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书海鱼人
每天为您推荐一本好看的小说,以及我读这本小说时的感受。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收获  ·  《收获》书评 | ... ·  昨天  
武志红  ·  自己没被爱过,就给不了别人爱?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书海鱼人

月刊 vol.22|推书荐文:评蛋黄酥(L)《红》

书海鱼人  · 公众号  · 心理学 文学  · 2024-08-11 10:00

主要观点总结

《红》是一个关于性别、家庭与个体挣扎的故事。主角小五因性别认知问题,在封建礼教的家庭和社会中挣扎。故事通过小五的成长经历,探讨了性别身份、家庭关系和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小五在家族葬礼上的经历,反映了家族对他的误解和排斥,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自我性别的认同和反抗。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性别认知与家庭冲突

小五因性别认知问题,在封建礼教的家庭和社会中经历挣扎和冲突。

关键观点2: 家族误解与排斥

小五在家族葬礼上的经历,反映了家族对他的误解和排斥,体现了封建礼教对个体性别认同的束缚。

关键观点3: 自我认同与反抗

小五在故事中不断寻求自我性别认同,并通过行动反抗封建礼教对个体的压迫。

关键观点4: 社会与个体的关系

故事探讨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压力中寻求自我认同。

关键观点5: 封建礼教的束缚与解放

通过小五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个体性别认同的束缚,同时也暗示了可能的解放之道。


正文


书鱼月刊|vol.22

《红》

推书荐文: 阿剑

Magazine



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也是现实世界的悲剧折射。这个世界有厌女症,所厌不只是女性,还包括了任何有女性气质的他者。甚至鲁迅这样的思想家也受到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对男性身上的女性气质所厌恶。

故事里的世界,封建礼教是一层外界的束缚,内在的是,每一个角色都是在自我约束,都是在自言自语,做的事情也都是证明给自己看,这篇小说像是一群蟋蟀在夏夜的阴森角落的窸窣碎语,一旦被人听到隐秘的东西不知道会引来多么严重后果的后果,碎语讲的就是这篇碎成一地的家族。


——阿剑


文本批注仅代表

阿剑对文本的解读认知

非常主观

与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绝对存在出入


主题: 安魂曲(写一个和歌曲有关的故事,标题中须含歌名,且此歌曲在故事中起到重要作用。)

《红》 :张国荣作曲并演唱的单曲,收录于1996年11月26日发行的同名专辑《红》。在“跨越97”演唱会中,张国荣穿红色高跟鞋表演了这首《红》,以蕴超脱性别、雌雄同体之意。

作者: 蛋黄酥(L)

出处: 第四届书鱼新春赛-第二轮-序号92



一切确都大不一样了。

从祠堂正门走到享堂,只用了八十步。
祠堂不大,却很幽深,两边密植着森森的南天竹,掩去了院墙的颓旧。拾阶而上,豁然洞开。刘氏是本地的大族。寻常祠堂只有一间内设龛位的正厅,刘氏祠堂却建了三进两院,先贤牌位供奉在最内侧的寝堂,靠外的享堂只用于婚丧嫁娶、修谱施戒等宗族事宜。小时候他们兄弟姐妹几个犯了事,照例是要来享堂受罚的。这么些年过去,他的膝盖仿佛还残留着水泥地长跪后生冷坚硬的痛感。
此刻享堂门头上挂着的黑底鎏金的牌匾,“世代同荣”几个字已经有些褪色了。门前置了些花圈,最近的一只写着“一生留美德,半世树嘉风”,落款是“刘兴国携全家敬挽”。这是大伯送的。厅堂里饰了簇新的纸花,一溜摆开数张圆桌,人影绰乱。脚步凝滞起来。上一次在祠堂见到这样多人是什么时候?
他侧头凝睇陪同的二哥。他们一齐长大。那张脸他原本是再熟悉不过的,额角一道小疤,还是被他情急之下误伤的。但那道疤经年累月,早被晒得和皮肉一样发红发黑,反而隐没在鬓角,不打眼细看是看不出来了。自他高考离乡后便不常回来,听说后来二哥接了大伯的班,留在学校工作,宗族里的事情也过了手,想必如今过得不错吧?
高一的时候,老师让每个人写下自己的志愿作为高中三年奋斗的目标。他写了离家不远的省城的学校。你怎么写这里,你成绩那么好。同桌凑脑袋偷看,惊呼一声,随即了然道,你很恋家吗。
他胡乱点点头。可他又哪里有家?
十岁的时候,父亲撒手人寰,母亲慌了神,终日里卧床不出。窗帘闭着,阴翳笼着积了灰的桌布,没人擦的地板,仿佛有一条支撑生活有条不紊运行的轴承骤然抽出,琐屑落了满地。这种日子持续了五年。十五岁的时候,母亲决定改嫁。去找你大伯吃饭,二伯也行,你是男丁,他们总不会不管你,她告诉他。
可是,不是吃饭的地方就能算家。他像只避雨的鹌鹑一样,辗转于别人家的屋檐。那时候的他决计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说是恋家。
而最终他还是逃似的把故乡的一切远远抛在身后。故乡记忆成了随日影晒干的水痕,直到水汽消失,只留下淡的湿印,如今乍然返潮,晃出其中许多人影儿,反而觉得不真切了。
“小五,你是孝子,不能入正席,我领你去三妹那边,你和自家人坐,先垫垫肚子,一会儿才有力气哭灵。”穿进享堂,二哥把他引到最靠边的一张小桌。
这桌只围坐着两位女眷,年长一些的头发也长些,低低垂落在两肩,冲他微笑着;年轻一些的剃了短发,听到响动便扭过脸来觑,“小五终于舍得大驾光临啦。”
“小五飞机延误,在中转站多等了半日,刚刚才到。”二哥替他解释道,把他推到座位上。“我去门口陪大伯招呼上席,你们先聊。”
“三姐,四姐。我来迟了。”他打了招呼,顺势坐下。三姐拨了桌上铁皮盒装的花生糖果过来,又拿空茶杯给他添了热水。一路颠簸,唇皮干涩,他有些感激地领了情。
刘家兴字辈三兄弟,兴国兴邦兴家。大伯刘兴国庄重威严,又在本地办过学,是出了名的能人,做生意的二伯虽人脉亨通,亦颇有余资,却连他自己都说在镇上的声望是越不过大伯的。大伯只有三个女儿,生到第三个的时候,被镇计生办罚了一大笔款,据说是朝二伯借了钱才补上。大伯死了心,干脆扑在学校工作和宗族事务上,几个孩子放养着,和没了父亲的小五差别不大。
反倒是他和二哥被大伯带过一段时间。可惜他的寡言木讷并不讨长辈欢心,所以后来更多的时间是在大伯家和三姐四姐并排趴在饭桌上写作业度过的。
大姐和他年纪相差太远,早早就嫁了出去,也总不回娘家来,印象渐稀。四姐是出了名的假小子,整日混迹在男生堆里,总有人开玩笑说,刘家这两个孩子是互投错了胎,小四飞扬跋扈,小五又文弱得像个女孩。他只和脾性柔和的三姐亲近一些。如果母亲是一个空白的母题,汇集一切该有的形容词,有些时候,他会觉得三姐比自己的母亲更接近这个母题。
直到有一天,饭桌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等了又等,才看到三姐领着四姐回来,两人提着一个黑色的不透明塑料袋,鬼鬼祟祟地进了卫生间。从那一天起,三姐和四姐之间有了不能为他所知的共同的秘密,这是一条隐形的楚河汉界,他再次被独自分到另一个阵营。
后来他在学校的生理卫生课上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名词,月经。他觉得月经就是另一种流血的伤口,但因为有共同的伤口才有了共同的羁绊,他生出隐约的羡慕来。讲课的女老师还很年轻,埋着头干巴巴地念教案上的内容。班上调皮的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女生有月经,男生有什么?老师支支吾吾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全班都哄笑起来。他没有笑。
“到时候”是什么时候?他不明白。
那时他有太多不明白的事。可是他生命中的男性角色那样少。没有父亲,没有近友,有些事二哥可以解答,有些事只能成为一桩悬案,在若干年后回想起来,才会惊觉那些谜面的解。
“小五来得迟,二哥先暂代你当孝子去迎奔丧的亲戚朋友,你先歇歇。”三姐招呼道。
“谁稀罕。”四姐嗤笑,转头问小五,“你是故意来迟的吧。孝衣也没换。反正你和三婶也不亲,来迟了还能躲躲杂事。”
“小四,不要胡说。”三姐拧眉,轻轻斥责她一句。
他想分辨几句,却又无从说起,只重复拨着铁皮盒儿里的奶糖。许是多放了些日子,隔着糖纸能摸到糖块微融后又重新凝结起来的嶙峋形状。
当年母亲避不见人,是大伯大婶来劝,说“为了儿子,得体面点儿。”后来母亲想改嫁,闹得风风雨雨,也是大伯上门,依旧是说“为了儿子,留点儿体面。”大伯从来都是最要体面的,一点小事都不肯落人口实,如今宴席上竟也会用积年的旧糖。
他千挑万选,摘出一颗还算完整的糖来,糖衣薄得像纸,不敢用力去抿,怕直接化在手上。
他没有问过母亲为什么想改嫁。母子之间讨论这样的话题总会有些奇怪。但他觉得自己明白。
身边总是一个男人配一个女人,榫卯一样,没有人会问为什么它们会结合在一起,因为大家默认落单的榫是残缺的,支撑不起来。可母亲最终没有改嫁成。
放学回家,他总看到母亲的脸笼罩在赤青的烟雾里。你要是个女孩就好了,她说。母亲染上了烟瘾,他并不意外,那时候他已经隐约懂了,很多成年人需要借着成瘾的巨大吸附力来稀释无法排解的苦闷。她走不掉的,带着儿子的寡妇总会更难嫁一些,何况为了刘家的体面,他们也不会轻易让她走。她走不掉,他也不想走了,并不是因为他离不开她——他早就学会了做饭洗衣,铺床叠被,他觉得他可以独自生存下来。
可他不愿走,这是他欠她的。
于是他在高一的志愿收集册上写下了临近的学校。最高兴的人是二哥。我们兄弟俩就在一处,以后一起接大伯的班,好好干!他说。
如果是现在,他可能会问,接大伯的班,然后呢?
大伯说一不二,是家里每个孩子都想成为的终点。哪怕是四姐总和大伯对着干,剃头,打架,样样争头,气得大伯罚她跪了好多次祠堂,大家也都明白,四姐只是想证明她也可以像个男孩一样。可就算是接了大伯的班,又能证明什么呢。
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他觉得只有缺少什么,才会想去证明什么。
但在当时,他只是顺着二哥的话说,行。
他总是信任二哥的。
二哥给他开过很多次家长会,让他免于被同情的目光审视。母亲绝不会参加这种场合,但如果没有家长出席,是要给老师递交申请说明理由的,当天自己的座位也会是醒目的空位。好在二哥总会来。他借大伯的衣服,穿得很正式,神态也很正经,看起来像个大人。
那一年他十六,四姐和他同岁,三姐十八,二哥二十。
大家都是十几岁的时候尚且没有多少感觉,但十几岁和二十岁,仿佛隔着永远都跨不过去的天堑,一边是孩子,一边是大人。
二哥已经和他们不同了。他们都这样觉得。至少二哥可以姿态坦然地带他们去音像店。他是知道这种店的,同学也结伴去过几次,因为某些心照不宣的灰色地带而颇有些偷偷摸摸的刺激感。但二哥只是买了一盘正经歌带。小五想要什么,一起结,他说。
小五扫过一些意味不明的无封面磁带,面红耳赤,匆匆选了一盘大红封面的磁带。回家一看才发现,原来也是一盘歌带,封面是一只红色高跟鞋。
二哥可能有女朋友了。后来四姐神神秘秘地说,她看到二哥把新买的歌带送了出去,二哥那么传统的人,能做这种事,八九不离十了!
三姐和四姐凑头在一起嘀嘀咕咕地聊,两个人都很兴奋。
小五想找什么样的女朋友?三姐突然抬起头八卦。
我没想过,他老实回答。他想象不出一个人非要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有什么意义。像母亲那样吗?线一断,风筝就失去了方向。
怎么可能没想过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呢,四姐撇嘴,你就是不愿意说。不过,小五真的找得到女朋友吗?她脸上浮现出某种天真而恶意的调侃,毕竟小五自己就像个女人。
他已经不记得当时自己的反应了。也许是恼怒,也许是茫然。但就是那一天夜里,他突然从梦中惊醒过来。他环抱着自己,躺在濡湿的床单上颤抖。
他的“到时候”就这样猝不及防到了。
人齐了。厅堂里声音嘈杂,席面流水一样地送。二哥从外面绕进来,挨桌问候。
大伯坐在主桌。许久不见,他老得厉害,简直像只缩水的核桃,相比之下二哥并不显疲态,可是二哥走过去,形容举止竟和大伯说不出的像。
二哥一桌桌地敬酒,他认识每个前来的宾客,自然地和他们话着家常,这么多年过去,足够他掌握这个小社会所有的人情机窍,娴熟应对这样的场合。他再也不必跟在大伯身后模仿他待人接物,不必像二十岁的自己生涩地学习如何融入成人世界,好去做一个合格的大家长。
大家都不再是孩子。
三姐前些年结了婚,小五托人送了礼钱,自己到底没回来。听说后来四姐领回家一个女朋友,大伯骂她没伦理,差点和她断绝关系。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很奇怪,通往人心的路百转千回,呈现出来的方式却粗暴直接。所以不会有人再去玩猜“那个人”的游戏,因为过分的小心翼翼没有意义。
但他没有向任何人揭开过关于“那个人”的答案。他同时继承了母亲的软弱与决绝——那原来是一面盾的两半。
二哥最后才转到这张小桌来。“去哭灵吧。小五,你要换孝衣吗?”
“不是说大师已经等了些时候吗,先去吧,别误了时间。”他低头避开二哥的目光,把糖匆匆地塞进口袋,站起身来。
孝子哭灵。本地人讲究要有直系男性后裔当孝子,要有通灵的师傅做法事,报丧之后要请厨,宴席罢了要哭灵,大师要和孝子一起把死者的随身衣物都烧尽了,引来死者的游魂,以全其生前未了之愿,然后才能破土、摔盆、路祭、安葬。二哥说,“请的大师姓徐,做了四十多年道士,打小时候就跟着出来做白事,是几个镇里名气最大的师傅。”
众人移步往最深处的寝堂走。寝堂倒比享堂还小一些,沿墙是红木的梯架,自上而下供奉着始祖、高、曾、显、考四代人的龛位,最下面是黄纸祭荐牌,上书“先妣刘母孙氏太君往生莲位”,等安葬结束,就能把牌位归到龛位里享后人供奉。牌位两边黄铜的香炉都插着细细的香,棺材已经停灵在寝堂下了。
徐大师身披绛紫色对襟天仙洞衣,肃容念诵:
炉柱真香,总伸上祈,九幽拔罪天尊、香林院内说法度人天尊、大福堂中逍遥快乐天尊、地狱门前开通冥路天尊、十王殿下疾除罪薄天尊、大慈大悲救苦天尊、大慈大悲大惠真人、三宝九华真人九天自然圣神上帝!
“孝子何在!”
小五站出来,按指引跪倒在棺木前。他离得这样近,近到可以看清棺木上每一朵画出的祥云——因为赶工,有一朵颜料勾错了边。顶盖没有全然盖上,狭长一道罅隙,黑洞洞的,什么都看不清。
里面躺着他暌违已久的母亲。
不知道最终给她选的寿衣是什么样子?和孝衣像吗?颜色是缟白、缁黑还是绀红?花纹是五福捧寿还是天地长春?
母亲已经穿上了他永远无缘得见的寿衣,但他最终也没穿上那身代表身份的孝衣。
“小五,你恨三婶吗?”二哥曾这样问他,他没有回答。他后来无数次回想,依旧回答不上来。
我一直恨你。
我恨你的自私与懦弱,恨你总依附于想象中的婚姻,我恨你对我一次次的抛离,恨你给我一个羁留在这里的躯身,让我无法被契合在任何一个完满的家。
我一直爱你。
我爱你温热的子宫,赋予我和你同出一辙的保护壳,我爱你每一个尘世里的分身幻影。我无法从任何地方收集到你的碎片,为此我决心成为自己的母亲。
徐大师点燃黄纸祭荐牌两边的香,高喝道:
飒飒悲风次弟来
幽关教阐法门开
蒦汤化作青莲诏
亡人翻身上法台
三尺华帆召魄至
五方童子引魂来——
他浑身冷麻麻的,被这声音一惊,只觉一个激灵,汗毛被倒梳了一遍。
“阿弥利哆,悉耽婆毗……”徐大师的嘴一张一合,青森森的。许是因为一天未进食,他有些晕眩,眼前的人形渐渐重了影儿——他躺在紧闭的卧室里,风扇嗡嗡地搅动着粘稠的空气,额头鼻尖渗出细小的汗。磁带在录音机里缓慢地旋转。这是二哥带他去音像店时他亲自挑的,封面一只旋转的红色高跟鞋。里面只有一首歌,他循环过三百多次。要是个女孩就好了,母亲的声音幽幽的。要是个女孩就好了,他想。“啊,心花正乱坠……啊,猛火里睡……”腰弦绷直,手指穿过层层叠叠的衣料,它们像水一样流过他干涸的身体。好温暖。他闭上眼,灯光在眼皮残留着温暖的淡红色。这一刻他什么都不必再想了,身体的感觉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尖锐,紧握下去,仿佛有潮水在一波波地涌动,把他一直推到岸上。小五,作业写完了吗,今天去我家吃——声音戛然而止。二哥推开了门。房间里风雨如晦,小五穿着母亲的裙子,赤着下身倒在床上。少年潮热的脸现出某种空茫的魇足。他好像在笑。
(小五,小五,别晕倒了,我就说该先吃点儿垫垫肚子)从祠堂正门走到享堂,用了一百七十步,好像永远都走不到头。是中邪吧。不学好!你看他都了干什么,干出这等事,还拿东西摔他二哥脸上,那么长一道疤!家丑不可外扬。小五已经在祠堂跪了一天了。你怎么就不能像你二哥一样让人省心呢。上梁不正下梁歪!大伯手指发颤,我就知道寡妇能带得什么好儿子,给我们刘家丢脸。母亲冲过来,恨恨踢了他一脚。不要脸的东西。“红,像蔷薇任性的结局……”法师终于到了!造孽啊,肩头的三盏阳火,佞煞之火已经灭了。好好一个家,男不男,女不女。阳明之精,神威藏人!法师,法师,三姐惊慌地求,我们小五一向乖,学习也好,做不出这种事的。“红,像唇上滴血般怨毒……”收摄阴魅,遁隐人形!孽子啊。法师,帮帮小五!烧了。一把火烧干净了就好了!
“阿弥唎哆,毗迦兰帝。毗迦兰多,枳多迦利!孝子起!”徐大师诵完往生咒,点了火。火借风势,猛扑起来,差点烧到法衣的袍边。孝子送衣!小五膝行过来,把旁边早已收殓好的衣服一件件丢进火里。红恹恹的。红的衣服,红的火焰,红得让人面热,红得让人心慌,红得像电视剧女郎嘴唇上的斩男色,红得像深夜泣容布满血丝的眼睛,红得像在俗世里磕遍响头,一家人流出的血,是一样的红。手指隐有灼伤的痛感。“那份热度从来未褪。”可他抬起手指正面反面地翻看,上面早已没有一点烧伤的红痕了。怔怔地,翕动着嘴唇,他终于哭出了声。
棺盖阖紧了。
奔丧的宾客也都纷纷随着抽泣起来。每个人都嘴上念着刘兴家媳妇的好,这对夫妻走得多么仓促,小五多么孝顺,又多么可怜。每个人都看起来情真意切。二哥早就准备了热水和润喉糖,一一地发了,好半晌才散。
冬夜萧疏,祠堂笼在风露之中,满厅纸花白得发亮,雪海一样,把人直直陷进去。
一切确都大不一样了。他站在门口送别赴宴的亲戚朋友,默然想着。把手揣进口袋,才发现里面还剩着一枚小小的奶糖,方才哭灵的时候离火苗太近,表皮已经黏软了。
“小五,歇歇。”二哥拍了拍他的肩。他把糖丢掉,随着二哥往里走,又回了享堂。门还敞着,厅堂冷得像封在冰下,屹然不动。席面未收尽,二哥坐到主桌,摸了桌上拆开的半包烟,在唇边点亮一支。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抽烟的?
“停灵一夜,明天入土,入宗祠。风光办这一场,也算全了三婶对你一场养育之恩。”二哥的面容隐在烟气雾气里,竟有些认不出了。“我听说,现在外边儿都要求火葬?”风呜呜地作响,二哥拢住烟,突然问道。
他点头称是。
二哥又问,“那随身的衣服怎么办?”
“买块儿墓地,一些贴身的衣服便随着骨灰一并埋进去了。”
烟头猩红的光亮了又灭。
“唉,入土为安。现在人要火葬,衣服反而土葬了。”二哥微微一顿。

“岂不是都反过来了?”


一切确都大不一样了。

这是故事的开头,也是故事的结尾。变的是现象,没变的是本质。

从祠堂 正门 走到 享堂 ,只用了八十步。

祠堂正门也称作仪门,门上一般会绘着尉迟恭和秦叔宝,根据笔者(阿剑)安徽老家的说法,不同的门神有着特殊的职业划分,神荼郁垒是绘在家门上,保护家人平安,尉迟恭和秦叔宝是绘在公共建筑的门上,确保此地神圣。 除了仪门,在一些大型地方宗族祠堂,在仪门旁边还会修生门和死门,平时仪门和死门是常年不打开的。仪门只有本家的最年长的老人、家族中有名望的族人,或者贵宾来访时,才可以打开,除此之外其他人是不允许从仪门进入的。小辈和女性想要进入祠堂,要从仪门旁边的生门进入。死门只有葬礼的时候才能开放,死者连同棺材要从死门出去,殡仪队伍也要跟在后面从死门出。

享堂在安徽、江苏、浙江一带的名门望族的祠堂里比较常见,一般占据整个祠堂大概1/3-2/3的面积,里面会摆放神明塑像。家族逢年过节进行祈福、拜祭都会在享堂举行,一些重要事件的家族会议也会在享堂召开,代表有神明见证。

寻常祠堂只有一间内设龛位的正厅,刘氏祠堂却建了三进两院,先贤牌位供奉在最内侧的 寝堂, 靠外的享堂只用于婚丧嫁娶、修谱施戒等宗族事宜。

江淮一带的祠堂建筑里,一般的建筑顺序是先入仪门、经过享堂,最里面才是摆放列祖列宗牌位的寝堂。寝堂是整个祠堂最安静的地方。这个地方经常用火,熏香,容易失火,所以寝堂门前的一片区域通常会修建太平池或者大水缸。

门前置了些花圈,最近的一只写着 “一生留美德,半世树嘉风” ,落款是“刘兴国携全家敬挽”。

这条挽联的内容很奇怪,出现在这里,对故事的伏笔有一定误导作用。涉及到剧透,后面再说。

他侧头 凝睇 陪同的二哥。

凝睇是斜眼凝望,有寻找的意思。结合故事开头的第一句话,二哥已经变得不认识了。

去找你大伯吃饭,二伯也行,你是男丁,他们总不会不管你,她告诉他。

在封建传统的宗族里,男性的地位比女性高,男性后辈自然也会受到更多照顾。

可是,不是吃饭的地方就能算家。他像只避雨的鹌鹑一样,辗转于别人家的屋檐。那时候的他决计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说是恋家。

这里是他第一次被误解并且没有解释。在故事里,他一直被误解,一直不解释。

故乡记忆成了随日影晒干的水痕,直到水汽消失,只留下淡的湿印,如今乍然返潮,晃出其中许多人影儿,反而觉得不真切了。

故乡是身后抛下的另一个世界,如今他又回到这个世界。这里暗中埋下悬念:他为什么要逃。

“小五,你是 孝子 ,不能入正席,我领你去三妹那边,你和自家人坐,先垫垫肚子,一会儿才有力气哭灵。

“孝子”是死者直系子女,如果是孙辈通常叫“贤孙”。哭灵是葬礼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原地区比较常见,死者家属要在死者棺椁旁痛哭。在一些地区,这个过程还需要同时唱《哭七关》,请求地狱的看守们能让自己的亲属不要受苦。哭灵一般是在守灵多日后,下葬仪式前才进行。死者是小五至亲,小五在哭灵前夕才赶来,一则说明他来得非常匆忙,二则说明他曾犹豫过。

这桌只围坐着两位女眷,年长一些的头发也长些,低低垂落在两肩,冲他微笑着;年轻一些的剃了短发,听到响动便扭过脸来觑,“小五终于舍得大驾光临啦。”

这两句很绝,寥寥几语便把三姐和四姐的基本性格写出来。后面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补充。

反倒是他和二哥被大伯带过一段时间。可惜他的寡言木讷并不讨长辈欢心,所以后来更多的时间是在大伯家和三姐四姐并排趴在饭桌上写作业度过的。

从前面到这里,是所有人物的登场。登场之后就以小五的视角开始一一介绍这些亲戚,在介绍他们的过程中描述小五一直所处的困境。

直到有一天,饭桌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等了又等,才看到三姐领着四姐回来,两人提着一个黑色的不透明塑料袋,鬼鬼祟祟地进了卫生间。从那一天起,三姐和四姐之间有了不能为他所知的共同的秘密,这是一条隐形的楚河汉界,他再次被独自分到另一个阵营。

从这件事上,小五第一次切身意识到两性的差距。他在自己家,因为母亲再婚,成了局外人。在大伯家原以为能和两个姐姐没有隔阂,结果因为性别问题,再次成为局外人。从这段开始,他的故事又成为喃喃自语了。

讲课的女老师还很年轻,埋着头干巴巴地念教案上的内容。班上调皮的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女生有月经,男生有什么?老师支支吾吾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全班都哄笑起来。他没有笑。

性别问题隐晦,有着青春期恶趣味的作弄。

那时他有太多不明白的事。可是他生命中的男性角色那样少。没有父亲,没有近友,有些事二哥可以解答,有些事只能成为一桩悬案,在若干年后回想起来,才会惊觉那些谜面的解。

小五对自己的认知是身边没有男性的亲人。他觉得缺少一个“父系”导师给他人生的指引。其实他有,但是这些都是不亲近的,或者说这些男性生活在自己的“角色”中,不去深入接触小五。

他想分辨几句,却又无从说起,只重复拨着铁皮盒儿里的奶糖。许是多放了些日子,隔着糖纸能摸到糖块微融后又重新凝结起来的嶙峋形状

葬礼让刘家的后辈们也重新凝结了起来。

后来母亲想改嫁,闹得风风雨雨,也是大伯上门, 依旧是说“为了儿子,留点儿体面”

两次态度不一样,第一次命令,第二次央求。小五的母亲是和他们家没有血缘的,仅靠两个男人的纽带维持联系,其中一个已经死了,另一个没有心力照顾。她活得不开心。一个人生命题摆在她面前,想要活出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就要摆脱这两个纽带?她奋力脱逃,费尽力气想要改嫁,可是最终,身后的那条绳又像皮筋把她拉回原地。在原地呆着,合乎大家对她身份的认知,尽管她不想接受这样的现实。她和生不出男孩的大伯拥有同样的命运,始终认为对岸有一个幸福的世界,只要生出男孩/改嫁就能达到,可是这是他和她给自己下达的命运诅咒。两人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所以当大伯劝她的时候,她才肯听话。

他千挑万选,摘出一颗还算完整的糖来,糖衣薄得像纸,不敢用力去抿,怕直接化在手上。

小五在打完招呼之后,就没有说话。他更担心自己戳破大家尽力维持的和谐。

身边总是一个男人配一个女人,榫卯一样,没有人会问为什么它们会结合在一起,因为大家默认落单的榫是残缺的,支撑不起来。可母亲最终没有改嫁成

传统认为男人有了妻子之后才算完人,才能够成家立业。在封建传统礼教里,女性是一个彰显男性“战功”的附属品,妻妾越多,越是证明这个男性有能力。

她走不掉的,带着儿子的寡妇总会更难嫁一些,何况为了刘家的体面,他们也不会轻易让她走。

母亲没有再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是当地宗族刘家的寡妇。她也想逃离这里,但是逃不出去。也就是这时,小五明白了母亲的痛苦,和母亲和解了。

哪怕是四姐总和大伯对着干,剃头,打架,样样争头,气得大伯罚她跪了好多次祠堂,大家也都明白,四姐只是想证明她也可以像个男孩一样。

四姐的人物性格在这里得到补充,她希望自己是个男孩。 从二哥和四姐对大伯的态度能看出来,大伯在当地是个受人尊敬的榜样,后辈是以大伯为标准来学习为人处世的。

大家都是十几岁的时候尚且没有多少感觉,但十几岁和二十岁,仿佛隔着永远都跨不过去的天堑,一边是孩子,一边是大人。

二哥是介于两边世界的人,因此在小五眼中变成了某种程度的“领路人”。

我没想过,他老实回答。他想象不出一个人非要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有什么意义。像母亲那样吗?线一断,风筝就失去了方向。

母亲被婚姻束缚的痛苦处境让小五恐惧。

他已经不记得当时自己的反应了。也许是恼怒,也许是茫然。但就是那一天夜里,他突然从梦中惊醒过来。他环抱着自己,躺在濡湿的床单上颤抖。

他身为男性的青春期生理反应,像棍棒一样敲醒想要逃避自己性别的小五。

听说后来四姐领回家一个女朋友,大伯骂她没伦理,差点和她断绝关系。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很奇怪,通往人心的路百转千回,呈现出来的方式却粗暴直接。所以不会有人再去玩猜“那个人”的游戏,因为过分的小心翼翼没有意义。

四姐因为她的男性风格,对抗强权时会反抗,当父亲不认同她的行为时,她直接对抗。

他同时继承了母亲的软弱与决绝——那原来是一面盾的两半。

小五对自己说,自己的软弱是母亲血统的问题,这是给自己的性格找一个外界的解释。

寝堂倒比享堂还小一些,沿墙是红木的梯架,自上而下供奉着始祖、高、曾、显、考四代人的龛位,最下面是黄纸祭荐牌,上书 “先妣刘母孙氏太君往生莲位”, 等安葬结束,就能把牌位归到龛位里享后人供奉。牌位两边黄铜的香炉都插着细细的香,棺材已经停灵在寝堂下了。

死者竟然是小五的母亲,在这里也交代了她的姓氏,可是在封建礼教驯化的宗族里,嫁入家中的女性是没有名字的。

徐大师身披绛紫色对襟天仙洞衣,肃容念诵:

炉柱真香,总伸上祈,九幽拔罪天尊、香林院内说法度人天尊、大福堂中逍遥快乐天尊、地狱门前开通冥路天尊、十王殿下疾除罪薄天尊、大慈大悲救苦天尊、大慈大悲大惠真人、三宝九华真人九天自然圣神上帝!

如果对道教文化比较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徐大师的身份疑点颇多。绛紫色对襟天仙洞衣,这件衣服是对道教做出过特殊贡献、被授《三洞五雷经箓》的大高功道士才能穿,在教内的级别几乎是相当于科学界的中科院院士。这些人都会有道协授权的资格证,部分道士还享受国家补贴,全国不过千人左右。

按理说,这个环节是念道教掌管地狱的一系列神明,请他们在死者前往地狱的路上照顾一下,可是这一段徐大师念到的名字有真有假。

“炉柱真香,总伸上祈”这句话是说香炉里的香祭拜给你们。

九幽拔罪天尊:这是道教的太阴北帝,也叫酆都大帝,掌管酆都的统治,他不是固定的某个人,担任酆都大帝的任期是三千年,到期后卸任换下一个人。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现在的酆都大帝由紫薇大帝的一个转世所担任。

香林院内说法度人天尊:在道教的神明谱系里查无此人,香林院的说法也不知从何而来,在百度上的搜索,一个回答说是小说《香林》里面虚构的人物,但这篇小说也无从搜寻。

大福堂中逍遥快乐天尊:这位也疑似是假的,大福堂的称呼在一些道教典籍中是代指十方世界中的一个世界,老子曾游历此地,点拨了当地的百姓修仙。但并没有提到什么天尊,尤其是“快乐天尊”这种名字,很显然是现代人杜撰的。

地狱门前开通冥路天尊:开通冥路是一个工作,很多神明都有这项工作职能,比如“岳府摄魂朱将军”“冥阳开路五道将军”“泰山城隍土地爷”等等,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是帮助请愿者暂时打开地狱和人间的道路,让灵魂短暂回到阳间和家人团聚。而葬礼是为了送死者入地狱,在这里召唤他们,很明显不合时宜。

十王殿下疾除罪薄天尊:这个也是假的,十王殿下疾除罪薄就是生死簿,掌管生死簿的是判官,不存在“天尊”的说法。天尊是某个领域的最高统治者。

大慈大悲救苦天尊:这个也是假的,“大慈大悲救苦”是观世音菩萨的名讳,天尊是道教的说法,这是混搭了。

大慈大悲大惠真人:这个名号也是同上。不过,大惠真人确有其人,他名叫玄都法师,是老子的学生,也是正一道教供奉的神明之一。在正一道教里称之为五显灵观大帝,能够知晓过去和未来,通过供奉他可以得到智慧。有一种说法是他和春秋时期的鬼谷子是同一个人。

三宝九华真人九天自然圣神上帝:这是两个名字,九华真人是一个无名的修仙者,据说能够判断一个人在世间的功过。九天自然圣神上帝,这里有错字,应该是九天生神上帝,这是九位天帝的统称,九位天帝便是天界的统治者。玉皇大帝也是其中之一。

从徐道长的念诵中可以看出,他非常不专业。

虽然很多道观、寺庙中道教和佛教供奉的神明会摆在一起,但是在做仪式的时候很少会混为一谈。

更关键的一点是,道士并没有提到要请他们帮忙做什么事,这相当于是在大街上张嘴大喊“马云、杨振宁、刘德华……”这些没有逻辑的名人名字,不知道在干什么。

棺木上每一朵画出的祥云

一般来说,木制的棺木上会画仙鹤、祥云、凤凰等图案,表示死者前往了一个美好的地方,给生者带来一丝宽慰。

面躺着他暌违已久的母亲。

不知道最终给她选的寿衣是什么样子?和孝衣像吗?颜色是缟白、缁黑还是绀红?花纹是五福捧寿还是天地长春?

母亲已经穿上了他永远无缘得见的寿衣,但他最终也没穿上那身代表身份的孝衣。

前面的故事里小五的母亲像捉迷藏一样躲起来了,竟然藏在这里,藏在死者的角落,所以没人能找到她。 还记得前面“一生留美德,半世树嘉风”这个挽联吗?这对挽辞通常是给男性死者的,不应该给女性死者,所以就误导死者是某位男性长辈。在确定是小五母亲时,笔者很意外。按理说这里不该犯这个错误,尤其讲究规矩的大伯应该更了解这方面才对。或许作者是暗示挽联是大伯的女儿们操办的,没有用心。 不确定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写作时疏漏了。

我恨你的自私与懦弱,恨你总依附于想象中的婚姻,我恨你对我一次次的抛离,恨你给我一个羁留在这里的躯身,让我无法被契合在任何一个完满的家。

小五的妈妈有想象中的合乎大多数人生活的生活,因此在后面发现小五的秘密之后更加怒不可遏,她觉得被儿子“背叛”了, 此刻,小五是更大的敌人,男扮女是更加不能饶恕的敌人

飒飒悲风次弟来

幽关教阐法门开

蒦汤化作青莲诏

亡人翻身上法台

三尺华帆召魄至

五方童子引魂来

对于这段咒文,笔者特意去请教了一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师父,给出的结论是这段咒文纯属杜撰,并且内容出奇离谱。“飒飒悲风次弟来”,这一句是比较正常地安慰生者。“幽关教阐法门开,蒦汤化作青莲诏”,这里开始画风就变奇怪了,第一句话化用的是佛教的开阐法门说法,意思是清除自己身心的污浊,露出本性,放在这里的意思是洗清在人间的罪恶。第二句话的蒦汤是十八层地狱里的烹煮刑罚,青莲诏不确定是什么,可能也是清净的意思。这句应该也是清除亡者生前在人间的罪恶的意思。“亡人翻身上法台”,这一句太不得了,法台是道士进行仪式时面前的供桌,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普通上班族的工位。亡魂跳上道士的工位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亡魂见道士不爽,捣乱他的仪式工作,第二种就是道士把亡魂抓进放在工位上的设备里进行炼化。从后面两句来看,应该是第二种。“三尺华帆召魄至,五方童子引魂来”,这句话在葬礼上是大不敬的,这是两句捉妖的词。因为道士没有召唤特定的神明帮忙,所以他的仪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手上也没有可供他派遣的能量体,只能放出“华帆”和亡者的名字,请周围的孤魂野鬼、小阿飘们义务帮忙把这个亡者的灵魂找回来。整段咒文大致的意思就是徐大师在网上发布一条通缉令,让周围的阿飘们提供线索,帮忙逮捕这个魂。所以这段咒文并不是安抚亡者的灵魂上路的,而是搅动死者灵魂不得安宁的。不过还好,通缉令上并没有写亡魂的罪行,也没有写提供线索的奖励,所以这段咒文也是无效的。

“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剑1] ”徐大师的嘴一张一合,青森森的。许是因为一天未进食,他有些晕眩,眼前的人形渐渐重了影儿——他躺在紧闭的卧室里,风扇嗡嗡地搅动着粘稠的空气,额头鼻尖渗出细小的汗。

这一句是佛教净土宗的咒语,“阿弥利哆”意为“无量”,“悉耽婆毗”意为“圣光”,翻译成白话就是“愿圣光与你同在”。

很多封建仪式会要求参与者在仪式开始前斋戒或者辟谷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说法。人胃里缺乏食物,理性思维功能会弱化,感性功能会强化,也就是直觉会更强,但也同时更容易受到蛊惑。

另外,现在的辟谷或者斋戒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吃东西,而是吃一些简单加工的或者未经加工的食物,不吃东西是一种自残行为,在我国的宗教法里明确规定,提倡完全禁食是一种自残的违法行为。可是这种迷信行为在民间一直屡禁不止。如果遇到这类非法行为,请立刻报警。

要是个女孩就好了,他想。

小五这里的痛苦,类似于张国荣出演的《霸王别姬》电影里面,小豆子在童年时期学唱戏,总是不愿学会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直到师哥把烟斗捣入他的嘴,烫出满嘴血泡的时候,他才扭转了自己的性别认知。

是中邪吧。不学好!你看他都了干什么,干出这等事,还拿东西摔他二哥脸上,那么长一道疤!家丑不可外扬。小五已经在祠堂跪了一天了。你怎么就不能像你二哥一样让人省心呢。上梁不正下梁歪!大伯手指发颤,我就知道寡妇能带得什么好儿子,给我们刘家丢脸。

这里虚实交织,二哥在故事第一幕的“疤痕”之枪在这里也终于“响了”,子弹射在小五心脏,一直堵塞他的心血管,在迷糊期间他的心痛又被唤醒。

小五的性别认知“错位”在这个家族里成为一种罪过,罪过就是母亲“没带好”,环境导致的。小五是罪过本身,而作为家长兼审判者的大伯,要为罪过找一个责任人来赎罪,自然就指向了小五的母亲。小五母亲过来踢小五,说明小五母亲已经认可这个审判,但是不认可居然是自己儿子。若是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就可以看笑话。

可是小五的自我女性认知本身并不是一个罪过。

造孽啊,肩头的三盏阳火,佞煞之火已经灭了。

在道教观念里,“阳”指主动性较强的意识,“阴”指被动型较强的意识,前者泛指雄性,后者泛指雌性。阳灯灭了代表阴盛阳衰,在崇拜男性的家族里,同性恋男性是比女性更“没用”的成员。

法师,帮帮小五!烧了。一把火烧干净了就好了!

既是烧给母亲的火,也是把自己的灵魂烧成一片枯草的一把火。

“阿弥唎哆,毗迦兰帝。毗迦兰多,枳多迦利!孝子起!”徐大师诵完往生咒,点了火。火借风势,猛扑起来,差点烧到法衣的袍边。

火焰的转场,十分漂亮,从回忆转到了现实。同样的一把火,同样的徐大师,同样的小五和母亲,但是仪式已经不同了。

红的衣服,红的火焰,红得让人面热,红得让人心慌,红得像电视剧女郎嘴唇上的斩男色,红得像深夜泣容布满血丝的眼睛,红得像在俗世里磕遍响头,一家人流出的血,是一样的红。

之前的穿女装事件后,小五开始对红色“过敏”,红色不断勾起他的痛苦回忆。

他终于哭出了声。

小五对母亲怀着复杂的感情,母亲对他来说,是一种既痛苦又难以割舍的至亲。

奔丧的宾客也都纷纷随着抽泣起来。每个人都嘴上念着刘兴家媳妇的好,这对夫妻走得多么仓促,小五多么孝顺,又多么可怜。每个人都看起来情真意切。二哥早就准备了热水和润喉糖,一一地发了,好半晌才散。

冬夜萧疏,祠堂笼在风露之中,满厅纸花白得发亮,雪海一样,把人直直陷进去。

二哥做了大伯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葬礼上说着场面话,大家吃了席、领了糖,自然要尽力营造和谐氛围,不会将内心的话暴露出来。

把手揣进口袋,才发现里面还剩着一枚小小的奶糖,方才哭灵的时候离火苗太近,表皮已经黏软了。

奶糖是小五的魂灵,也是他眼中看见的家族的整体氛围。在他眼中氛围从嶙峋变成了柔软。因为小五自身从紧张变成柔软,才会注意到奶糖的软,和家族氛围的柔软。此刻他仍旧是天真了,他动了真感情,没有意识到葬礼本身就是活人做给活人看的一场戏。他的真感情和《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的性格悲剧如出一辙。所有人都觉得是一场戏,只有他认真。

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抽烟的?

从二哥抽烟开始,世界的风景似乎变成崭新的,他开始不认识这个世界。 而其实在故事一开头,他就踏入了这篇新世界,只是他束缚着自己的感官,没有发觉。但他解开束缚的时候,似乎世界像烟花一样,新世界以完全敞开的姿态在他面前出现了。但实际上世界没有任何改变,只是他的认知发生了改变。这种认知上的天真,让他想再亲近一些之前善解人意的二哥,可是……

二哥微微一顿。 “岂不是都反过来了?”

在外人面前,二哥一直替小五说话。

曾经的二哥会帮助小五这个弟弟,但是随着小五的“出格”以及二哥继承了象征着传统的宗族掌门人地位,他变了。

在这里,二人单独相处的时候,看得出他并不理解小五。

在他的认识里,长期在外面的小五是这个家的客人。所以他关注的是葬礼的细节,而非小五的感受,对他来说,这个葬礼是他作为新一代家族掌门人的任务,只要完成任务便是。

“岂不是都反过来了”,这句话说的是这个葬礼的过程,也是说给小五听的。既然是“反”的,就说明他心里有“正”的方式。他无心的这句话,是在无意识伤害小五的。

这个世界似乎改变了,又还是什么都没变。


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是像许多叙事一样,结尾是一个出口,主角和周遭的世界沿着这个出口朝着互相和解,或者是主角解脱的方向驶去,故事最终放过了主角。

但在这个故事里,即便是恭维,也说明不了周遭对小五这类人的成见改善了。社会仍旧像抓住一只老鼠一样,想要捏死小五,只是因为葬礼才相对和平。因此小五在葬礼结束后,仍旧只能不断地逃走,从家族的世界里逃走,也从这个故事里逃走,即故事的结局在此处戛然而止是作者对小五这个角色的最大善意。

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角色在这个世界里不是孤立的,是与社会有密切复杂联系的,因此当具有女性化心理的主角小五一直生活在挣扎之中时,他是想要突破世俗的,但是内心又在不断驯化自己。

许多作者可以编造出动人的故事情节,可是他们没有关注到人物的精神世界,角色只是道具,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经典作家,大仲马的文学天赋就逊了巴尔扎克、托尔斯泰一筹。

精神世界就是一个角色看现实的滤镜,最常说的一个例子就是同样看半杯水,一个人看杯子是半满的,另一个人看杯子是半空的。

——阿剑




Q

这篇小说是2024年新春赛的参赛文,拿到了很好的成绩。想问这篇小说的创作过程是怎么样的呢?以及参赛的这个ID是怎么想到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