送瘟诀》是典型的仪式歌,"牛头马面听令箭,快将瘟殃押上船。今日开船送灾殃,神前卜卦问吉祥。乞求阳卦好开船,再求阴卦保平安,又求祖师送一卦,送个阴卦保村坊。卦卦有准如了愿,筛锣打鼓就开船。"这首驱邪送瘟的仪式歌诀,是整个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很强的实用功能。

苦情歌


苦情歌在端午歌谣中所占比例较大,可能与端午时令性质有关。人们在仲夏端午时节,因为暑热天气,农事的繁忙,生活环境恶化,加之社会人生冷暖的不均,人们叹息人生悲苦,发之于口的多为心中的垒块,故苦情歌不少。


苦情歌的题材主要有寡妇歌、光棍歌、孤儿歌、苦媳妇歌、怀胎歌、长工歌、兵丁歌等。


江苏连云港《小寡妇上坟》:"五月里,二麦黄,家家户户田里忙。人家有夫来收割呀,丈夫呀,小寡妇只好自己忙呀,丈夫呀。"麦收季节,寡妇没有丈夫的相帮,只好自己苦忙。


没有妻子的光棍同样生活凄苦,河北丰宁《光棍哭妻》:"五月里来是端阳,雄黄烧酒真是香,人家有妻吃粽子,光棍吃碗黄米汤,没有老婆真凄凉"。


孟姜女思夫、寻夫、哭夫的民歌在传统社会流传十分广泛,它是百姓凄苦心情的寄托。长工歌诉说的是劳动者对辛勤劳作而得不到合理待遇的不满。苦情歌的流行,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的艰难与正常生活的渴望。


齐白石 《端午

思恋歌谣


思恋歌谣在端午歌谣中也有较多体现。思恋歌谣描写的背景多为看龙舟等节俗活动。人们在庆端阳的时候,禁不住要思郎、望夫、盼妹。


湖南沅江《十绣荷包》:"五绣荷包是端阳,绣起龙船闹长江,两边绣起二十四个划船手,中间绣起我情郎,姐在扇骨子里头把眼量"。姑娘针线绣出了对情人的思恋。


宁夏惠农《想情郎》:"五月里来五端阳,沙枣花开遍地香,糯米粽糕香又甜,爹娘想儿我想郎。"美景美食牵动姑娘对情郎的思念之情。


安徽铜陵《探花》:"五月探花端阳节,郎掐青艾姐头上安,我俩喝一杯雄黄酒,手捧仙桃两半边,姐半边来郎半边,我二人吃了赛神仙。"端午节是浓情的节日,郎与姐一起采青艾、饮雄黄酒、尝仙桃,似乎进入了快乐的神仙世界。

游戏娱乐歌谣


端午是儿童、成人游戏娱乐的节日,端午游戏娱乐充满竞技性,呈现这些游戏娱乐的歌谣生动有趣,如《张打铁》、《拍手歌》、《看龙船》等。

其他歌谣


对于不好归类但又有欣赏与文化价值的歌谣,我们将其纳入"其他歌谣"中,这一部分丰富多彩。


临潼《十二月瞧娘歌》:"五月端午去瞧娘,揪把艾叶插门上。老娘闻见艾叶香,喜洋洋来笑洋洋。"


四川丰都小调《交情歌》:"五月里来去交情,龙船下河闹沉沉,长江后浪推前浪,一辈新人替旧人"等等。


端午民间歌谣既是端午时节民众情绪的宣泄、欲望的显露与心情的表达,同时也是百姓端午节俗活动富有韵律的歌唱,它是民众情感、价值观及娱乐审美的精神文本,具有特定的民众生活的服务功能。


端午民间谚语

民间谚语是民间文学的重要体裁之一,它是民众生存经验与智慧在语言上的浓缩与精炼表达。岁时节日作为民众适应自然与社会节律而形成的生活节点,民众围绕着它积累了丰富的谚语财富。


端午民间谚语主要是与端午时节节俗活动相关的谚语。按照端午谚语的存在形态,端午谚语分时令、习俗、禁忌及其他四类。


张大千 《五瑞图》


时令谚语


端午时令谚语,主要是人们依据经验对端午节气时令的认识,其中包括农事活动、季节生活安排等。


有天气寒暖、雨水多少、未来收成等方面的提示与预测。"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南京);"端阳无雨是丰年"(湖南衡阳)。


端午与夏至节期临近,有时夏至在端午前,有时夏至在端午后,有时夏至端午时间出现重合,民间谚语对这一情况有特别关注。


山东谚语:"夏至临端五,三年不收麦"(曹县);"夏至在端午头,一边吃一边愁","夏至摊在端午前,庄稼老头泪涟涟"(郓城);"夏至临端午,庄户老儿抱着麦垛哭"(滕州);"夏至正当午,种田人白受苦"(梁山);"夏至端午后,提着猪头又买肉"(乳山)。


人们认为夏至在端午之前或正逢端午,预期庄稼收成不好;夏至在端午之后,意味着将是一个丰收年。农民根据端午时节的提示,安排农事生产活动。


"五月初五过端阳,吃完粽子忙插秧"(河南信阳);"五月端阳有稻栽,八月中秋有谷收"(河北雄县);"过了端午节,铲地不停歇"(吉林绥化市);"吃过端午肉,塘口紧紧筑"(上海)。


端午是天气真正转暖的时间标志,是人们改换夏装的时节,"未吃端午粽,棉衣不要送"(北京);"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湖南),上述谚语遍布中国,是通行的季节生活提示。

习俗谚语


端午习俗谚语,是围绕着端午节俗形成的谚语。人们以精粹的谚语形式将端午习俗生动地呈现出来。端午插艾,"五月端午驱病邪,家家门前挂艾叶"。


端午吃粽,"端阳吃只粽,一夏健爽爽"(湘潭)。


端午洗浴、饮药酒,"洗了端午澡,能把平安保;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甘肃)。


端午佩饰,"带个香荷包,不怕五虫害"(甘肃庆阳)。


端午龙舟竞渡,"五月五日是端阳,龙船下水闹长江"(湖南零陵)。


端午采药,"五月端午挖茶芩,饮茶消暑解病痛"(山西绛县)。


期待丰收,"龙船赢了得时年"(湖南武陵)。


在民间,端午主要是保健养生、祛病驱邪、祈求丰收,谚语中传递的也都是这些内容。


端午禁忌谚语,是对违反端午习俗行为的警示语言。"五月端午不戴花,死了变成癞蛤蟆"(山东临清);"端午不戴艾,死了变个老鳖盖"(山东成武);"端午不插艾,死在大门外"(安徽南陵);"端午不吃粽,老来无人问"(安徽岳西)。


这些警示性谚语形制短小,但其语言效果直接、鲜明、有力,是端午习俗传承的规范力量。


——(本文节选自《端午民间文学的形态及其文化功能》萧放/民间文化论坛/2013年第二期)

尽管萧放教授的文章已经非常全面地总结了全国各地的民谣和谚语,但相比于丰富的民间文学,仍只算管中窥豹,不知读到这里的你,有没有想起自己家乡关于端午口口相传的神话、民谣、谚语亦或是习俗和记忆呢?和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吧!

责编:笑笑



凤 凰 读 书

知识 | 思想 | 文学 | 趣味

主编:严彬(微信 larfure)

合作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