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基(右二)联同蔡若莲(右一)、孙东(左一)和孙玉菡(左二)阐述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有关措施。记者 崔俊良摄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16日在施政报告提出,将香港打造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联同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于
18日下午
举行记者会,阐述相关措施。
陈国基表示,施政报告提出成立“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主要负责高层次的督导和统筹角色,聚焦三大策略,包括优化人才计划和人才服务,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和吸纳重点创科人才,发挥协同效应,推动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香港。
陈国基指出,截至今年9月底,各项人才计划收到约38万宗申请,其中24万宗已批出,约16万名人才已连同家人抵达香港,形容已超额完成预期目标。超额完成本届政府最初定下在2023至2025年合共引入10.5万名人才的目标。
孙玉菡表示,“高端人才通行证”(“高才通”)计划下,当局将执行两项优化措施,一是扩容,合资格大学会由现时185间国际顶尖大学扩展至198间,11月1日起实行;二是“高才通”计划下A类人才(年收入达250万港元)的首个签证期限将延长至3年,有关安排既适用于新申请,也会惠及现有A类人才的签证持有人。
施政报告提出将“高才通”计划A类申请人士的首个签证期限,由2年延长至3年。陈国基解释,留意到很多A类申请者达到年薪250万
港
元的要求,而“高才通”人士来港创业,会为香港创造更多职位,当局考虑到创业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决定延长签证期限,让申请人更有信心。
孙玉菡指出,自实行“高才通”计划至今,当局共批出约2万宗A类申请,有关政策既适用于新申请,这2万人将同样受惠。提出将A类人才首个签证期限由2年延长至3年的原因,是这类人士均是全世界争相争取的人才。他们创业的机会较高,约四分之一A类人才来港后决定创业;他们不仅为香港创造经济价值,亦为香港人带来新工种;他们很多是大企业高管,若能早日在港落地,会将部分业务带来香港;他们当中约九成已婚,大多育有子女,因此对香港年轻人口亦会带来好处。
施政报告提出优化“一般就业政策”和“输入内地人才计划”,新增渠道吸引人力极短缺的指定技术工种专才来港。孙玉菡提到,根据人力资源推算,2028年各行业人力短缺估算约18万人,当中最缺乏的是技工,预计短缺约6万人,这对整个城市运作会带来很大影响。主要原因是香港现有技工大多年纪偏大,中位数已达50岁,四成属55岁以上。若政府不下工夫,香港未来在中端人才方面将面对很大挑战。
中通社资料图
孙玉菡表示,因此,当局引入新渠道,集中吸引35岁或以下、具有专业技能、可长远留港的年轻人才经此渠道来港;但同时要平衡本地年轻人的就业机会,确保本地人优先,因此将设配额,初步构思未来3年共设约一万个配额。
“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方面,孙玉菡表示,将有两项改动,一是优化“综合计分制”,计划年底前推出经优化的综合计分制;二是增设机制,主动邀请顶尖领军人才来港。
孙玉菡指出,当局主动邀请顶尖领军人才来港,主要是因为最优秀的人才未必会主动申请,他们已接获大量邀约,未必会花工夫申请。香港要发展,应有三顾茅庐的精神,主动寻找对香港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人,亲自邀请、礼贤下士,更主动地邀请他们来港。
被问到何谓顶尖领军人才,陈国基回应说:“顶尖就是顶尖,无一个定义。”因为每个行业都有一些“好叻嘅人”,例如艺术家、工程师、医生或生意人等,如果要为顶尖人才下定义就会将范围限制,当局不想限制,因为都是顶级人才。而由他主持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员会”将开会讨论,如果大家同意属“好人才”,便会主动与对方联络;亦会简化程序,尽快批准有关申请。
陈国基表示,新增机制是重要举措,以前等人来申请,惟这些人才的专长未必能百分百未符合及对接香港需要,但政府主动找香港最需要的顶尖人才,对香港发展会更有力。