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确都大不一样了。
这是故事的开头,也是故事的结尾。变的是现象,没变的是本质。
从祠堂
正门
走到
享堂
,只用了八十步。
祠堂正门也称作仪门,门上一般会绘着尉迟恭和秦叔宝,根据笔者(阿剑)安徽老家的说法,不同的门神有着特殊的职业划分,神荼郁垒是绘在家门上,保护家人平安,尉迟恭和秦叔宝是绘在公共建筑的门上,确保此地神圣。
除了仪门,在一些大型地方宗族祠堂,在仪门旁边还会修生门和死门,平时仪门和死门是常年不打开的。仪门只有本家的最年长的老人、家族中有名望的族人,或者贵宾来访时,才可以打开,除此之外其他人是不允许从仪门进入的。小辈和女性想要进入祠堂,要从仪门旁边的生门进入。死门只有葬礼的时候才能开放,死者连同棺材要从死门出去,殡仪队伍也要跟在后面从死门出。
享堂在安徽、江苏、浙江一带的名门望族的祠堂里比较常见,一般占据整个祠堂大概1/3-2/3的面积,里面会摆放神明塑像。家族逢年过节进行祈福、拜祭都会在享堂举行,一些重要事件的家族会议也会在享堂召开,代表有神明见证。
寻常祠堂只有一间内设龛位的正厅,刘氏祠堂却建了三进两院,先贤牌位供奉在最内侧的
寝堂,
靠外的享堂只用于婚丧嫁娶、修谱施戒等宗族事宜。
江淮一带的祠堂建筑里,一般的建筑顺序是先入仪门、经过享堂,最里面才是摆放列祖列宗牌位的寝堂。寝堂是整个祠堂最安静的地方。这个地方经常用火,熏香,容易失火,所以寝堂门前的一片区域通常会修建太平池或者大水缸。
门前置了些花圈,最近的一只写着
“一生留美德,半世树嘉风”
,落款是“刘兴国携全家敬挽”。
这条挽联的内容很奇怪,出现在这里,对故事的伏笔有一定误导作用。涉及到剧透,后面再说。
他侧头
凝睇
陪同的二哥。
凝睇是斜眼凝望,有寻找的意思。结合故事开头的第一句话,二哥已经变得不认识了。
去找你大伯吃饭,二伯也行,你是男丁,他们总不会不管你,她告诉他。
在封建传统的宗族里,男性的地位比女性高,男性后辈自然也会受到更多照顾。
可是,不是吃饭的地方就能算家。他像只避雨的鹌鹑一样,辗转于别人家的屋檐。那时候的他决计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被说是恋家。
这里是他第一次被误解并且没有解释。在故事里,他一直被误解,一直不解释。
故乡记忆成了随日影晒干的水痕,直到水汽消失,只留下淡的湿印,如今乍然返潮,晃出其中许多人影儿,反而觉得不真切了。
故乡是身后抛下的另一个世界,如今他又回到这个世界。这里暗中埋下悬念:他为什么要逃。
“小五,你是
孝子
,不能入正席,我领你去三妹那边,你和自家人坐,先垫垫肚子,一会儿才有力气哭灵。
”
“孝子”是死者直系子女,如果是孙辈通常叫“贤孙”。哭灵是葬礼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原地区比较常见,死者家属要在死者棺椁旁痛哭。在一些地区,这个过程还需要同时唱《哭七关》,请求地狱的看守们能让自己的亲属不要受苦。哭灵一般是在守灵多日后,下葬仪式前才进行。死者是小五至亲,小五在哭灵前夕才赶来,一则说明他来得非常匆忙,二则说明他曾犹豫过。
这桌只围坐着两位女眷,年长一些的头发也长些,低低垂落在两肩,冲他微笑着;年轻一些的剃了短发,听到响动便扭过脸来觑,“小五终于舍得大驾光临啦。”
这两句很绝,寥寥几语便把三姐和四姐的基本性格写出来。后面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补充。
反倒是他和二哥被大伯带过一段时间。可惜他的寡言木讷并不讨长辈欢心,所以后来更多的时间是在大伯家和三姐四姐并排趴在饭桌上写作业度过的。
从前面到这里,是所有人物的登场。登场之后就以小五的视角开始一一介绍这些亲戚,在介绍他们的过程中描述小五一直所处的困境。
直到有一天,饭桌上只剩下他一个人。他等了又等,才看到三姐领着四姐回来,两人提着一个黑色的不透明塑料袋,鬼鬼祟祟地进了卫生间。从那一天起,三姐和四姐之间有了不能为他所知的共同的秘密,这是一条隐形的楚河汉界,他再次被独自分到另一个阵营。
从这件事上,小五第一次切身意识到两性的差距。他在自己家,因为母亲再婚,成了局外人。在大伯家原以为能和两个姐姐没有隔阂,结果因为性别问题,再次成为局外人。从这段开始,他的故事又成为喃喃自语了。
讲课的女老师还很年轻,埋着头干巴巴地念教案上的内容。班上调皮的学生举手提问,老师,女生有月经,男生有什么?老师支支吾吾说,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全班都哄笑起来。他没有笑。
性别问题隐晦,有着青春期恶趣味的作弄。
那时他有太多不明白的事。可是他生命中的男性角色那样少。没有父亲,没有近友,有些事二哥可以解答,有些事只能成为一桩悬案,在若干年后回想起来,才会惊觉那些谜面的解。
小五对自己的认知是身边没有男性的亲人。他觉得缺少一个“父系”导师给他人生的指引。其实他有,但是这些都是不亲近的,或者说这些男性生活在自己的“角色”中,不去深入接触小五。
他想分辨几句,却又无从说起,只重复拨着铁皮盒儿里的奶糖。许是多放了些日子,隔着糖纸能摸到糖块微融后又重新凝结起来的嶙峋形状
。
葬礼让刘家的后辈们也重新凝结了起来。
后来母亲想改嫁,闹得风风雨雨,也是大伯上门,
依旧是说“为了儿子,留点儿体面”
两次态度不一样,第一次命令,第二次央求。小五的母亲是和他们家没有血缘的,仅靠两个男人的纽带维持联系,其中一个已经死了,另一个没有心力照顾。她活得不开心。一个人生命题摆在她面前,想要活出自己的人生是不是就要摆脱这两个纽带?她奋力脱逃,费尽力气想要改嫁,可是最终,身后的那条绳又像皮筋把她拉回原地。在原地呆着,合乎大家对她身份的认知,尽管她不想接受这样的现实。她和生不出男孩的大伯拥有同样的命运,始终认为对岸有一个幸福的世界,只要生出男孩/改嫁就能达到,可是这是他和她给自己下达的命运诅咒。两人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所以当大伯劝她的时候,她才肯听话。
他千挑万选,摘出一颗还算完整的糖来,糖衣薄得像纸,不敢用力去抿,怕直接化在手上。
小五在打完招呼之后,就没有说话。他更担心自己戳破大家尽力维持的和谐。
身边总是一个男人配一个女人,榫卯一样,没有人会问为什么它们会结合在一起,因为大家默认落单的榫是残缺的,支撑不起来。可母亲最终没有改嫁成
。
传统认为男人有了妻子之后才算完人,才能够成家立业。在封建传统礼教里,女性是一个彰显男性“战功”的附属品,妻妾越多,越是证明这个男性有能力。
她走不掉的,带着儿子的寡妇总会更难嫁一些,何况为了刘家的体面,他们也不会轻易让她走。
母亲没有再嫁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是当地宗族刘家的寡妇。她也想逃离这里,但是逃不出去。也就是这时,小五明白了母亲的痛苦,和母亲和解了。
哪怕是四姐总和大伯对着干,剃头,打架,样样争头,气得大伯罚她跪了好多次祠堂,大家也都明白,四姐只是想证明她也可以像个男孩一样。
四姐的人物性格在这里得到补充,她希望自己是个男孩。
从二哥和四姐对大伯的态度能看出来,大伯在当地是个受人尊敬的榜样,后辈是以大伯为标准来学习为人处世的。
大家都是十几岁的时候尚且没有多少感觉,但十几岁和二十岁,仿佛隔着永远都跨不过去的天堑,一边是孩子,一边是大人。
二哥是介于两边世界的人,因此在小五眼中变成了某种程度的“领路人”。
我没想过,他老实回答。他想象不出一个人非要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有什么意义。像母亲那样吗?线一断,风筝就失去了方向。
母亲被婚姻束缚的痛苦处境让小五恐惧。
他已经不记得当时自己的反应了。也许是恼怒,也许是茫然。但就是那一天夜里,他突然从梦中惊醒过来。他环抱着自己,躺在濡湿的床单上颤抖。
他身为男性的青春期生理反应,像棍棒一样敲醒想要逃避自己性别的小五。
听说后来四姐领回家一个女朋友,大伯骂她没伦理,差点和她断绝关系。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很奇怪,通往人心的路百转千回,呈现出来的方式却粗暴直接。所以不会有人再去玩猜“那个人”的游戏,因为过分的小心翼翼没有意义。
四姐因为她的男性风格,对抗强权时会反抗,当父亲不认同她的行为时,她直接对抗。
他同时继承了母亲的软弱与决绝——那原来是一面盾的两半。
小五对自己说,自己的软弱是母亲血统的问题,这是给自己的性格找一个外界的解释。
寝堂倒比享堂还小一些,沿墙是红木的梯架,自上而下供奉着始祖、高、曾、显、考四代人的龛位,最下面是黄纸祭荐牌,上书
“先妣刘母孙氏太君往生莲位”,
等安葬结束,就能把牌位归到龛位里享后人供奉。牌位两边黄铜的香炉都插着细细的香,棺材已经停灵在寝堂下了。
死者竟然是小五的母亲,在这里也交代了她的姓氏,可是在封建礼教驯化的宗族里,嫁入家中的女性是没有名字的。
徐大师身披绛紫色对襟天仙洞衣,肃容念诵:
炉柱真香,总伸上祈,九幽拔罪天尊、香林院内说法度人天尊、大福堂中逍遥快乐天尊、地狱门前开通冥路天尊、十王殿下疾除罪薄天尊、大慈大悲救苦天尊、大慈大悲大惠真人、三宝九华真人九天自然圣神上帝!
如果对道教文化比较了解的话,就会知道徐大师的身份疑点颇多。绛紫色对襟天仙洞衣,这件衣服是对道教做出过特殊贡献、被授《三洞五雷经箓》的大高功道士才能穿,在教内的级别几乎是相当于科学界的中科院院士。这些人都会有道协授权的资格证,部分道士还享受国家补贴,全国不过千人左右。
按理说,这个环节是念道教掌管地狱的一系列神明,请他们在死者前往地狱的路上照顾一下,可是这一段徐大师念到的名字有真有假。
“炉柱真香,总伸上祈”这句话是说香炉里的香祭拜给你们。
九幽拔罪天尊:这是道教的太阴北帝,也叫酆都大帝,掌管酆都的统治,他不是固定的某个人,担任酆都大帝的任期是三千年,到期后卸任换下一个人。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现在的酆都大帝由紫薇大帝的一个转世所担任。
香林院内说法度人天尊:在道教的神明谱系里查无此人,香林院的说法也不知从何而来,在百度上的搜索,一个回答说是小说《香林》里面虚构的人物,但这篇小说也无从搜寻。
大福堂中逍遥快乐天尊:这位也疑似是假的,大福堂的称呼在一些道教典籍中是代指十方世界中的一个世界,老子曾游历此地,点拨了当地的百姓修仙。但并没有提到什么天尊,尤其是“快乐天尊”这种名字,很显然是现代人杜撰的。
地狱门前开通冥路天尊:开通冥路是一个工作,很多神明都有这项工作职能,比如“岳府摄魂朱将军”“冥阳开路五道将军”“泰山城隍土地爷”等等,这项工作的具体内容是帮助请愿者暂时打开地狱和人间的道路,让灵魂短暂回到阳间和家人团聚。而葬礼是为了送死者入地狱,在这里召唤他们,很明显不合时宜。
十王殿下疾除罪薄天尊:这个也是假的,十王殿下疾除罪薄就是生死簿,掌管生死簿的是判官,不存在“天尊”的说法。天尊是某个领域的最高统治者。
大慈大悲救苦天尊:这个也是假的,“大慈大悲救苦”是观世音菩萨的名讳,天尊是道教的说法,这是混搭了。
大慈大悲大惠真人:这个名号也是同上。不过,大惠真人确有其人,他名叫玄都法师,是老子的学生,也是正一道教供奉的神明之一。在正一道教里称之为五显灵观大帝,能够知晓过去和未来,通过供奉他可以得到智慧。有一种说法是他和春秋时期的鬼谷子是同一个人。
三宝九华真人九天自然圣神上帝:这是两个名字,九华真人是一个无名的修仙者,据说能够判断一个人在世间的功过。九天自然圣神上帝,这里有错字,应该是九天生神上帝,这是九位天帝的统称,九位天帝便是天界的统治者。玉皇大帝也是其中之一。
从徐道长的念诵中可以看出,他非常不专业。
虽然很多道观、寺庙中道教和佛教供奉的神明会摆在一起,但是在做仪式的时候很少会混为一谈。
更关键的一点是,道士并没有提到要请他们帮忙做什么事,这相当于是在大街上张嘴大喊“马云、杨振宁、刘德华……”这些没有逻辑的名人名字,不知道在干什么。
棺木上每一朵画出的祥云
一般来说,木制的棺木上会画仙鹤、祥云、凤凰等图案,表示死者前往了一个美好的地方,给生者带来一丝宽慰。
里
面躺着他暌违已久的母亲。
不知道最终给她选的寿衣是什么样子?和孝衣像吗?颜色是缟白、缁黑还是绀红?花纹是五福捧寿还是天地长春?
母亲已经穿上了他永远无缘得见的寿衣,但他最终也没穿上那身代表身份的孝衣。
前面的故事里小五的母亲像捉迷藏一样躲起来了,竟然藏在这里,藏在死者的角落,所以没人能找到她。
还记得前面“一生留美德,半世树嘉风”这个挽联吗?这对挽辞通常是给男性死者的,不应该给女性死者,所以就误导死者是某位男性长辈。在确定是小五母亲时,笔者很意外。按理说这里不该犯这个错误,尤其讲究规矩的大伯应该更了解这方面才对。或许作者是暗示挽联是大伯的女儿们操办的,没有用心。
不确定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写作时疏漏了。
我恨你的自私与懦弱,恨你总依附于想象中的婚姻,我恨你对我一次次的抛离,恨你给我一个羁留在这里的躯身,让我无法被契合在任何一个完满的家。
小五的妈妈有想象中的合乎大多数人生活的生活,因此在后面发现小五的秘密之后更加怒不可遏,她觉得被儿子“背叛”了,
此刻,小五是更大的敌人,男扮女是更加不能饶恕的敌人
。
飒飒悲风次弟来
幽关教阐法门开
蒦汤化作青莲诏
亡人翻身上法台
三尺华帆召魄至
五方童子引魂来
对于这段咒文,笔者特意去请教了一位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师父,给出的结论是这段咒文纯属杜撰,并且内容出奇离谱。“飒飒悲风次弟来”,这一句是比较正常地安慰生者。“幽关教阐法门开,蒦汤化作青莲诏”,这里开始画风就变奇怪了,第一句话化用的是佛教的开阐法门说法,意思是清除自己身心的污浊,露出本性,放在这里的意思是洗清在人间的罪恶。第二句话的蒦汤是十八层地狱里的烹煮刑罚,青莲诏不确定是什么,可能也是清净的意思。这句应该也是清除亡者生前在人间的罪恶的意思。“亡人翻身上法台”,这一句太不得了,法台是道士进行仪式时面前的供桌,用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就是普通上班族的工位。亡魂跳上道士的工位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亡魂见道士不爽,捣乱他的仪式工作,第二种就是道士把亡魂抓进放在工位上的设备里进行炼化。从后面两句来看,应该是第二种。“三尺华帆召魄至,五方童子引魂来”,这句话在葬礼上是大不敬的,这是两句捉妖的词。因为道士没有召唤特定的神明帮忙,所以他的仪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名不正言不顺的,手上也没有可供他派遣的能量体,只能放出“华帆”和亡者的名字,请周围的孤魂野鬼、小阿飘们义务帮忙把这个亡者的灵魂找回来。整段咒文大致的意思就是徐大师在网上发布一条通缉令,让周围的阿飘们提供线索,帮忙逮捕这个魂。所以这段咒文并不是安抚亡者的灵魂上路的,而是搅动死者灵魂不得安宁的。不过还好,通缉令上并没有写亡魂的罪行,也没有写提供线索的奖励,所以这段咒文也是无效的。
“阿弥利哆,悉耽婆毗……[阿剑1] ”徐大师的嘴一张一合,青森森的。许是因为一天未进食,他有些晕眩,眼前的人形渐渐重了影儿——他躺在紧闭的卧室里,风扇嗡嗡地搅动着粘稠的空气,额头鼻尖渗出细小的汗。
这一句是佛教净土宗的咒语,“阿弥利哆”意为“无量”,“悉耽婆毗”意为“圣光”,翻译成白话就是“愿圣光与你同在”。
很多封建仪式会要求参与者在仪式开始前斋戒或者辟谷一段时间,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说法。人胃里缺乏食物,理性思维功能会弱化,感性功能会强化,也就是直觉会更强,但也同时更容易受到蛊惑。
另外,现在的辟谷或者斋戒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吃东西,而是吃一些简单加工的或者未经加工的食物,不吃东西是一种自残行为,在我国的宗教法里明确规定,提倡完全禁食是一种自残的违法行为。可是这种迷信行为在民间一直屡禁不止。如果遇到这类非法行为,请立刻报警。
要是个女孩就好了,他想。
小五这里的痛苦,类似于张国荣出演的《霸王别姬》电影里面,小豆子在童年时期学唱戏,总是不愿学会那句“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直到师哥把烟斗捣入他的嘴,烫出满嘴血泡的时候,他才扭转了自己的性别认知。
是中邪吧。不学好!你看他都了干什么,干出这等事,还拿东西摔他二哥脸上,那么长一道疤!家丑不可外扬。小五已经在祠堂跪了一天了。你怎么就不能像你二哥一样让人省心呢。上梁不正下梁歪!大伯手指发颤,我就知道寡妇能带得什么好儿子,给我们刘家丢脸。
这里虚实交织,二哥在故事第一幕的“疤痕”之枪在这里也终于“响了”,子弹射在小五心脏,一直堵塞他的心血管,在迷糊期间他的心痛又被唤醒。
小五的性别认知“错位”在这个家族里成为一种罪过,罪过就是母亲“没带好”,环境导致的。小五是罪过本身,而作为家长兼审判者的大伯,要为罪过找一个责任人来赎罪,自然就指向了小五的母亲。小五母亲过来踢小五,说明小五母亲已经认可这个审判,但是不认可居然是自己儿子。若是这件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就可以看笑话。
可是小五的自我女性认知本身并不是一个罪过。
造孽啊,肩头的三盏阳火,佞煞之火已经灭了。
在道教观念里,“阳”指主动性较强的意识,“阴”指被动型较强的意识,前者泛指雄性,后者泛指雌性。阳灯灭了代表阴盛阳衰,在崇拜男性的家族里,同性恋男性是比女性更“没用”的成员。
法师,帮帮小五!烧了。一把火烧干净了就好了!
既是烧给母亲的火,也是把自己的灵魂烧成一片枯草的一把火。
“阿弥唎哆,毗迦兰帝。毗迦兰多,枳多迦利!孝子起!”徐大师诵完往生咒,点了火。火借风势,猛扑起来,差点烧到法衣的袍边。
火焰的转场,十分漂亮,从回忆转到了现实。同样的一把火,同样的徐大师,同样的小五和母亲,但是仪式已经不同了。
红的衣服,红的火焰,红得让人面热,红得让人心慌,红得像电视剧女郎嘴唇上的斩男色,红得像深夜泣容布满血丝的眼睛,红得像在俗世里磕遍响头,一家人流出的血,是一样的红。
之前的穿女装事件后,小五开始对红色“过敏”,红色不断勾起他的痛苦回忆。
他终于哭出了声。
小五对母亲怀着复杂的感情,母亲对他来说,是一种既痛苦又难以割舍的至亲。
奔丧的宾客也都纷纷随着抽泣起来。每个人都嘴上念着刘兴家媳妇的好,这对夫妻走得多么仓促,小五多么孝顺,又多么可怜。每个人都看起来情真意切。二哥早就准备了热水和润喉糖,一一地发了,好半晌才散。
冬夜萧疏,祠堂笼在风露之中,满厅纸花白得发亮,雪海一样,把人直直陷进去。
二哥做了大伯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葬礼上说着场面话,大家吃了席、领了糖,自然要尽力营造和谐氛围,不会将内心的话暴露出来。
把手揣进口袋,才发现里面还剩着一枚小小的奶糖,方才哭灵的时候离火苗太近,表皮已经黏软了。
奶糖是小五的魂灵,也是他眼中看见的家族的整体氛围。在他眼中氛围从嶙峋变成了柔软。因为小五自身从紧张变成柔软,才会注意到奶糖的软,和家族氛围的柔软。此刻他仍旧是天真了,他动了真感情,没有意识到葬礼本身就是活人做给活人看的一场戏。他的真感情和《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的性格悲剧如出一辙。所有人都觉得是一场戏,只有他认真。
他是什么时候开始抽烟的?
从二哥抽烟开始,世界的风景似乎变成崭新的,他开始不认识这个世界。
而其实在故事一开头,他就踏入了这篇新世界,只是他束缚着自己的感官,没有发觉。但他解开束缚的时候,似乎世界像烟花一样,新世界以完全敞开的姿态在他面前出现了。但实际上世界没有任何改变,只是他的认知发生了改变。这种认知上的天真,让他想再亲近一些之前善解人意的二哥,可是……
二哥微微一顿。
“岂不是都反过来了?”
在外人面前,二哥一直替小五说话。
曾经的二哥会帮助小五这个弟弟,但是随着小五的“出格”以及二哥继承了象征着传统的宗族掌门人地位,他变了。
在这里,二人单独相处的时候,看得出他并不理解小五。
在他的认识里,长期在外面的小五是这个家的客人。所以他关注的是葬礼的细节,而非小五的感受,对他来说,这个葬礼是他作为新一代家族掌门人的任务,只要完成任务便是。
“岂不是都反过来了”,这句话说的是这个葬礼的过程,也是说给小五听的。既然是“反”的,就说明他心里有“正”的方式。他无心的这句话,是在无意识伤害小五的。
这个世界似乎改变了,又还是什么都没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